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导言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由于时间的久远,关于这段话并没有统一的解释。但老子希望表达"美与恶""善与不善"是一对相对的关系。老子所说的"美"接近现代汉语的"好","恶"则是现代汉语的"坏"。1.生活之美生活离不开美,我们一举手一投足,似乎都在进行着美的判断。从  相似文献   

2.
朱光华 《理论学刊》2007,(2):127-127
近年来,中国法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缩小了这一学科与国外的差距。陈国富博士的新著《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是中国学者在法经济学领域的又一重要成果。全书由八章组成,在结构安排上,体现出从实体法到程序法、从部门法到宪法的基本逻辑。在“导论”中,在对理性假定的分析上,作者不再将理性仅仅理解为一种抽象的个人规定性。因为在法律上,理性水平不仅用于预测个人对法律规则的反应,还要用于判断一个人的法律责任。在“财产法经济学”中,作者对科斯定理作了系统的阐发,使其成为另一重要定理———波斯纳定理的理…  相似文献   

3.
哲学批判与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维度,服从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与全面自由发展的实践旨归.马克思的哲学批判构成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基础和原则,经济学批判又将哲学批判引入对现实社会的基础的批判,从而实现了哲学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正是基于这两种批判维度之间内在统一的关系,马克思才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总体批判.本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体现的马克思双重批判维度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人类自由精神的体现和展示,先进文化的实质是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文化.精神自由与活动自由及其关系、追求社会自由与个人自由,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统一、从追求一般性意义的自由到确立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真、善、美统一的自由是马克思自由观发展的三条主线.它们提供了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规定着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制度框架,指引着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和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5.
黄爱华 《理论学刊》2004,1(4):21-24
哲学与经济学之间并不存在无法沟通的屏障,它们应当能够互动和相互印证。当哲学“从天而降”贴 近人与人的生活时,它将同以人和“家庭”为本的经济学相汇合。经济学和哲学的互动和相互印证的主要区城是人 的问题。正是“人”这个主题把哲学与经济学紧密联系起来。哲学与经济学的联袂,将会开拓人学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6.
"凯恩斯的哲学与经济学"是当前西方凯恩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尽管该领域的研究者在许多问题上仍然争论不休,但普遍承认凯恩斯是一位可与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相提并论的伟大的哲人式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哲学与经济学"已成为一个迷人的领域,将继续激发更多的学者去探索.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写作本文的缘起,阐述解释了"经济学新论"的内涵;高度评价了刘国光的高尚人品和文品,指出他树立了一面引导经济学与经济改革的正确走向的旗帜,已成为人心所向,历史必然.着重分析了于此相联系的三个重大问题,呼吁将反倾向的斗争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方法论、核心思想等方面对马克思与科斯的法经济学思想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以及方法论上的差异,尽管双方都重视产权制度与权利安排在经济中的作用,但马克思从社会关系入手强调经济与法律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注重经济对法律的决定作用,科斯则从交易成本的视角指出法律制度对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历史作用上,科斯开创了现代法经济学,马克思虽然没有创建法经济学科,但不乏法经济学思想,因而马克思无疑是法经济学的伟大先驱之一.  相似文献   

9.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评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树 《探索》2003,(5):51-54
所谓行为经济学,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它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从而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并且常常是脱离实际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给经济学研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行为经济学倡导并注重对人的经济行为的研究,为现代经济学建构了一个"充满人性和人类价值"的理论框架,使经济学成为人的科学,人成为经济学的主体,这一价值取向达到了科学与人性的有机融合,是经济学上的一场"行为革命",也是经济学人本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本文对行为经济学的形成动因、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作了阐述,并对行为经济学作了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10.
自从纳尔逊(Nelson)和温特(Winter)的开创性工作以来,现代演化经济学的发展与复兴已历经30年,经济学中有关演化主题的研究日益增多.一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应该从过分机械的均衡分析转向基于复杂系统的演化分析,而演化经济学也可能在未来日渐成为主流的研究范式.现代演化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分别涉及到个体行为假设、演化经济学方法论、演化经济学数理模型(演化博弈模型和主观博弈模型)以及共同演化理论等领域,可以预见,未来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互动和交流将更加频繁,演化分析与均衡分析的范式融合将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11.
从根本上来讲 ,马克思的制度经济学与当今十分时髦的新制度经济学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理论体系 ,不仅使用的概念不同 ,而且在方法论、理论基础和一些基本观点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方法论上的区别马克思的制度经济理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方法论的。坚持的是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相统一的方法。他把人既看作一个自然的人 ,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人 ,一个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 ;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成是一个自然发展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既阐明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变迁 ,揭示了制度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引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思想旗帜,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真”,体现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对科技理性的追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善”,体现在其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目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美”,表现为求真与尚善的统一,蕴含着对人类实践的审美境界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3.
文章指出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产生的发展性的创新,其核心在于如何去创立中国的经济学,即符合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当前经济学理论创新的迫切要求是实现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化,使之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和国际化特征,亟需加强发展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失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此外文章还提出理论创新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发展要想经久不衰,一定要靠文化的支撑,而《道德经》中的一些核心内容,如"上善如水""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等思想为企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经济学体系,在经济学科学性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理论认识,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法论和理论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归结为规范经济学,把西方经济学归结为实证经济学,是缺乏关于经济学科学性正确认识的狭隘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认识.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其他著作的研究中所阐发的有关经济学科学性的理论主张,揭示了经济学作为科学的理论实质,由此形成了区别于西方经济学个人主义和证伪主义研究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方法论,但马克思《资本论》研究方法并不局限于整体主义方法论,还存在建立在经济学科学性认识基础上的层次性研究方法.因此,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整体主义方法论和层次性方法论的结合,既具有规范研究的要求,表明其学术立场和理论主张;又要求数理分析和实证研究,增强理论研究的准确性和说服力.这是发展和拓宽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学依附于西方经济学,新中国成立后,又依附于苏联学人解释的马克思经济学.从1980年代起,西方经济学卷土重来,中国经济学人特别是中青年,越来越依附于西方经济学.进入21世纪,马克思经济学有被边缘化的迹象,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号称主流经济学的新自由主义已陷入危机.中国经济学人开始思考,欲摆脱20世纪百年依附地位,独立门户,开创中国经济学.其思路是:结合中国现实,开创新的原理.西方经济学以经济人说为出场基点,马克思经济学以阶级人说为出场基点,而中国经济学为什么不能吸收二者的合理内核,克服其局限性,以两类人说为出场基点呢?这样,两类人说很可能就会成为中国经济学的一大核心理论,中国经济学也会因此而彻底摆脱对其他经济学的依附,成为一种真正独立的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王锐生 《新视野》2003,(4):42-44
本文将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文化中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境界称为“企业美”,并具体分析了企业实现“企业美”的不同层次和难题。  相似文献   

18.
综观当前的一些文艺作品,不难看出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创作倾向:一种是不同程度地体现真、善、美,另一种是不同程度地体现假、恶、丑。那些体现真、善、美的作品,在我看来,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在发展多样化中突出主旋律。有  相似文献   

19.
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是解决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体现着“真、善、美”的要求。而审美教育主要是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审美教育之中,以美引善,使人乐善  相似文献   

20.
黄敏 《前线》2022,(1):12-1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在科学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出发,按照美的规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与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思想一脉相承,体现出求生态之真、致生态之善和臻生态之美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