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露 《当代贵州》2007,(5):13-16
中国古代有个成语叫“竭泽而渔”,蕴含深刻的哲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果我们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消费的增长,而忽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环境的保护,其结果必然是如竭泽而渔。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要进一步促进西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是要遵循生产力发展内在规律要求 ,防止盲目性 ;二是要坚持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要把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防止竭泽而渔。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通俗地讲就是“又好又快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畸形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从不同角度对科学发展的具体要求,集中体现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发展的科学轨道;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讲到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我国“竭泽而渔”乱象的产生有其深层的主客原因,主要有经济利益的驱使、资源利用水平低下、人口总量太大等,但也不能采取“先停再说”、“一律关停”等集中停工停业停产方法消极防污“缘木求鱼”。“两条鱼论”的实质是要辩证处理经济和环境的相互关系,这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所在、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正发展和保护是孪生话题,对于生态极为脆弱和全面小康任务最为艰巨的贵州来说,离开发展谈保护是缘木求鱼,离开保护谈发展是竭泽而渔。贵州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严字当头,对环境污染、破坏生态行为"零容忍","治水、治气、治渣"三大重点任务紧密锣鼓,不仅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还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环保之路。  相似文献   

7.
薛希祥 《实践》2004,(10):29-30
一、以科学发展观看沙产业草产业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所揭示的真谛,在于要求人类社会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近期需求与长远利益相统一.寅吃卯粮不行,竭泽而渔更不可取.由是观之,我区的沙产业、草产业如何产业化?确实需要进行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浅出的系统分析,从而确立自己独具特色的沙产业、草产业发展道路.   ……  相似文献   

8.
《当代党员》2014,(2):8-16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杀鸡取卯、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避免单纯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今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全国各地方兴未艾、如火如荼,深入推进、重点突破。然而也得看到,一些地方的乡村振兴具体做法仍然没有跳出以往唯速度、唯规模,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粗放式发展样式与扩展模式。对此,唯有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有机融合,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与各方面,才能让乡村振兴可持续,也才能通过振兴乡村,日益开启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正背景: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讲到"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时引用此句。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意在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是个世界性的课题,着眼于自然—经济—社会三者的全面、协调、持续的良性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两大发展战略。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导致地区的生态、经济、社会得不到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以可持续发展为分析基点,揭示地方政府短期行为的本质及两者矛盾,剖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矫正方法或措施。期望能有点滴警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是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使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转化为毁害人类自身的力量。人们在试图征服自然的同时,往往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被自然征服的对象。我国一些地方,为求眼前利益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竭泽而渔,使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滥砍盗  相似文献   

13.
生态专家说不发展肯定不行,但方式要改变,要按照科学协调、可持续的方式,充分考虑自然禀赋和自然承受力,从各个功能区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订经济发展方式,绝不能竭泽而渔。——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廖激作为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院院长,廖激经常在外调研考察,对我省生态情况了然于胸。他参与了《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起草工作,对我省的生态建设也有深入的思考。11月7日,本刊记者就生态建设问题对廖院长作了专访。记者:对当前我省的生态环境,您如何评价?廖激:四川省委、省政府很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我省的生态在全国范围看…  相似文献   

14.
唐剑锋 《实践》2014,(3):55
<正>有位领导干部在《人民日报》撰文批评说,个别地方、个别领导干部为官一任,喜欢搞"短平快"、"大跃进",结果,卖光了地,花完了儿孙辈的钱,那些短期看起来很靓丽的数据,却透支了一个地区长远发展的能力,竭泽而渔,这种路子不可取。发展有自己的规律,不是想多快就多快,想多高速度就多高速度,要留有余地,留有空间,才能使发展"不断线"。"又好又快"的发展,才是我们想要的发展,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而"短平快"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严俊乾 《世纪桥》2014,(4):95-96
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的阴影尚未消散。1952年造成接近10 000人先后死亡的伦敦雾霾事件更是造成了难以抚平的创伤。时至今日,从北京雾霾事件到上海雾霾持续爆表乃至南京重度雾霾使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停课。中国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韩国KBS电视台报道称,中国的雾霾可以称作"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大气污染"。习近平强调:"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所以我们必须深刻剖析雾霾发生的内在原因,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除"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柏彦 《求贤》2022,(11):20-21
<正>概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是硬道理,可“竭泽而渔”的硬发展没道理。天津市将“绿色决定生死”写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足见决心和勇气。天津没有一味追求表面光鲜的速度数据,更没有为了保GDP增速而失去绿水青山。十年绿色变革,天津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美丽天津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海草系统治理,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随处可见,天津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万能词汇     
有时人们用同一个词来说事,但意思却相差十万八千里,例如“发展“,有人的“发展“是竭泽而渔,有人的“发展“是要“可持续“的。例如“团结“,有人的“团结“是要以民主集中制为前提的,有人的“团结“却不过是“君臣父子“式的尊长服从的别称,哪怕是同流合污,哪怕是沆瀣一气。至于“稳定“,更是一个万能词汇。无人不谈稳定,无处不需稳定,这是万能的表现之一;稳定在不同的人意味着完全相反的做法,这是其万能的表现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在我国曾一度兴风作浪的虚报浮夸风又“死灰复燃”,这个问题在某些地方已相当严重。一些人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某种政治或经济利益,说假话、办假事、报假产值、造假效益、列假政绩等等弄虚作假、争名夺利的行为,给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和影响。一、当前虚报浮夸的几种现象1、竭泽而渔式。这种形式实际上是企业资金使用上的短期行为。从帐务上表现为:预提费用增加,资金的补充和有效投资不足。不少企业少提或不提折旧和大修理基金,  相似文献   

19.
《支部生活》2008,(6):4-5
——云南在思想观念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全省各族人民的新期待,面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我们在思想观念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还有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居安思危、奋发图强的意识不强;因循守旧、狭隘封闭,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意识不强;惧怕困难、畏首畏尾,敢想敢干、敢于负责的意识不强;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统筹协调、科学发展的意识不强;重物轻人、忽视民生,以人为本、惠民富民的意识不强;贪图虚名、脱离实际,求真备实、真抓实干的意识不强,等等。  相似文献   

20.
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总书记时 ,苏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 :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 ,联盟已到了分崩离析的关头 ;政治上 ,民主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多党制呼之欲出 ,苏共的威望空前低落 ;经济方面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和竭泽而渔的“福利政策”已将国民经济拖垮。总之 ,当时的苏联已处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危机中 ,戈尔巴乔夫虽然打起“改革”的大旗 ,实际上已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