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郑宇 《思想战线》2008,34(3):20-24
一段历史要成为特定文化系统的集体记忆,需要在影响集体记忆的构建和演化的三个主要方面即叙事框架、主体诉求和复现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才可能实现.箐口村对于共和国历史事件的"集体失忆",便是同以上方面紧密关联的.它导致的结果,是共和国的历史在集体记忆复现的两种情况:一是在各种仪式、节日等重大活动中集中地表现出的制度化的集体记忆;二是日常生活中随机表现出的非制度性的集体记忆未能出现.因此,箐口村的"集体失忆"仅仅是以"我们"的标准来衡量的"失忆"而已.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择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记忆的相关理论,通过开放式访谈、焦点团体访谈和参与观察,剖析社会记忆如何作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本文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是城市社会新场域、农村乡土经历两者的有机结合,这种认同困境是在"过去"的历史性记忆的乡土文化和"现在"的共时性记忆的城市文化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记忆的再现与传承导致乡土认同的解构,记忆的社会性造就了城市认同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3.
记忆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古今中外先哲们早已经给我们明确的答案。中国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有所表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英国的大哲学家也说过"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千百  相似文献   

4.
北京中奥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国人,当代中国青年同全国人民一道由衷地喜悦.广大青年激动、狂欢,又不乏冷静的思考.让我们纪录下这一重要历史时刻青年的所感、所为、所思,永远保留住一段珍贵的"7.13"青春记忆.  相似文献   

5.
黑色八月的记忆--"75·8"惊世洪水劫难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前的8月上旬,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突降河南省腹地,造成山洪暴发,江河横溢,水库垮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75·8"大洪灾.1975年8月,这些非常普通的日子、非常普通的数字,刹那间成为惨重灾害的代名词,成为人们刻骨铭心、永远无法抹去的痛苦记忆.在"75·8"大洪灾发生30周年之际,再次回顾这段难忘的历史,旨在警示我们要牢记这次惨痛的教训,让我们永志不忘,警钟长鸣.  相似文献   

6.
李静 《小康》2008,(4):90-91
一座懂得保护故事的城市是有福的,一如懂得保护生命,保护空气、保护水。台北有两家以"故事"命名的场馆——台湾故事馆和台北故事馆,据说美妙有趣得很,该馆的思路是以人性、温暖、个体、动态的方式.保存台湾、台北前世今生的日常生活记忆,是活的记忆.而不是被钉在墙上的风干的记忆,或被零落拆散的湮灭的记忆。  相似文献   

7.
"看春晚,看公安,看明星",记忆24届公安部春节电视文艺晚会,也一并记忆公安文艺队伍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过程,记忆公安文化的繁荣向上。如今,由公安民警与演艺明星共同参演公安部春晚,已成为这台晚会的最大特点。2012年公安部春晚不仅内容紧紧围绕公安工作,而且参演民警及公安艺术人才已达1600名。有谁还记得20多年前,由于没有自己的文艺队伍,公安部的春晚却鲜有公安内容、公安艺术人才?我们记忆春晚,也一并记忆公安文化走过的成长、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安澜 《中国减灾》2011,(7X):4-8
长歌当哭,应该在痛定之后,10年、20年、30年、35年了,唐山人民对于那场浩劫的记忆是否已经"痛定"?如今,我们追忆,我们祭奠,都是为了难以忘却的纪念。  相似文献   

9.
干旱的理性     
人类比大象有记忆手段,但就是不长记性.巴掌大的移动硬盘,可以放下一座图书馆,只要输入"干旱"检索词,血淋淋的干旱记忆,从历史深处涌来. 唤醒干旱记忆 在生物进化和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干旱不仅导致恐龙灭绝,使生物界几度濒临毁灭,使诸多王朝灭亡,使人类文明的发展受挫. 古希腊文化的中心迈锡尼,因为干旱而变为废墟:印第安大平原曾经充斥着生命的喧闹,因为干旱而人灭鸟息;繁荣的"丝绸之路",由于河枯湖涸而废弃,空留楼兰古城.  相似文献   

10.
陶文广 《春秋》2014,(2):64-64
正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研究确定,征集并出版《记忆山东》大型系列丛书。2014年首先以"记忆胶济铁路"和"记忆小清河"为重点,开展专题征集活动。两个专题以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为主要征集时间段,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国外列强的入侵,外来鸦片的毒害,使"东亚病夫"成为中华民族积弱屈辱的形象标志。奥运赛场上"零"的记录,一直是中华民族难以释怀的耻辱。为此,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先生提出中国奥林匹克的"三大梦想",为中国奥林匹克运动设计了清晰可见的奋斗目标。在追逐奥林匹克梦想的征途中,中华民族历经曲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书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在中华民族奥运圆梦的历程中,曾出现一批中国奥林匹克题材的电影和纪录片,这些影像记录了中国的奥运历史记忆,承载着中华民族践行奥林匹克精神的影像记忆与文化符号。从这些影像中,我们可以找到中国奥运历史记忆与民族形象变迁的符号特征,及中国奥运影像对民族形象集体记忆建构的意义,从而全面解读中国奥林匹克记忆中民族精神与体育精神的影像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米兰·昆德拉曾说:"往口裹在五颜六色的波纹绸里,每次我们瞧它,都会看到不同的色彩。"记忆让我们如此悲欣交集,有时是热情的红色,有时是忧郁的蓝色,有时是冷寂的绿色。只要人面对生存的时空,就无法逃脱它的困扰,因此记忆的不可选择性,也就成为人类的最深痛苦与无奈。让我们看看光影中的失忆者是如何生活的吧,因为我们知道所有让自己念念不忘的事物,最终都会任念念不忘中遗忘。  相似文献   

13.
在全社会营造传承"红色记忆"的氛围,通过制度将"红色记忆"传承活动落到实处,让广大青年了解红色文化,认同"红色记忆",并以"红色记忆"所传承的精神指导自己的行为,使之全身心投入到"中国梦"的建设征程中。  相似文献   

14.
过去的几年,人大监督在续写辉煌的同时,更留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温暖的记忆。以监督法出台为契机,随着观念的递进.境界的攀升.人大监督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继续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和谐,人文关怀、民生、支持等一些表述,渐成人大监督流行语汇。而从这些流行语汇中,我们分明可以读出民主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今年1月31日是北平和平解放55周年纪念日.在我们亲身经历的这55年的历史过程中,有三件事是很值得我们记忆的.  相似文献   

16.
史兰 《黄埔》2014,(6):117-120
正"黄埔",位于广东珠江下游咽喉要道的一座小岛;"黄埔",社会各界赞誉业内顶级水平的一个称号;"黄埔",两岸同胞珍藏的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人们关于"黄埔"的种种憧憬和感动,无不来自于"黄埔军校",这个家喻户晓、驰名中外的名字。黄埔军校书写着我们不能忘却的辉煌历史,也寄托着我们必须坚守的光荣梦想。一只摇篮  相似文献   

17.
我们生活在一个"速度至上的时代",成名要早,致富要快,快速入门,快速记忆,英语速成,爱情速配,冲冲冲,赶赶赶,内心仿佛总有一个声音驱使着人们卖力地工作,拼命地赚钱,辛苦地育儿,快餐果腹,行色匆匆.  相似文献   

18.
张勇  刘畅 《两岸关系》2007,(1):40-42
日月潭,自然之美举世闻名,但你可否知道:一段独特的历史记忆,就掩映在这里的湖光山色中,浮沉在水气氤氲间,融化在满山的苍翠里. 记者来到日月潭地区采访时,正值"格美"台风刚从台湾岛掠过,后续造成的连日风雨,让平日热闹的日月潭景区游人稀落、格外冷清,却让记者得以静静地徜徉其间,仔细触摸那秀美背后的故事和记忆.  相似文献   

19.
成长:对汶川大地震的人文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这场罕见的灾难,给我们留下了悲壮的集体记忆,在这场灾难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值得永存的宝贵财富.这场灾难毁灭了许多美好,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反思.  相似文献   

20.
孙金平 《传承》2008,(3):38-39
偶然从电视上,又聆听到我儿时尤其喜欢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如今已经步入不惑之年,即将迈入"知天命"的年龄,许多记忆已随着年龄慢慢变老。孩子们天籁般的歌声,再次唤起我对童年的回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