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中国的历程是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这一历史潮流展开的,随着“西方文明”的自我堕落和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本土文化再度复兴,一股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思潮在学术界流传开来.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鲸吞蚕食”,将面临“瓜分豆剖”境遇的中国赶上了“救亡”的历史大舞台.启蒙让位于救亡,夹杂着十月革命的炮火声,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成为拯救中国的新思潮.在多股思潮和现实的合力之下,民族情绪所催生的“中国化”思潮成为学术主流,“学术研究的中国立场”凸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在“学术中国化”的大背景下,审时度势,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不仅有利地促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而且引导着文化精英的思想主流,将“中国化”这一普遍的精神趋向推向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的思想理论是晚晴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研究空间。康有为作为晚晴维新变法的发起人之一,其思想在晚晴晚新思潮中极具有代表性。一方面,康有为受过多年的传统教育,并且有着科举出身的身份,难以避免其思想具有相对保守的一面;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思想、有志气、心系国家生死存亡的爱国青年,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不得不放下"天朝大国"的优越观,寻求"师夷长技以制夷"[1]的救亡图存的进取方法。正是因为如此,康有为在资产阶级维新思潮中具有特殊性,表现为"保守"与进取思想的交织。  相似文献   

3.
儒学神化是中国思想史上特有的政治文化现象,它吸收百家之长,又引领百家社会思潮,成就了自身统治思想的历史地位。当前中国社会思潮此起彼伏、竞相争鸣,儒学神化的成功及其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对中国共产党引领多元思潮具在引领策略和引领途径上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国际上尤其在西方政界和学术界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新思潮。了解和研究这些思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发展趋势和制定对外战略、政策。  相似文献   

5.
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各种新思潮蜂拥而入,相激相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于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马克思主义思潮也因此蓬勃兴起。这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源头,而且推动了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党的创建奠定了组织基础,加快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进程。  相似文献   

6.
一切社会思潮都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思想文化条件构成社会思潮形成和发展的社会背景系统。研究社会思潮,需要重点探析社会思潮形成的一般过程及其发展与消亡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35)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文化载体。在当今多元思潮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迸发出了勃勃生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不仅仅是反帝爱国运动,而是集爱国救亡、思想启蒙、文化革新和现代化启动于一身的一场民族觉醒运动;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实质,并不是完全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是反对定于一尊、限制和扼杀其他思想派别的文化专制主义,是高举科学、民主旗帜,冲破文化专制主义阻力,实现中西文化融合的民族文化复兴,这与国内那股"左"的思潮、"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并无共同之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旋律是精神独立、思想自由,这与蔡元培在北大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一脉相承,互相衔接.  相似文献   

9.
廖俊宇 《学理论》2013,(9):307-309
后现代思潮、全球化浪潮、流行文化和网络技术化是当代中国大学生面临的来自西方世界的文化语境,它们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给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带来显著的冲击。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新形势,克服新困难,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高晓斌 《学理论》2013,(9):315-31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在当今世界发生着深刻变化,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全球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又一次高涨和突出起来。全球化文化思潮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的青年大学生,使中国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出现了许多新动向,西方文化思潮和中国青年的问题已经成为众人十分关注的大事,与之相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手段、机制的创新也显得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3)
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与自觉性并存的文化现象,是对现代化过程所衍生的精神世界的迷失,是传统文化日渐衰落等现象的历史性反应。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冲击而形成的捍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的思想潮流。本文结合改革开放之后的时代转向与传统文化的特征,分析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文化建设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提出规避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消极影响的措施,在开放的大格局中理性对待并创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本民族特色,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传统韵味。  相似文献   

12.
杨子 《学理论》2011,(12):225-227
社会思潮是重要的社会意识现象,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是社会变迁的风向标。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文化的全球传播、社会思潮的潮涌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从有益的角度来看,能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一个窗口,与主流价值观形成互补关系,并提高青年大学生的适应力和辨别力。研究和把握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教育中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3.
邵霑霞 《学理论》2009,(21):201-202
社会思潮多元化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外在环境。本文以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为切入点,探讨了多元化思潮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思路。文章指出,大学生不仅仅是社会思潮被动的接受者,作为社会成员,他们也是社会思潮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要根据不同角色,采取相应的举措,确保多元化思潮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林芳 《理论导刊》2015,(2):31-34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言人人殊且扑朔迷离,但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发展过程中价值叙事其实潜藏着细微的变迁,梳理这一隐秘的思想变迁,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重视叙事与价值的关联,同时也不可忽视整体性叙事维度。将价值共识与话语权的创新路径融入现实世界与共同体生活,是后现代文化思潮价值诉求转向带给我们的最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王维所作慧能禅师碑碑铭,运用了众多儒家、道家等事典与义理,以遮诠的方法讲说慧能的得法经历,讲说佛禅的教义。在这样的讲说中,儒、道、佛作为不同的文化形态,在碑铭中融为一体。这种多元思想的融合,归趋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如何达到和谐境地,生命如何追求最大的自由,最终获得解脱的核心精神。王维思想的多元融合性,在这篇碑铭中有着最为集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自由主义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主流思潮。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对自由主义思想与其文化渊源的研究比较薄弱。自由主义的理论渊源与文化母体是来自中世纪,还是古希腊罗马?基督教政治哲学与近代自由主义究竟是什么关系?至今似乎仍然很难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丛日云在其新著《在上帝与凯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生活·读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缤纷多彩的各种新观念、新思潮中找出观念变化的特点与规律,是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工作。一、超前性与落差性的交织青年观念变化的特点之一,在于超前性与落差性的交织。这个特点显示观念变化的不平衡性。从地域上看,观念变化的超前性与落差性的不平衡,是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体  相似文献   

18.
郭晓俊  王军 《学理论》2010,(27):81-82,13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旗帜鲜明、极具针对性地昭示了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所崇信和践行的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必须积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正确认识和处理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努力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途径,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的发生和传播将会对社会生活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研究非主流社会思潮存在的必然性,深入分析其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进而揭示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方法,对于当前社会思潮泛起并呈现多元多样的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慕课的政治文化本质与政治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亚员  管立国 《理论探索》2015,(1):54-58,90
慕课是一个涉及教育、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的重要问题,要从多个维度审视慕课的本质:从教育视角看,慕课是"技术变革教育"的新尝试;从文化视角看,慕课是"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新形式;从政治视角看,慕课是"西方国家对华民主输出"的新途径。慕课的政治文化本质在西方思潮传播中得以展现,其介入使西方思潮传播具备了一些新的特征,增强了影响力。在积极发挥慕课教育价值的同时,要积极应对其所带来的政治文化挑战,维护我国的政治安全:增强慕课的政治安全意识,重视慕课研究的协同创新,加快慕课的实践探索进程,建立慕课的思潮监控机制,创新慕课的思想引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