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长江中游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战略,但由于自身和外在的原因导致经济带内部发展水平与成为经济增长动力的目标相比差距甚远,使得湖北长江经济带事实上并没有形成实质经济体。当前湖北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实施四大举措有利于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推进长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杨梅 《长江论坛》2012,(1):37-40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方式、居民生活状况、社会事业同步推进的过程。研究城镇化不仅要关注城镇人口的数量增加,更要测度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复合效应。本文从经济绩效、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空间集约、统筹城乡指标七个方面构建区域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综合评价湖北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城镇化质量及各自的短板,以期针对差距采取对策促进各市城镇化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长江经济带历来就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此更是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为长江经济带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该文以长江经济带当前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按照经济新常态的思维,提出从改革创新、打造立体综合交通走廊等五个方面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作为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长江经济带正在成为继沿海地带高速增长后的又一个发展主轴.中部地区的长江沿岸地区也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机,湖北应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湖北长江经济带,以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5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在新形势下,综合考虑国家战略与浙江区位条件、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和体制机制优势、转型升级诉求等因素,浙江应该从四个方面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推进、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6.
提高合作创新能力,特别是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协同创新能力,是长江经济带区域联动发展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加强区域创新和实施长江战略需要加以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在长江经济带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现状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江经济带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长江经济带高新技术开发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湖北长江经济带中段新节点城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节点城市,实现突破性发展,对整个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研究表明,洪湖、石首作为新节点城市优势明显。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节点城市需要注重四个方面:进一步扩大开放开发;高起点进行规划;构建合理的开发模式;发挥临港优势,建设区域综合交通网络。  相似文献   

8.
刘洋  毕军 《中国发展》2015,(1):15-20
完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是避免污染转移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从局地和跨界两个层面上建立了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框架,论述了各自的补偿主体和客体,可采取的补偿方式和途径及确定补偿标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保障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9.
成渝城市群发展已上升到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该文从城市群城镇化空间结构的角度,针对反映城镇化水平的人口、土地、经济子系统,采用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构建协调发展模型,分析成渝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优化城镇化发展的对策。研究认为,成渝城市群受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的不同影响,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城市群协调发展度普遍偏低,土地利用系统处于低水平发展;成渝城市群应以内涵发展为主、消除人口城乡迁移阻碍,控制农地过度非农化,巩固和提升中国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加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秦诗立 《今日浙江》2016,(23):38-38
长江经济带是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生态地位重要、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中央发布《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后,浙江省在今年10月19日,率先发布省级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今后3年内,将突出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和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陆海联动发展的开放大平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画龙点睛”,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前,长江经济带虽然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要以建设长江黄金水道为突破口,合力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综合交通网络。要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为引爆点,将它建设成为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建设长江经济带要干支结合,实现流域的协调发展,提升其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12.
《政策》2010,(6):F0003-F0003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滨江园林城市。近年来,该市抢抓长江开发新机遇,科学制定规划,确立了“发展沿江经济,打造新的增长极”的发展目标,围绕与武汉新港的规划对接、项目对接,突出抓好港口建设、岸线开发、功能配套和项目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市沿江经济带新引进项目1241个,开发利用长江岸线31.6公里,  相似文献   

13.
中共湖北省委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湖北综合发展优势,提出了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战略。宜昌在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中居于增长极地位,建设宜昌区域物流中心可以极大地推动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飞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政策》2009,(12):27-28
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是省委、省政府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统筹发展、形成“两圈一带”发展新格局的关键举措,对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建设生态文明湖北,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更有成效地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的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将湖北长江经济带打造成生态文明示范带。  相似文献   

15.
《政策》2010,(3):40-41
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给荆州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全市上下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扎实做好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着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  相似文献   

16.
王镭 《世纪行》2011,(8):11-11
(一)指导、支持构建长江物流大通道,促进传统水运方式向现代化物流转变一是整体规范长江物流大通道。建议湖北省尽快成立统筹规划长江物流大通道管理机构,加强对沿江各州县各种运输方式及物流各要素环节的协调。  相似文献   

17.
抢抓中央和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荆州长江经济带科学开发、和谐开发,努力实现荆州新一轮大发展,是荆州市政府正视现实、抢抓机遇、科学规划、再创辉煌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对荆州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运用SWOT矩阵分析法对荆州在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开放中的总体思路及发展定位进行战略规划,为政府献计献策,力求促进荆州市政府创新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和城市营销理念,发展临港经济,将荆州建设成为华中地区的独具特色的重要节点城市。  相似文献   

18.
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基于文化产业从业人数、产出增加值、法人单位数的静态集聚水平综合指标和动态集聚水平综合指标,分别测度了1996—2012年长江经济带沿江11省市范围的文化产业集聚水平。构建以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为被解释变量,以城市化经济水平和地方化经济水平为解释变量的计量模型,回归分析显示:(1)交通运输等因素有利于文化产业集聚;(2)通信服务、城市包容度对文化产业集聚有负向作用;(3)在人力资本因素中,高级人力资本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显著正向作用,而低级人力资本则呈现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土地作为资源和资产,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本文选择长江经济带22个城市进行研究,发现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地价水平的梯次递降关系,探索了不同城市等级、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的城市地价水平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客观关系,提出了应该考虑城市地价水平、发展潜力等因素合理进行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等建议,包括工业向中、上游转移,需要关注部分中小城市的房地产投资风险和部分城市的"重卖地轻实体"问题等。  相似文献   

20.
吴传清 《理论月刊》2020,(11):78-88
优化创新生态是全面提升科技型企业创新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从创新主体、创新支持、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四个维度构建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江经济带11省份创新生态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创新生态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上游地区,江苏、浙江和上海的创新生态发展水平较高,贵州和云南的创新生态发展水平最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的创新生态发展水平都呈上升趋势,其中中游地区增长速度最快,上游次之,下游最慢。优化长江经济带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需要完善"五链"协调机制、创新资源集聚和高效配置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产学研融合协同创新机制和科技型企业创新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