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针对近代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争论,毛泽东在方法论意义上对二者进行了研究,找到二者结合的可能性;探究了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及其结合的路径。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贡献及经验对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乔文娟 《人民论坛》2011,(10):178-179
对中医存废问题的争论折射到对科学的追问。关于科学的界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有所不同。在科学划界的不同标准中,中医呈现出不同的形象。无论中医是否具有科学的形象,这无关乎存废问题。更为根本的,这是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战争。  相似文献   

3.
对中医存废问题的争论折射到对科学的追问。关于科学的界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有所不同。在科学划界的不同标准中,中医呈现出不同的形象。无论中医是否具有科学的形象,这无关乎存废问题。更为根本的,这是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战争。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换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思想界发生了“问题与主义”论争、“东西文化”论争和“科学与人生观”论争等几次文化争论。历史证明,在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与解决问题,才能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关于科学与伪科学问题的科学、哲学、文化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科学文化界发生了一系列有关科学文化的争论,内容涉及怎样划分科学与伪科学、反伪科学是否会妨碍科技创新、反伪科学是否会妨碍传统文化的继承、反伪科学与法制建设的关系等方面,这些争论以及争论的氛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让公众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并将争论引向理性探讨,民主与科学杂志社、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一次深入座谈。本刊整理摘编座谈会上一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希望这些争论、讨论能够在知识界引起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系列科学文化问题的更多思考,同时我们也希望营造一个各家争鸣、和谐交流的氛围,以期达到更好的讨论效果。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关于中国经济模式的争论趋于激烈,对这一问题的深化认识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急迫而现实的意义.争论的焦点集中于模式的存在与否及模式的内容,对道路和模式的混淆则是造成争论的重要原因.模式是怎么走“这条道路”的问题,从发展过程的角度看,中国经济模式呈现渐进性、试错性、历史性、目标性、规律性的特征,从可持续性的角度看,中国经济模式在非均衡发展方式、三驾马车和城市化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都体现出不可持续性.在当前这一模式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下,必须转变功利主义的发展方式,深化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取得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秋风 《同舟共进》2009,(1):21-22
19世纪末以来,中国人一直被一个焦虑折磨着:怎样实现现代化?不同人对现代化有不同的理解,于是,形成了社会变革的形形色色的理念,其中尤其重要的一个争执是:究竟是文化、道德决定制度,还是制度决定文化、道德?这一争论持续了百年,过去半个世纪,处于剧烈变革时期的中国,仍在苦苦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关于"五四"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凸显出来,并引起长期而热烈的争论。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五四"启蒙者在经历了由否定到回归的痛苦反思后,将目光重新焦聚到传统文化,并在这一回归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以新的身姿,用新的标准,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民主"与"科学"语境中进行了重新评估和审视,进而在此基础上积极创建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9.
王伟 《传承》2010,(33):104-105
晚清时期,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刑讯现象及刑讯制度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早期维新派人士在与西方制度与文化对照的前提下提出了废止刑讯的必要性。伴随着媒体的出现,普通大众也开始参与到这一争论之中,各抒己见,为刑讯的废止打下了坚实的民意基础。而与此同时,清政府官方也开始探讨刑讯的弊端并致力于对其加以限制或废止。  相似文献   

10.
云翔 《人权》2002,(5):9-11
中国传统文化中到底有没有人权思想?如果有,具体又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人们普遍关心和争论的话题。日前,本刊记者就此走访了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黄枬森。  相似文献   

11.
“不搞争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李君才,师迎祥“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邓小平如是说。诚然,不搞争论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命题。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一命题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不搞争论的理论价值不搞争论表达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曾被毛泽东称为中国文化革命的旗手。然近年来,鲁迅作为一个偶像,引发了学术、文化界诸多争鸣。如今,围绕绍兴市准备拆除“鲁迅纪念馆”,也许又将爆发一场争论。本期编发的文章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已超越了这一事件的本身意义,欢迎大家参与讨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周保巍华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态相结合的历史演进过程,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向现代转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与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问题上存在着许多争论,但它们均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是辩证互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推动与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过程,呈现出了三个历史时期,这就是首先通过变革与本质上否定传统文化而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时期,其次是通过恢复与初步重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关系的传统文化现代化时期,第三是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重新整合传统文化与全球化时代现代化关系以确立完整的中国民族现代文化传统时期。  相似文献   

14.
1901年到1919年是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辛亥革命的根本目标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围绕这一主线,思想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对中国传统的天命观和封建礼教的批判,这一批判又涉及到对孔子的评价;其次,是对中国国民性的改造,梁启超、麦孟华等对奴隶性的批判,最早提出了树立国民意识,而要树立一种新的国民意识,又涉及到科学、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文化革新方针的争论;最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了全面的思想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与对中国文化的抽象而空泛的争论不同,木霁弘、陈保亚、李旭、徐涌涛、王晓松、李林等同志在微观的、实证的研究方面做了实事,写出了一部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力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引起了读者的广泛注意。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各民族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南少数民族在  相似文献   

16.
写完标题,不觉沉沉睡去。我梦见两个人在说话。甲说,他们有的主张有残疾人文化,有的主张没有,还有的说这议题挺无聊挺多余。乙说,后来红头文件都写上了,于是就没人争论了。甲说,上了文件还可以争论的,其实。乙说,人家文化有核心价值,他们残疾人文化有没有,值得考证。甲说,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中到底有没有人权思想?如果有,具体又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人们普遍关心和争论的话题。日前,本刊记者就此走访了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黄(木丹)森。 传统文化中有人权思想 记者:我们知道,“人权”译自西方“HUMAN RIGHTS”这个词。您是研究人学、传统文化等领域的著名学者,请问,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人权思想、人权意识? 黄(木丹)森:人权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没有的,它是西方的“泊  相似文献   

18.
有一回,在一个关于残疾人观的座谈会上,几个朋友争论起来。剥开那些絮叨的装饰性话语,争论的焦点是:新残疾人观与旧残疾人现有没有继承性,传统文化如何是新残疾人观的思想资源;新残疾人观形成于什么时候,形成的标志是什么。窗外一片新绿。大片大片的嫩叶在阳光下闪烁。看着眼前这景色,想起那个座谈会上的争论,我不禁兴奋起来。新残疾人观虽然还不像眼前这大片树林那样茁壮,但已是社会生活中的新绿了。它正在引起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介入到社会分层研究当中以来,女性的阶级位置与阶级认同,一直是这一领域内争论得最为激烈的议题.本文对西方社会学界围绕这一争论而产生的文献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归纳,希冀对中国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未来全球文化的交融激荡中,中华文化的传承,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最核心的部分。青年是人民的寄托,祖国的希望,延续中华文化脉络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中国青年的肩上。而当代青少年离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事实,对传统文化的发扬承递来说,已构成一个严峻的挑战。这一问题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如何在青少年中弘扬传统文化,如何让当代青少年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启迪和智慧,是青少年工作者和青少年研究者共同思考以至激烈争论的问题。在此编发几篇相关文章,汇集了几位作者的“一家之言”,算着抛砖之论。欢迎对此问题感兴趣的作者,接着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