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我国183个城市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概括及批评,并不是对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的客观描述和对中国城市当下真实发展状况的科学总结。对"国际大都市"的片面批判或彻底否定,不仅与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都市化进程"大趋势背道而驰,与国家"十一五"规划以来以"城市群"为战略重点的城市化路径也是相对立的。"国际大都市"身兼"城市群"和"国际化"两大国家战略重任,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真正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并不是"国际大都市"的概念、口号,而在于中国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选择的经济型城市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西方利用国际话语优势,抛出"中国渗透论",其危害极大,主要以贬低中国国际行为为主旨,试图削弱中国国际发展的合法性,损伤中国国际"软实力",阻碍中国通过正常的国际行为获得国际经济利益与战略利益,这是西方国家继续沿用的冷战思维。  相似文献   

3.
西方国家对"中国道路"是否存在、有何特征、能否以及如何为其它国家乃至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存在广泛争论;这种争论表现出了明显的西方中心论、选择性、意识形态化以及自我封闭倾向等特征;这种争论告诉我们,要在系统梳理和完善中国道路发展路径与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揭示其演进逻辑与历史必然性,在历史文化传统、外来有益成果和现实心理需求的多元整合中指出新的方向,使其能够从中国的问题和经验出发,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和新模式开辟出新的道路,探寻中国道路的国家与国际文化价值认同,使中国道路在为未来发展探索新的可能性的尝试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尤其是传统西方大国的质疑之声和忧虑之情与中国力量的提升呈现出一种"正比例"关系。中国"和平发展"话语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个重大全球性命题。由于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当今世界话语体系中西方话语权的绝对优势、东西方文化差异、目前西方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理论自身的建构与传播存在的问题,造成中国对和平发展理念的追求并没有在国际社会赢得足够的认同,极大地阻碍了当前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形成了巨大挑战。为了改善我们的国家形象为顺利实现"中国梦"的千年梦想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统一认识、坚定意志、加强中国和平发展理论构建与传播等方面的工作,推进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5.
《新东方》2015,(6)
国家文化形象是整体国家形象元素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中国梦"成就当代中国文化形象的整体高度和阔度,就要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价值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际和交流,统筹政府和民众两方面有利因素,不断创新中国文化形象国际传播的渠道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话语权在国家间竞争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各种原因,中国一直遭受西方强势话语的围堵、压制和攻击,国际话语权建设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严重影响了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和国家利益的维护。要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就必须直面挑战,通盘考虑,总体谋划,从信息传播、学术研究、话语转换、政治表达、顶层设计五个方面大幅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建设能力,打赢话语权领域的"保卫战、反击战、争夺战"。  相似文献   

7.
正习主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对外军事培训更需要借助当前有利条件,面向外训学员,积极主动打造中国名片,营造有利于国家对外发展的话语格局。构筑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教学管理环境。对于外训学员而言,在中国受训的见闻和感  相似文献   

8.
中国需要不断重申和强调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向国际体系发出一些必要的政治信号,提醒一些国家不要在战略上误判自十八大到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中国新领导层的外交表达和行动,标志着中国外交进入了新阶段,初显甚至预示未来几年中国外交的特征与趋势。一般地,在国际体系中拥有"系统重要性"的任何国家,其新领导人的外交政策都是国际焦点。由于中国对世界  相似文献   

9.
王绍光 《人民论坛》2012,(12):64-66
主持人杜飞进:国际话语权,实际上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根本上就是国家意识形态特别是价值观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软实力的消长和软实力的发挥,总是以国家硬实力为基础和后盾。当前,西方国家某些势力利用手中掌握的国际话语权,蓄意散布"中国威胁  相似文献   

10.
林利民 《人民论坛》2020,(14):40-43
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巨大破坏性,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非"人对人"的世界大战。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不仅将深刻影响人们的安全观、发展观、国际观、政治观,也将促使国际格局重新"洗牌"。疫情过后,世界地缘政治中心由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世界力量对比将发生有利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变化,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将出现有利于非西方国家、有利于亚太国家的变化,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1.
郭晓东 《传承》2012,(18):73-75
作为国际社会中"中国责任论"的主导者,美国将中国定位为"利益攸关方",表明其对华战略的新调整,意图在承认中国崛起的基础上将中国纳入美国主导下的国际体系,以维护其全球领导地位和国家利益。美国不断热炒的"中国责任论"是一把"双刃剑",将对中国和平发展产生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来看,中国从来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观,经历了从"天下责任"观到"负责任大国"的转变。"负责任大国"的意识与目标,主要起源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情,国家实力的崛起、国家身份的转变、国家自身发展需求及国际社会的期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不断得到强化,中国对国际责任的态度经历了从犹豫到认同的过程,并且公开宣示将坚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相似文献   

13.
建设"文化中国"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文化中国"的独特魅力、广泛指涉和博大包容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的提升作用.建设"文化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全面认识中华文化传统、提高建设"文化中国"的文化自觉,大力继承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叶加贝 《人民论坛》2012,(11):124-125
陶瓷艺术是中国的国粹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对外交流中可以代表中国的国家形象。近年来,随着陶瓷艺术热潮的兴起,陶瓷艺术品市场开始出现泡沫泛起的迹象。该文尝试提出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品的品评标准,为促进艺术品市场良性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国际话语权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权力转移理论的惯有论调是中国权力在接近美国时或实现对美国的权力优势替代后将挑战美国主导下建立的国际秩序,而权力转移理论则关注更有意义的国家间合作,认为权力的整合将使权力效用最大化。中国的自我定位是体系内国家,以满意型国家的姿态积极融入国际体系,遵守体系内规范,从事体系内国家的规范行为。关于南海争端,中国的"九段线"、西沙群岛基线、"搁置争端、共同开发"方案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提倡的"海洋自由"原则和公平解决海洋争端的规定。  相似文献   

16.
权力转移理论的惯有论调是中国权力在接近美国时或实现对美国的权力优势替代后将挑战美国主导下建立的国际秩序,而权力转移理论则关注更有意义的国家间合作,认为权力的整合将使权力效用最大化。中国的自我定位是体系内国家,以满意型国家的姿态积极融入国际体系,遵守体系内规范,从事体系内国家的规范行为。关于南海争端,中国的"九段线"、西沙群岛基线、"搁置争端、共同开发"方案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提倡的"海洋自由"原则和公平解决海洋争端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西方国家提出"锐实力"与"中国渗透论"等观点,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缓慢,自由主义衰落以及西方国家对国际安全格局的新动向产生了疑虑,究其根本是西方国家自身的衰弱和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与焦虑。在应对"中国渗透论"的观点时,中国应继续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直面质疑,加强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朝鲜,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神秘"但不陌生的国度。从朝核危机到六方会谈,这个中国的邻邦近年在国际社会上动作频频……不过,朝鲜并非不想改变。在经济改革方面,朝鲜也在谨慎地打量这个世界尤其是近邻中国,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国际协调机制经过了由欧洲(大国)协调向西方(同盟)协调再向(全球)大国协调的变换过程,期间有国家之间定期会议的"欧洲会议"、组织化的国际联盟、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协调机制等多种形式,本文对国际协调机制的历史演进进行了简略而宏观的考察,并尝试从理论方面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2010年4月21,第五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开幕。本届博览会以"构建和谐平安社会,共筑国际反恐防线"为主题,吸引了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家参展商参展。作为两年一度的警用装备行业盛会,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已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警用装备产品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