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日本人“内外有别”的这一价值取向在其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内”与“外”这一组“位”概念贯穿于所有日本文化特征中,其在建筑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上的表现和内涵可为我们解析日本人的精神结构和日本社会结构提供重要的线索。可以说,“内”与“外”的对比意识为日本民族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是剖析日本人的精神结构、社会结构的重要和有效的切入口,因此可以视之为解读日本文化的钥匙。  相似文献   

2.
日美政府信息公开比较与中国“入世”后的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心国家型”日本与“信赖社会型”美国 ,这体现了IT时代政府运行的两种模式。日本信息公开法的实施 ,尽管从理论上确立了公众对行政事务的了解权 ,然而 ,政府仍然表现出强烈的抵抗态势 ,政府信息透明度远远滞后于美国。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 ,日本与美国的比较对入世后的中国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网络时代,美国以新信息技术和网络新媒体为工具,通过网络公共外交和网络舆论攻击的“组合拳”方式,对华开展网络外交,其结果是一柄双刃剑,对中国社会发展、国际形象和美国自身的影响都有利有弊。透过美国对华网络外交的实践与影响可以预见:全球信息争霸战将会走向白热化;国际社会在“自由”与“安全”这一传统对立命题的博弈中将面临更为深刻的伦理困境;全球文明融合与冲突的趋势将会在虚拟空间进一步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小泉八云和张伯伦同样作为明治时期两大西方的日本研究家而知名,然而二者对明治日本的认识却截然不同。小泉八云将“有机的遗传”融入到自己的日本文化论中,认为日本人精神层面的优点来自其“祖先崇拜”,是一种“死者支配”的体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他的东洋礼赞和西洋批判。与此相对,张伯伦则是文化传播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西方的优势文明必将取代日本落后的文明,是典型的西洋至上主义者。本文从比较文化论的角度,采取实证的方式,解析了明治时期两大日本人研究家——小泉八云和张伯伦的明治时期的日本认识迥异与成因。  相似文献   

5.
经历了曲折变化后,俄罗斯最终在世纪之交确立了“稳韩就朝”的朝鲜半岛政策,这体现了俄罗斯深刻的战略意图。虽然目前这一政策已初见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其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6.
日本领导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 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这一方面体现在对日本传 统宗教文化中“亡灵观”的继承, 另一方面是明治维新后为建立统一国家意识形态和发展军国主义 需要, 而借助神道国教化大肆推崇对天皇的崇拜与效忠。靖国崇拜从其诞生之日便深深体现出其 国家主义本质, 这种国家主义经历了早期的天皇国家主义, 后发展为法西斯军国主义而达到登峰造 极的地步。小泉不断参拜靖国神社对内反映着日本国内政治基础的右倾化, 对外则表现了日本国 家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日渐增长。冷战后至今,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又以“新国家主义”的形态对亚洲 的国际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日本一直主动参与多边贸易体制.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美国的影响下,日本的区域经济合作理念曾一直受到压制和制约,日本因多边主义停滞不前,开始尝试区域主义,并与中国展开竞争,而这都与日本对美、中两国的认知和对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刻变化有关.2005年以来,日本“自由贸易协定(FTA)战略”实现了两次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日本签订FTA所在区域范围的扩大、对象国的增加和政策倾向的变化三个方面,其背后有经济和战略原因,而战略原因大于经济动机.日本FTA战略的实质是日本由“东亚主导”转变为“美日共同主导”的无奈.日本试图借“跨地区主义多边化”的政策倾向进而实现政治抱负的野心恐难实现.  相似文献   

8.
浅议日本外交的"两面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社会的"双重性"不仅体现在日本的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也同时反映在日本的外交上.日本外交语言的隐晦性与多义性以及其外交姿态与走势的多变和不可琢磨的特点,应是其外交两面性的外在表现.在日本的外交中,两种对立的极端可以共存一体,表现为一明一暗,一表一里,并会在演进中互换着位置.准确地解读和认清日本外交的"两张脸",对于我们制定对日外交方针,正确处理与日本的关系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京华一菊园     
古人爱菊,并以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少时,不更事,自有豪气在,老后却阅尽世间冷暖,饱经风雨沧桑,难免有诸多感慨。借物抒情,是人们常有的心态。东晋陶渊明平生爱菊,辞官归隐后在家中遍植菊花。自从他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诵传于世后。“东篱之菊”便成了许多难达鸿志的文人的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10.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创作既体现了西方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 ,又代表着日本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春琴抄》是“谷崎美学”思想的经典之作。它在文化诠释中寓言化地表征了日本文化及民族精神中等级制与忠顺观的这一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中后期,日本在亚洲东方崛起。明治年间日本就制定了以征服中国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19世纪末对华发动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霸占了台湾和澎湖列岛,从此走上了以武力侵略征服中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唯美主义文学作品《春琴.拂作为谷崎润一郎回归日本本土文化的代表作,从文化视角去解读人物形象塑造、生活形态描述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仔细分析小说中“因奇妙姻缘而朝夕为伴的师徒二人”种种生活场景的相关文本能够深刻体会到日本的“暧昧”文化,可以看到具体表现为沉默文化、体察文化和羞耻文化以及日本的审美意识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创作既体现了西方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 ,又代表着日本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春琴抄》是“谷崎美学”思想的经典之作。它在文化诠释中寓言化地表征了日本文化及民族精神中等级制与忠顺观的这一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4.
日本文化中“人”的观念米强“人的本质”是什么?人如何认识自我?这是人类的永恒课题。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于“人”的观念有不同的认识。世界上并不存在得到所有人认同的“人”的观念。文化背景在规定“人”之观念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语言与文化...  相似文献   

15.
明治维新前后,“兴亚主义”逐步成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指导思想。以根津一为代表的日本青年军官,试图以此实现“征韩侵华”的目标。根津一在“兴亚主义”影响下,进入中国从事军事间谍活动,并以对中国的认知,向日本军政界提出一系列对华政策建言,而后为实现其“兴亚”主张,参与创建东亚同文会与东亚同文书院。“兴亚主义”代表人物根津一的言行,典型地体现了明治时期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以及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16.
日本新《防卫计划大纲》是在亚太地区大国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持续恶化、日本与周边邻国领土纷争加剧的背景下出台的,与之前的几份防卫大纲相比,在防卫构想、防卫重点、防卫力量建设等方面均作出了较大的调整。新《防卫计划大纲》突出强调应对“中国威胁”,注重构建多边同盟体系,并谋求在防卫政策上有所突破。新防卫大纲体现了日本政府的防卫新理念,其变化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国家始终面临着如何实现国际安全的难题,因而也向来偏好于获得地区与国际环境中的“确定性”。不过,这通常会面临地区与国际形势演进“常态性”及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影响,而在“不确定”时代,这则会体现得更为明显。“不确定”时代的“不确定”实际上表现为全球治理的“失序”,主要呈现在国际经济层面的保护主义、国际政治层面的保守主义、社会层面的民粹主义与国际安全制度性安排的“滞后”等诸方面。这些“不确定”因素深刻作用于国际安全的“确定性”本质,在影响国家实现国际安全的“自助性”和国家间安全关系的同时,更使国际体系的“确定性”难有保证。因此,重塑国际安全并不能囿于哪一个范式的解释,它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国际战略议程,在重塑国际安全进程中依赖于经济领域开放、互惠互利的地区与全球秩序的建立,依托于全球范围内“积极有为”国际安全理念的共享,依靠于国际安全治理制度的“与时俱进”。而在国际安全实践中,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安全进程中所体现的安全实现路径则为在“不确定”时代重塑国际安全“确定性”提供了一个经验性验证。  相似文献   

18.
1976年4次防计划结束。三木内阁于当年10月29日提出了“防卫计划大纲”。当时的防卫厅长官坂田指出这个“防卫计划大纲”的主要特点在于“基本防卫力构想”,即强调日本防卫力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建立起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拥有的基本防卫力,这种基本防卫力具有某种程度的成熟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绑架问题”虽然发生在20世纪70-80年代,但其提出和演变始终与日朝邦交正常化谈判进程相伴随,并成为两国建交谈判的主要障碍之一。日朝间虽然就“绑架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涉,但在事件的处理上双方却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日本热炒“绑架问题”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战略利益,“绑架问题”不仅是日本与朝鲜博弈的重要筹码,也是日本介入朝鲜半岛事务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猫与人有关联的民间故事,通过分析可找到三种类型,而产生这三种类型民间故事的原因与家猫的作用、作为食肉野猫的本性和家猫身上残留的野性及“猫又”传说有很大关系。在日本民间故事中,猫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常常与女性相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