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本卫 《传承》2013,(4):92-93
马克思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但是,马克思按劳分配设想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确立的理论基础、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前提。我们必须科学地理解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既要看到马克思按劳分配的历史进步意义,又要看到马克思按劳分配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熊小果  林高财 《传承》2013,(6):92-93
马克思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但是,马克思按劳分配设想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确立的理论基础、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前提。我们必须科学地理解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既要看到马克思按劳分配的历史进步意义,又要看到马克思按劳分配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冯娟 《前沿》2011,(7):122-124
文章立足于阐述"按劳分配"思想产生的历史演进过程,即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按劳分配"思想萌芽的产生到经典作家马克思笔下"按劳分配"理论的科学确立,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思想原创性的含义,认清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提出的合理性、科学性尤其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从而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重温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理论的经典之作———《〈哥达纲领〉批判》 ,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设想的原创性含义 ,认清按劳分配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实行的按劳分配原则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阶段应当与时俱进地看待按劳分配原则,科学地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对按劳分配内涵与外延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有其特定的前提和内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按劳分配在实施主体、分配尺度、分配对象、客体范围以及实现形式等方面都有了一些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新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实践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从而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和制度。这些突破主要表现为:突破了按劳分配是“资产阶级法权”和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束缚,提出按劳分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在社会主义中国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观点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社会消费品分配的原则,也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规律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在对按劳分配的认识上,曾经出现过严重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把按劳分配规定为“资产阶级权利”,这是《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个“斯芬克斯之谜”。以前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先用小商品生产者的尺度来衡量按劳分配,然后又拿发达的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生产)的尺度来衡量小商品生产,通过这样曲折的道路就找到了按劳分配和资产阶级权利之间的同一性。本文认为马克思在衡量按劳分配时,所使用的是自由劳动的尺度,也即马克思是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的角度来衡量按劳分配的“资产阶级权利”性质的。当然,关于什么是自由劳动,以前也只是一些特征设想,而缺少历史分析。本文详细分析了劳动发展史,并以此为根据提出了对“资产阶级权利”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9.
汪春阳 《人民论坛》2010,(6):258-259
马克思阐述的按劳分配原则与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制度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但由于经济基础不同,我国在具体分配实践中也表现出差异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结构中,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依然是不可动摇的。  相似文献   

10.
国民收入分配与调节,因其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高,历来为社会所关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值得研究。本文试从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及对策,抒一孔之见。一、市场经济下个人收入分配的格局与特点在我国,按劳分配的原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际上施行的是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以货币工资形式对劳动者进行的计划分配,相对于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承认劳动差别和  相似文献   

11.
从《哥达纲领批判》看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建立的基本理论前提之一,按劳分配原则属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实现《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的"按劳分配"需要一些前提条件。我们的确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但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按劳分配制度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有一些差异。为此,有必要全面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的层次性和目前存在的非劳动收入,更加注重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正义观的四个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飞 《求索》2015,(1):29-34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与正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鸣,但并没有达成一致结论,且争论各方都以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为依据,在迄今为止的"马克思研究"中实属罕见。根据历史主义和整体主义原则,马克思的正义观呈现为一个立体式的具有多重意蕴的结构:交换领域的形式正义、生产领域的实质非正义、按劳分配的正义、按需分配的正义。每一种正义都具有历史正当性,在使特定正义原则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仍然存在时,即使该原则存在着诸多弊端,但仍然不失为调节社会分配的次优方案,我们就没有理由推翻它。  相似文献   

13.
刘国光在《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载文指出:生产决定分配,不同的所有制关系决定不同的收入分配制度,只有在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个人收入划分为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这一对概念的引入很重要,它是与另一对概念按劳分配收入和按要素收入相对应的,但有些交叉。  相似文献   

14.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而不是个别国有企业或所有国有企业的分配原则。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关键是要解决“劳”的计量问题。“劳”只有通过竞争过程才能得到趋近准确的计量,这里所说的竞争实际就是市场,而市场是覆盖整个社会的,所以只要开放了市场按劳分配原则就能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得到实现,而在个别国有企业或所有国有企业是不可能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的。  相似文献   

15.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是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如果以按劳动成果分配,就会遇到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困难。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可以和多种分配形式有机结合,更好地实现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新的更全面的概括。对社会主义实行的按劳分配原则人们并不陌生,但对...  相似文献   

17.
李步青 《桂海论丛》2002,18(1):42-44
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 ,对按劳分配的认识也应该不断深化。首先 ,要解决好如何准确计算劳动量的办法 ;其次 ,不能离开商品经济谈按劳分配 ;最后 ,按劳分配不能在商品经济中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18.
正确理解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严格区分按劳分配的本质与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不能把按劳分配的本质当作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也不能把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当作按劳分配的本质固守,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按劳分配制度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理论是通过两个层次来实现的,第一个层次:制度外层次,公有制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和交换把劳动总量转化为价值形式,实现企业劳动总量与劳动收入的平衡;第二个层次:制度内层次,劳动者在公有制企业内部根据劳动的数量、质量、类型、贡献来分配。  相似文献   

19.
江 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现在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 ,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我国现在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 ,深化各项改革 ,理顺各项经济政策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学术界曾有人提出 ,按劳分配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的 ,现在既然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劳动价值论就不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个人收入分配的几个问题赖德胜关于个人收入分配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段话实际上包含着三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