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孔子将“仁”视为最高的道,主张将“仁爱”由亲亲惠及整个人类,同时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孔子的思想反映出他朴素的生态智慧。本文从生态自然观、生态伦理观、生态实践观三个方面浅谈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和谐与有序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而于孔子本人来说,他的一切思想学说乃至行为,目的只有一个——建立一个稳定、和谐有序的太平盛世。从孔子的这一终极目标出发,才能全面而真实地理解孔子的整个学说。一孔子处于...  相似文献   

3.
孔子思想和道德论的阶级性问题,是研究孔子问题的最重要的问题。它是关系到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孔子思想的关键,也是决定人们褒扬或贬抑孔子学说的依据。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孔子是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因此,他的思想在本质上是落后的、反动的,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的。也有人认为,孔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代表着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正因为他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在他的思想中也有着民主性的精华,有着人民性…  相似文献   

4.
在17世纪法国学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哲学的过程中,有三本书值得关注:一是1642年出版的拉莫特·勒瓦耶的《论异教徒的道德》,认为孔子和苏格拉底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相同,但孔子对中国的影响比苏格拉底对西方的影响更大,由儒家领导的中国乃是柏拉图“哲学王”理想的实现;二是费内隆在1687—1689年撰写的《死者的对话》,其中有一篇题为《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对话》,论述了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思想分歧,既不同意把孔子比作中国的苏格拉底,也完全不相信孔子的“圣王”理想或柏拉图的“哲学王”理想具有哲学学理上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三是1696年出版的李明(勒孔德)的《中国近事报道》,该书不再将孔子与苏格拉底对举,而是把他比作古罗马斯多葛派哲学家、一位致力于培养“哲学王”式的统治者却并不成功的“帝王师”塞涅卡,并认为在研究中国哲学时应把孔子思想与宋明理学区分开来。这三部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7世纪法国思想界对中国哲学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王孝华 《学理论》2009,(3):61-62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  相似文献   

6.
孔子“中和”的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刘英,裴桂青关于"和"的思想,在孔子之前论述颇精到的是周太史史伯。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断"(《国语·郑语》)的思想,并指出"以他平他谓之和"(同上),即把不同元素的相互配合,求得矛盾的均衡统一,称之为"和",只有"...  相似文献   

7.
于东超 《学理论》2011,(28):48-49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重大的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规范和治术,突出道德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孔子所表达的理想在现今也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其学说以仁为核心,而"仁"的执行又要以"礼"为规范。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提倡德治和教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自汉以后,经过不断补充和改造,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8.
刘兆玉 《学理论》2011,(32):47-48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体现孔子思想的主要文本,在其所体现的诸多思想中,作为大教育家、大学者的孔子,其为学思想极为突出。孔子强调学习、注重学习,他的为学方法可以归纳为两点,即学思并进和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9.
林电锋 《各界》2010,(2):2-2
孔子是个移民,他的先祖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史记·孔子世家》介绍了孔子家门的传承,尤其是其先祖正考父很有名。他以谦恭著名于世,辅助宋戴公、武公、宣公三朝,位列上卿。权力越大,他越卑恭,对孔子肯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郑正  苑萌萌 《学理论》2013,(2):233-234
孔子的一生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作为博大精深的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语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仍有其巨大的研究价值、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玉 《学理论》2013,(8):190-191
尊师重教是儒家学派的优良传统,历史上大部分的儒家学者都是教育家,当代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曾说:"儒家哲学是教育家的哲学",范文澜先生提出"儒家教育思想理应是中国教育史的一条主线"。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儒家教育思想,特别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揭示孔子的教育智慧,对于准确把握孔子教育思想的脉络以及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髓具有深远意义,因此,针对当代中国的教育体制,探讨孔子的教育目标,孔子的教育内容,以及孔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精神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学习其间议论行事的一部书,在这部著作里,孔子所传达的教育思想、所表述出来的教育智慧是非常之多的.孔子倡导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有许多共通相似之处,我们要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汲取孔子的教育智慧,领悟孔子的为师之道.  相似文献   

13.
车雪琴 《学理论》2009,(17):225-226
一提起古代教育。我们不能不提起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子首创了“学而不厌,侮人不倦”,“启发武教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思结合”,“由博返约”等各种教学理念,特别是他的“仁”政学说,无论是对当今的教育还是国家统治,都具有非常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更进一步说,对素质教育的提高。道德的建设。经济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有广泛的借鉴意义,本文仅从孔子教学思想这一点入手,力图探索孔子教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雷钟哲 《各界》2010,(5):35-35
韩寒在博文《看孔子》中,不但把电影《孔子》批得一无是处,还顺便捎带上中国古代一堆的子。他说《孔子》这部电影,无论从拍摄意义、商业利润、艺术追求、电影探索、教育启蒙、娱乐消遣等任何一个角度,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电影。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为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两汉时期,随着高祖过鲁祭孔、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两千多年来的主流思想文化,奠定了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并逐渐使孔子脱离原始形象,形成了汉代政治神话中的孔子。  相似文献   

16.
张蕾蕾 《学理论》2009,(27):218-219
关于孔子和儒学的评价和研究问题,是十年动乱时期被“左”倾思潮搞乱了的最重要的学术问题之一,十年动乱破坏了研究孔子和儒学的正常环境,中断了对于孔子和儒学的研究工作。十年动乱结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新时期为科学地研究孔子和儒学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978年8月12日庞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孔子思想的再评价》一文,提出重新评价孔子的问题.此后全国各种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性文章,到1984年9月26日到29日在曲阜召开全国孔子讨论全,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表明研究孔子与儒学的新热潮己经在全国范围形成。  相似文献   

17.
孔子仁爱思想以个体品德结构的知、情、意、行四个层面的培养为主线,强调情感育人的作用。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僵化的缺陷,孔子仁爱思想的研究与运用正是弥补高校教育工作不足的重要路径,也是凝聚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的精神瑰宝。因此,通过研究孔子仁爱思想的核心内容,分析高校在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探讨如何运用孔子仁爱思想,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人格独立;树立大学生的礼制观念,优化其人际交往,塑造大学生的君子风范,培养其自律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孔子仁爱思想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部分,这里的仁爱出于情感又超乎情感,是道德理性的体现。仁爱思想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撑,也是凝聚中国精神的纽带。  相似文献   

18.
任琳  刘友田 《学理论》2010,(20):199-201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所创立的许多宝贵教育原则和方法,对中国古代教育乃至现代教育都有深远影响。通过《论语》这条线索研究介绍孔子教育思想的科学体系及主要内容,对今天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在考辨中国本土文化"学术源流"的过程中,将老子纳入研究视野,并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三点界定:第一,在立言宗旨上,老子主张不仁、能忍,与以仁为宗旨的孔子思想截然相反。第二,在人生哲学上,老子不为名利,与孔子的尚名主乐背道而驰。第三,正是对老子立教宗旨不仁、能忍和人生处世不为名利的认定使康有为确信老学与孔学处于争教之中,同时也注定了他对老子和老学的否定评价。  相似文献   

20.
于晓玲 《党政论坛》2011,(14):22-22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个连小孩子都知道,还用问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