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府城是海南最早开城设府之地,也是海南明代文物现存最集中最多的地方。府城鼓楼是府城仅存的一座较为完整的古城台楼阁,是为数不多的现存明代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珍贵的文物价值。如今,府城鼓楼的最初功能基本已退化,但挖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于研究明清时期海南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东方》2015,(5)
海洋观念是人类对海洋本质属性及自身与海洋关系的一种理性认识,以丘濬、钟芳、唐胄为代表的明代海南士大夫在海洋经济、海洋科学、海防、海洋文化等方面皆有建树,海洋观念的探讨有利于丰富人们对海南海洋文化的认识,促进海南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海南的文化自信心和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沈德理 《新东方》2014,(2):77-79
<正>2013年即将过去的时候,读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张朔人厚重大著《明代海南文化研究》,前看后看,深感其分量。取其《结语》部分中的"文化自信"一语,谈一点学习体会。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价值与文化力量。中国文化经典《易经》中解析的文化是这样的:贲卦,山火贲。"贲"含有白色,以及日光的意思,引申义即是"光明",还有"大"的意思,合起来就  相似文献   

4.
《新东方》2013,(1):83-F0003
<正>海南苗族民歌主要产生并流传于海南中部的环五指山苗族聚居地区。海南苗族民歌在海南存续约300多年。据清道光《琼州府志》记载:"盖前明时剿平罗活、抱由二峒建东安营,调广西苗兵防守,后营讯废,子孙散处山谷,仍以苗名。"清张隽《琼州志》云:"又有一种日‘苗',几数百家,常徙移于东西黎境。"由此可见,海南苗族是明代迁移到海南谋生的。海南苗族民歌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要包括:叙  相似文献   

5.
邢植朝 《新东方》2011,(4):58-62
海南地域文化具有"四色"特点。笔者尝试从绿色文化、蓝色文化、红色文化和银色文化去研究和探讨海南文化的特质和魅力。  相似文献   

6.
《新东方》2016,(3)
海南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理所当然应当抓住"一带一路"战略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发展好自己的同时,为"一带一路"贡献自身的力量。海南媒体作为海南经济文化建设的舆论先导和形象展示载体,更应当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有所担当。惟有如此,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国际范儿"才会更加明显,海南与"一带一路"战略才会结合得更加紧密,海南经济文化才能走上新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7.
《新东方》2017,(3)
基于海南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美好新海南"的宏伟目标,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应当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结合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特点,发挥当地乡村文化的优势,为实现"美好新海南"的目标凝心聚力,奋力拼搏。  相似文献   

8.
五指山是海南最知名的景观之一.它位于海南省中南部,是海南省生态核心区和主要河流发源地,主峰海拔1867米,为海南最高峰,在五指山市境内,余脉延至琼中、保亭、陵水等地. 即使没来过海南的人,也对五指山的革命史略知一二,对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耳熟能详.明代海南琼山籍文渊阁大学士丘濬的诗作《咏五指山》亦广为传颂,为五指山打上深深的历史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9.
正古代海南素有"蛮夷之地"之称,但随着西汉以来儋耳、珠崖两郡的设立和唐代以后各朝代犯事宦官贬谪至琼带来了中原文化,海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宋、明、清三代,海南文化曾一度繁荣,创造了灿烂的海南古代文明,具有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正>海南文化资源丰富且独特,海洋文化、红色文化、侨乡文化,以及生态文化、养生文化等多种形态的文化各具特色。近年来,海南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增强。11月15日-17日,在海口连续3天举办的2019华晨宇"火星"演唱会,吸纳到场观众超过10万人(八成以上来自岛外)。这一事例,我们看到了粉丝经济助推海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海南借此吸引国内外游客、观众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巨大潜力。对海南而言,这将是一个全新的消费经济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新东方》2016,(3)
明代海瑞为何敢于冒死进谏?一方面,明朝中后期宽松的政治环境为海瑞冒死进谏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明代海南小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海南耿介之士唐胄的光辉榜样,以及海瑞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忠君爱民情结、刚正不阿的性格等个人因素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推进海南文化的发展2007年12月20日,"海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座谈会"在海口举行。座谈会上,30余名来自全省各宣传文化部门、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的  相似文献   

13.
《新东方》2015,(5)
社会历史研究的"民间视角"既关注国家与地方一同构建完整地方社会的历史机制,也强调地方精英、民众百姓以及民俗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意义与价值。从"民间视角"出发,海南冼夫人文化经历了由英雄化到神化最终实现民俗化的历史过程。海南冼夫人文化的变迁既表现出海南民众持有的实用理性的价值追求,也充分体现了国家与地方之间的互动对于海南社会发展的深入影响。  相似文献   

14.
曹乐文 《新东方》2011,(4):55-57
海南明代人才辈出,特别是丘濬的博学多长、海瑞的刚正不阿举世闻名,但真正进入朝廷权力中枢、辅佐皇帝的只有丘濬与廖纪二人。廖纪在嘉靖初年朝廷"元老"和"议礼"两派的斗争中保持中和,稳定了朝廷人事关系,把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5.
<正>"呀诺达"是海南话,海南当地人都知道,"呀诺达"是指"一二三"。但在海南北纬18度的一片热带雨林中,"呀诺达"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文化内涵。"呀"表示创新,"诺"表示承诺,"达"表示践行。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董事长张涛说,"呀诺达"是对雨林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定位,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态度。2014年初夏,缘聚光明日报《博览群书》杂志和海峡两岸(海南)文化交流联合会组织的读书会活动,记者走进这片神奇的热带雨林,探寻"呀诺达"精神所创造出来的生态魅力、人文传奇。  相似文献   

16.
正海南,古称珠崖、儋耳、琼州等。历史上,海南曾涌现出许多重要人物,发生过许多重要事件,蕴藏了大量丰富、深刻、宝贵的历史启示。但由于孤悬海外,海南一度被误解为"生态的绿洲,却又是文化的沙漠"。2008年,时任海南省委常委、海南省军区政委刘鼎新,在深入了解海南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7.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文化为建设美好新海南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海南是文化沙漠吗?外地人也许会这么问,但海南人绝对不会点头。岂止是海南人,就是外地人在海南多住些日子,也会被海南文化所吸引、所感染、所陶醉。省委书记刘赐贵在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凝聚社会正能量"。  相似文献   

18.
王建国 《新东方》2014,(4):24-27
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面对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面对海洋文化的兴起,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海南地处中国南海前沿,挖掘海南"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对于我国建设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与世界的广泛联系与合作,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今日海南》2016,(4):2-3
正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是海南民族地区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2006年,海南黎族"三月三"节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多年发展,"三月三"已成为传承和弘扬海南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民族地区经济成就、促进商贸旅游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盛会。2016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主会场设在素有"养生天堂"之称的白沙黎族自治县。节  相似文献   

20.
正4月18日晚,2018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主会场开幕式暨主题文艺晚会在五指山市三月三广场盛大启幕。省长沈晓明宣布海南"三月三"节庆活动开幕。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刘慧在致辞中表示,在海南,"三月三"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重要的文化和旅游品牌,成为中华各族儿女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