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北诗风的融合是南北朝诗歌向唐代诗歌发展的总趋势 ,而隋诗则是该阶段的重要一环。隋前期北方诗人的崛起 ,使得南北朝以来北方诗歌首次在诗坛占据主导地位。更值得注意的是 ,这时的诗歌创作在刚健厚重中融入了南方诗歌的精巧流丽。隋后期由于大批南人北上 ,因而出现了南朝诗风的复归。但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在保持浮靡清丽本色的同时也融入了北方诗歌的阔大沉厚。“北人学南”、“南人学北”,正是这种双向交流 ,推动着诗歌朝着南北诗风融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初唐时期在诗歌理论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前人对初唐诗哥革新理论的认识还存在着某些误解和偏差。本认为:高宗、武后时期已基本肃清了浮靡轻艳的齐、梁诗风的影响,杨炯、卢藏用、王勃的有关章与陈子昂的《修竹篇序》一样,都是讨伐齐、梁诗风的檄。初唐诗风的转变,主要是诗歌内部矛盾斗争的必然,也是许多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结果;追求浓烈的情思和高昂的基调,倡导“风骨”、“兴寄”、“风雅”,正是矫正南朝诗风的正确途径。其实质就是主张诗歌创作应该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干预生活,干预政治。初唐时期的诗人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完善了律诗这一形式,律诗在比“沈宋”略早的“四友”,特别是在杜审言的手中已经成熟、定型了。  相似文献   

3.
提到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就不能不提及诗歌,它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尤其是到了唐代,中国古代的诗歌发展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唐代诗歌的这种鼎盛局面有着它独特的历史成因,尽管它形成的条件众多,但在这里还是要谈一下诗歌的句法对偶修辞理论在这个时期的继承和发扬。本文指出正是由于唐代诗人在该理论上的突破,才使得诗歌在这个时期发挥了其承前启后的卓越功效。  相似文献   

4.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千二百多年以来,深受人民喜爱。可是,学术界由于长期受尊杜抑李思想的影响,历代研究李白的人很少。加上人们对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缺乏了解,还往往误解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少人对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叹为“神奇”、“仙才”,却不能深入研究其所以然。解放后三十五年来,李白研究进入了新阶段。特别是  相似文献   

5.
丁启阵 《政府法制》2011,(26):42-42
在唐代诗人中,李绅这一名字算不得响亮。尽管新旧两《唐书》中都有称赞他诗歌才华了得的若干语句,例如,“能为歌诗”,“讽诵多在人口”,“于诗最有名”。  相似文献   

6.
诗乐套语是诗歌和音乐的共同源头,但诗歌的材料-语言是由语音和语义两部分组成的,因而诗歌和音乐的分离具有必然性。乐府的“采诗”行为是诗乐分离的契机之一;对于“气”的自觉和四声的归纳,使得语言发现了自身的节律,诗歌本脱离外在的曲调存在成为可能。对于永恒的追求,进一步成为诗歌摆脱音乐瞬间生灭这一宿命的契机,促使诗歌通过寂静抵达永恒。  相似文献   

7.
中唐诗人李贺,是诗史上一位奇特的“鬼才”。其诗歌艺术,历来常有“奇而入怪”、“失于少理”、“虚荒诞幻”等讥评。即与李贺踵接最密的杜牧之,“犹以为殊不能知也”。其《李长吉歌诗叙》也说:“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其实,李贺诗歌中所谓奇特、欠理、难懂之处,正表现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的大胆探索。他以丰富的形象,竭力表现强烈而独特的自我感受。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使诗人感觉极为敏锐,思辨极为自由,想象极为丰富,构思极为奇特。他的作品,在形象  相似文献   

8.
一九五八年民歌创作中的反现实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五八年,伴随着所谓的国民经济大跃进,出现了由亿万人参加的诗歌创作运动。这无论是在我国诗歌史上,还是在世界诗歌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五八年是“诗的时代”,在这个运动中出现的数以亿计的民歌“开了一代诗风”,是“群众共产主义文艺的萌芽”,是“社会主义时代的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杰出的诗人郭沫若是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在“五四”运动时期,就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创了一代革命诗风。他的第一个诗集《女神》,是他著名的不朽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的奠基者姚斯说文学史即文学作品的消费史。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消费者即读者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标准决定了某一作品在那一时代的抑扬 ,左右着某一作家在那一时代的尊卑。而时代气候对读者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标准的影响是巨大的 ,刘勰说 :“时运交移 ,质文代变” ,(《文心雕龙·时序》) ,他认为建安文学“雅好慷慨”、“梗慨多气”的优秀特色是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他说的是时代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但我们不难理解 ,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特色就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标准。对于唐代文学的发展 ,多…  相似文献   

11.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的鼎盛时期,监狱思想和监狱制度已基本成熟。在“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的法律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依法治狱、以礼治狱、宽仁治狱、以威治狱的监狱思想,并指导着监狱立法和监狱执法,形成了严密的思想和制度体系,使唐代的监狱制度走在了世界监狱史的前列,并对后世及东亚诸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诗乐异同论     
美国文艺理论家佩特曾经说过一句令人深思的话:“一切的艺术都是趋向音乐的状态。”(《文艺复兴:艺术与诗的研究》)朱光潜先生译为“一切艺术都以逼近音乐为指归”,并作了以下解释:“他的意思是:艺术的最高理想是实质与形式混化无迹”(《诗论》)。这作为对原文的直接说明,未必十分理想。其实,佩特的意思是表述得很明白的,他的原文是:“All art tends to become music—that is to stir emotions rather than to sate intellectual ideas.”显然,他是强调所有艺术都象音乐那样,与其满足理性的观念,不如表现情感的运动。诗歌在表现情感方面,较之其他艺术样式更为明显,所以诗歌与音乐是更为接近的姐妹艺术。我们要认识诗歌,就有必要对诗歌与音乐进行一番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通向寂静之途——论汉语诗歌音乐性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乐套语是诗歌和音乐的共同源头 ,但诗歌的材料——语言是由语音和语义两部分组成的 ,因而诗歌和音乐的分离具有必然性。乐府的“采诗”行为是诗乐分离的契机之一 ;对于“文气”的自觉和四声的归纳 ,使得语言发现了自身的节律 ,诗歌文本脱离外在的曲调存在成为可能。对于永恒的追求 ,进一步成为诗歌摆脱音乐瞬间生灭这一宿命的契机 ,促使诗歌通过寂静抵达永恒。  相似文献   

14.
墨子的法律观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作武 《法学评论》2004,22(2):138-144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他的学说中包含着一些重要的法律观。他以“天志”为“法仪” ,借助天的力量来塑造和设计社会的法则 ;他的“兼相爱、交相利”主张是其朴素平等观的表达 ,隐含着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和对私有财产予以保护的意识 ;他的“尚贤”论反映了小生产者参与政治 ,分享国家权力的愿望 ,但不能与欧洲早期的“民约论”划等号 ;他的“尚同”说既是对法律起源的一种认识 ,更是其君主专制主义思想观的高度概括。总之 ,墨子的法律观兼具积极和消极两面 ,反映了当时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小生产者思想追求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唐代名臣李吉甫深明时政,为相时勤政为民,追求公平正义。但他也遭遇过“潜规则”,虽说只是一段意外插曲.但今天看来,仍然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高蔚 《金陵法律评论》2006,(2):116-120,132
“纯诗”虽是象征主义的诗学命题,但作为纯粹美的艺术理想,它却是人类通过艺术所表达的一种生命需要。在法国象征主义运动之前,“纯诗”已寄生于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艺术思想中。浪漫主义缺少艺术形式感的自省和唯美主义形式媒介的空泛,促使象征主义为“纯诗”赋形。然而,象征主义对艺术秩序的刻意寻求,最终使它因陷入形式化的唯美怪圈而制造了自己到达“纯诗”的距离。“纯诗”揭示美的最深刻的形式意义,应该隐没在音乐加宗教的情感振荡里,这里没有先在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沈亚丹 《金陵法律评论》2006,2(1):126-130,137
诗歌语言是一种音乐化语言,但诗歌不能等同于韵语。诗歌的音乐形式既是其外部声音特征,也是其内在规定,节奏、韵律仅是其本质的外在显现。音乐和诗歌都是时间艺术,其共同逻辑起点是人对于世界的时间化感知。时间是内省形式,因而不可言说,但可通过时间对象——意象得以揭示。只有当诗歌语言被用于呈现生命时间本身,诗歌才达到旋律的境界,声韵一变而为神韵。动态意象成就了诗歌的内在节奏,它使得体验者当下的时间音乐化了。律化时间片断的延续构成了生命过程本身,由此抵达诗歌的内在旋律。动态意象所形成的内在节奏与声音节奏统一,内在旋律也与声调之曲折相呼应。如此,诗、音乐、思共在。  相似文献   

18.
提起诗人丁芒,广大读者也许并不陌生,他从五十年代初期就开始发表诗作。一九五七年出版第一个抒情诗集《欢乐的阳光》(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到一九八一年出版《怀念》(解放军文艺社),这期间,他发表了近万行各类抒情诗。他的诗作见于国内数十种大小刊物。这当中既有政治抒情诗,也有风物抒情诗,还有别具一格的怀古诗。在诗歌艺术上,他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探索,刻意寻求着一条具有“中国风格和韵味”的诗歌道路,是一个颇有成就的中年诗人。  相似文献   

19.
粉碎“四人帮”以后,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得以恢复,陆续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但是,我们的文艺创作还普遍地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缺乏真实感,因而不少作品缺乏动人的艺术力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对艺术的真实性重视不够,对艺术真实的理解也存在着偏差。因此,认真研究现  相似文献   

20.
唐代宫怨诗盛行,其原因首先是唐代宫女多及宫禁森严,其次又与继承六朝宫体诗写“人”传统及唐代文禁松驰有关。唐代宫怨诗主旨有三:1.表达宫女的哀怨;2.寄托文人自身感遇;3.安史之乱后又增加历史反思的意韵。唐代宫怨诗在艺术上总以含而微露为原则,具有独特的意象结构群,擅长曲折多致的比兴衬托以及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