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什么中央电视台日前在财经新闻中向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敬,那是因为袁隆平在创造了水稻亩产上千公斤的世界纪录之后,又正式启动了"海水稻插秧暨中华拓荒人计划",中国因首次进行耐盐碱水稻全国范围试种试验而再创奇迹。如果我国能发展一亿亩盐碱地种植水稻,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这不仅对我国粮食安全有重大意义,沧海变良田甚至改变人类命运。上月末,袁隆平带领海水稻研发  相似文献   

2.
近日,垦利县胜坨镇宁家村群众敲锣打鼓将一面绣有代表乐当群众致富信息媒人的锦旗送到县人大代表宁泉武家中,热情称赞他是大伙致富媒人。宁家村是水稻种植大村,有稻田1000多亩。多年来,由于信息不畅,水稻种植品种单一、产量低,影响了群众收入。对此,人大代表李泉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心为群众寻求水稻优良品种。2007年春,  相似文献   

3.
一、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 1.十三项科技成果,每年可创造价值30亿元。启发之一:搞经济建设翻两番,一定要自觉地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启发之二:科学技术成果一旦与生产相结合,就会使生产成倍、成十倍,甚至成百倍地迅速增长。例一,籼型杂交水稻,亩产可增产100斤,以8000万亩计算,年增产稻谷80亿斤,以每斤0.10元计算,每年可增产价值8亿元。例二,橡胶北移裁培技术,使我国成为第六产胶国(原只能在南北纬15°以内,现可以移至南北纬18°—24°内大面积种植)。目前18°—24°范围内种植橡胶640万亩,种植面积占世界  相似文献   

4.
海南农垦以往数十年间突破北纬18度禁区,在占全岛四分之一的853万公顷土地上种植了365多万亩胶园,为我国天然橡胶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垦区经济滞后,昨日辉煌不再的局面,如何推进垦区经济发展?值得当代农垦人深思。  相似文献   

5.
<正>水稻:推广抗旱育秧和节水技术水稻是我区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3000多万亩。作为高耗水庄稼,种植1亩水稻的需水量在600~1000立方米。在旱灾发生后,水稻栽插用水甚至育秧用水面临很大的难题。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研究员  相似文献   

6.
地处北纬二十二点二度的广东恩平县大槐华侨农场用科学方法移植橡胶获得成功,从而改变了外国专家断言‘北纬十七度以北地区不能种植橡胶’的论点。如今这个地方胶树成林,枝繁叶茂。他们的‘橡胶树在北纬十八——二十四度大面积种植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一等奖。大槐华侨农场位于恩平县西南部,地势较高,土地贫瘠。六十年代初期,该场开始试种橡胶树。他们通过实践,解决了橡胶北  相似文献   

7.
张道毅 《政策》2007,(3):27-28
监利县是农业大县、粮食大县,粮食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200万亩以上,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80万亩左右。近年来,我县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  相似文献   

8.
春耕在即,2月25日上午,昭平县黄姚镇崩江村村委办公楼里十分热闹。30多个农民正忙着与该镇姚江水稻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签订今年的优质水稻种植合同。农民莫崇意一口气签下了40亩的合同,他信心满满地说:"跟合作社签了合同,只要种得好,就绝对有赚不赔!"  相似文献   

9.
万宁东澳镇岛光村委会有个3000多亩的岛光洋,这里土地肥沃,浇灌方便,是种植农作物的宝地。过去,当地农民以种植水稻为主,也习惯种植一些芋头补充家庭经济。尽管亩产低,芋头质量不高,但岛光芋头在当地颇有名气。几年前岛光村委会一位名叫陈爱富的农民外出经商时,发现广东有一种名叫香芋的新品种。他了解到这种芋产量高,芋头质量好,市场上紧俏,便买回一批芋种在自家的2亩田里试种,第二年就获得了好收成,面市后成为抢手货。消息传开后,村委会书记陈期平认准这是村民发家致富的一条好门路。他一边以典型带路,一边自己动手种芋作示范。此后该村种…  相似文献   

10.
江南大地春意兴。浙江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信心满满地开始在老家嵊州种起了蔬菜。不久的将来,嵊州将出现一个大型现代农业综合体——总投资20亿元,种植面积6000亩,辐射4万亩,种植果品、蔬菜、水稻等无公害农产品。向来嗅觉灵敏的宋卫平正用自己的行动昭示他对浙江农业未来的无比期待。这种期待来自我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简称8810行动),即围绕提升产业发  相似文献   

11.
翟向远 《天津人大》2012,(12):34-35
在宝坻区有一位远近知名的水稻专家,30年来,他始终致力于水稻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为全区水稻种植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宝坻区四届人大代表,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环保站站长贾子玉。刻苦钻研勤奋的水稻专家贾子玉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面对多种选择,他毅然报考了天津农学院农学系。  相似文献   

12.
据2000年10月26日《南方周末》刊载,湖南某乡政府向农民推广一种高产水稻。百余户农民种植了300多亩,经过了辛劳的春种夏耕。等待秋的收获,可等来的却是大面积的减产,其产量只有往年水稻产量的一成五,经市农业技术研究所调查得出结论:造成减产的原因是,该乡的土壤墒情与气候与该高产水稻的要求相差甚远。该百余户农民认为政府向他们推广的水稻就应该保证在正常合理的情况下高产,如果不能在正常合理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3.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东亚水稻栽培大约出现于公元前七千年到四千年的中国长江以南及东南亚地区,这里的居民中有包括今傣族在内的古代百越族系。他们在刀耕火种的基础上实现了种植早稻向栽培水稻的发展。直到今天,居住在云南和东南亚接壤两侧的景颇、布朗、拉祜、佤、哈尼等族,正经历着由撒播早稻过渡到水稻栽培的道路,其中大部分哈尼族早已在高山垦辟梯田种植水稻,而多数佤、布朗等族则主要经营刀耕火种农业。  相似文献   

14.
《今日海南》2007,(12):52-52,F0003
加来农场是我省惟一以场带镇企业,也是海南垦区最大的谷物农场。该场拥有土地面积16.2万亩,现已开发利用12万多亩,其中种植水稻4万余亩,年产粮食约1.2万吨;种植橡胶2.1万多亩,年产干胶1000多吨。总人口3.2万人,其中集体所有制农民占80%以上。  相似文献   

15.
正蒋通国一家6口,父母患病,过去就靠他一人种田维持全家生计。2015年,经精准识别他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他不认穷,立志要脱贫。经多地学习考察后,他瞄准了芦笋的广阔市场。当年,他借钱向村委租了3.7亩地开始种植芦笋,第一年就赚了7万多元。初尝甜头的蒋通国第二年就扩大规模种植达26亩,但是遭遇茎枯病,几乎绝收。不气馁的他第三年种了70多亩,并多方筹资80多  相似文献   

16.
王玉先今年63岁 ,家住修武县李万乡灵泉陂村。1983年 ,他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 ,走上了利用庭院种植葡萄这条致富路。由于他刻苦钻研葡萄种植技术 ,院内0.25亩葡萄年收入6000余元 ,率先成为本村的致富户。致富后 ,他不忘乡邻 ,立志用自己的余热铺出一条扶贫路。在李万乡每家每户的葡萄种植史上 ,均闪烁着这位老人的晚霞光彩。开办庭院技校农户致富有门1990年至1992年 ,是王玉先种植庭院葡萄产量最高的3年。乡亲们见老王院里清香扑鼻 ,果实累累 ,十分羡慕 ,纷纷向他求教葡萄种植技术。为满足群众的要求 ,王玉先在大…  相似文献   

17.
印度驻华大使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向印度驻华大使馆致意,并谨就印度飞机侵犯中国领空的事件申述如下:(一)1961年10月4日中午12时左右,印度飞机一架侵入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上空,沿拉那克山口(约东经79度32分、北纬34度23分)——河尾滩(约东经78度36分、北纬34度58分)——奇普恰普山口(约东经78度25分、北纬35度19分)一带盘旋达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饲菜兼用作物和工业原料,目前已广泛种植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2006年种植面积已达8000万亩,产量7500多万吨,面积  相似文献   

19.
瞭望台     
据悉,到“九五”末期,我国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将实现年推广应用1.5亿亩,平均亩增稻谷60公斤以上,年增稻谷100亿公斤。在“三北”地区覆盖面达到水稻种植面积80%以上,成为北方稻区的常规??。在现有试验、示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南方稻区适宜该项技术的区域规划工作。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具有增产、省工、省种、节  相似文献   

20.
托克逊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求形式求实效,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多渠道引导农民走致富之路,效果明显。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向高效农业转移。托克逊县一直是种粮、棉大县,导致农民增收困难。为此,在“退粮还经”发展战略的统领下,全县小麦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2.2万亩。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大幅度增长,蔬菜、葡萄、西甜瓜、经济林种植面积分别比上年新增3991亩、5239亩、9804亩、4590多亩,棉花种植由单种变为套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