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建设的生态变迁使“美丽乡村”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内涵,本文试图从自然、社会、人文三个层面五个维度对“五美乡村”的内涵进行阐释:美在环境、美在生活、美在文化、美在布局、美在建设;并进一步对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的构建过程中,对“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从空间的拓展性、时间的延续性和内涵的丰富性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广西“乡村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平秋  张国成 《桂海论丛》2015,31(3):125-12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广西从"清洁乡村"入手,开展轰轰烈烈的"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初步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现代生态文明新农村提供了"广西样本"。2013年以来,广西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在未来的乡村建设中要坚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更加注重长效机制、更加注重统筹规划、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资金筹措。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新概念,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西部民族地区的美丽乡村,对促进少数民族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与实现各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做好西部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工作,不仅需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狠抓"特色",切实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乡村绿色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加强生态评估,建立生态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建设美丽中国,必然要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乡村生态水平,必须厘清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构建县、镇、村三级网格化环保平台,把政府涉农部门和各阶层农民组织连接起来,群策群力,依靠科技,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新东方》2017,(2)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美丽乡村应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立足农业,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因地制宜,彰显地域特色;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提升农民素质,才能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6.
潘莉 《前沿》2014,(9):11-13
城镇化进程中,民俗的保护和传承是“根”的延续,“美”的传承,“情”的延伸,“源”的开拓。要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应该首先在“人”字上做文章,即从娃娃抓起,吸纳外来人员参与,激发全体民众对民俗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意识,还要发挥民俗学学者的作用;其次在“态”上做文章,即做好民俗的“静态”保护工作、“动态”传承工作、“活态”发展工作;另外还要在“涵”字上做文章,摈弃太多的功利化目的,敬畏民俗,尊重民俗,在此基础上,对民俗加以传承发展,如发展民宿、村落经济等。  相似文献   

7.
《新东方》2015,(4)
常规农业生产方式影响"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有机农业有助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促进农民增收和解决就业,维护自然和谐,保护生态环境。海南发展有机农业得天独厚,具有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有机农业发展需要重视规模、渠道和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8.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并把其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总导向,全面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既要积极塑形,也要注重铸魂。进入新时代,乡愁已经从个体意义的情感型乡愁上升为社会和国家层面的治理型乡愁。以新型城镇化导向的乡村建设对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产生消极影响,人口外流导致村落空心化和成员身份认同弱化,行政推动型移风易俗对传统文化传承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积极应对乡村振兴进程中留住美好乡愁所面临的挑战,需要超越“资源维度”和既有做法,更多地考量“治理维度”并创新路径。基于乡村社会基础和发展趋势,留住乡愁应着力从协同治理、下沉式治理、参与式治理、属性治理等维度推进。在实践中,要坚持以党领共治推动乡愁场域的打造,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激发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要把留住乡愁作为重要民生问题,重视围绕乡村居民内在需求而重塑乡愁治理新格局,充分发挥乡村居民在乡愁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更好地留住美好乡愁,增强民众的参与性、获得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朱苑璟 《政协天地》2014,(12):32-33
由省政协办公厅和省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政协天地》杂志社承办的"美丽乡村-全省政协系统摄影赛"经过半年的发动和作品征集,共收到参赛作品638幅(其中相机组583幅,手机组55幅)。11月13日,摄影赛评选活动在省政协机关举行。依据比赛规则,本次比赛相机组设佳作奖20幅(纪实和风光各10幅),优秀奖30幅(纪实和风光各15幅)。手机组因参评作品数量不足,为保证获奖作品质量,经承办方提出建议并征得主办方同意,  相似文献   

11.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载体、新工程,是亿万农民描绘"中国梦"的重要举措。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浙江省桐庐县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积极的部署。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桐庐县曾是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活动的根据地和巩固的后勤基地,现仍留有许多宝贵的革命遗址。因此,我们应积极挖掘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背后的精神内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以此来进一步推进桐庐县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三月的重庆,繁花似锦.走进铜梁区华兴镇犀牛村,道路两侧树木葱茏,房前屋后花草交映,卫生厕所干净整洁,过去散养的鸡鸭圈进围栏,房前屋后卫生整洁,农户家中窗明几净…… 今年2月,由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通报表扬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的通知》,对106个措施有力、成效突出、群众满意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相似文献   

13.
2013年,市委、市政府启动了美丽天津建设一号工程中的清洁村庄建设行动,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到2014年底,天津累计建成清沽村庄2000个。在农村"三区联动"带动下,天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工业园区、农民居住社区协调健康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农村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文明产业体系逐渐兴起。近年来,天津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截至目前,共建成污水处理站60座,修建地下排水管道2215公里,开展400个村垃圾源头分类试点。虽然取得上述成绩,但与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  相似文献   

14.
15.
宋菲菲 《人民论坛》2020,(11):74-75
实地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存在浪漫的田园牧歌式情怀和似是而非的逆城市化暇想两种思维倾向,值得我们警惕。这对当前正在贯彻落实的乡村振兴战略产生了明显的干扰和冲击。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这个时代大背景和发展大趋势,分析我国当前的三农问题,积极推进本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农村向现代农业农村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沈正平 《群众》2020,(18):52-53
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是苏北农村民生的重点难点,也是美丽乡村、美丽江苏建设的关键所在。在人们的印象中,苏北不少乡村是破败冷落的,环境也是脏乱差的。但随着苏北农村住房改善工作的不断推进,农民的住房已经旧貌换新颜。2020年8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把加快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作为全面推进美丽田园乡村建设的主抓手之一,苏北农房改善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王习明 《长白学刊》2014,(5):106-113
美、法、日、韩等国二战以来的兴农经验和印度克拉拉邦的人民科学运动表明:以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机械化为导向的农业现代化能提高农业产量和劳动效率,但难以避免生态危机,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村公共服务特别是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的投入可有效缩小城乡差距,用大众科学培养普通农民的自立能力和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农村基层组织可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要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的有机农业和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将更多的财政支农资金直接投给乡、村两级组织,重视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和农民的自治能力、生态道德培养。  相似文献   

18.
未来乡村是基于绿色、健康、可持续、田园栖居,依靠数字赋能、改革创新,对乡村生态空间、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进行系统重塑,叠加在美丽田园、美丽乡村、美丽环境、美丽经济之上的新形态,从而引领乡村新经济、新治理、新生活,主导乡村新观念、新消费、新风尚,催生乡村新业态、新模式、新功能.  相似文献   

19.
《新东方》2017,(3)
基于海南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美好新海南"的宏伟目标,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应当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结合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特点,发挥当地乡村文化的优势,为实现"美好新海南"的目标凝心聚力,奋力拼搏。  相似文献   

20.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地的建设情况表明,公共财政投入有限带来的巨大资金缺口,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快速和良序推进的主要因素。引入政企合作即PPP模式,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可行之道。在实际操作中,对不同类型(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或途径引入政企合作模式,并且需要通过建立多种制度和保障机制,确保政企合作模式充分而稳妥地发挥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