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什么是人权人权是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享有和应当享有的权利。人权不是任何外界的恩赐。人权的产生根源于人的本性,即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是人的本性或本质的两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方面。人类之所以需要人权,首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的、精神的、人身的种种利益与要求,这由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属性所决定,是人的一种本能和天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权存在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根据,也是推动人权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的利益需求,人们要求过优裕的物质生活和良好的精神生活的愿望是不断发展的,因而人权的发展与进步是无止境的。人的社会属性是指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意义世界理论是一个科学完整、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凸显了马克思对于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统一。马克思的意义世界以人的"生命本体"为理论前提,将生命理解为具有自然属性的具体的人、具有精神属性的主体的人、具有社会属性的对象的人;"内圣外王"是马克思意义世界的生成方式,具体包括:在自我批判中修炼德性的向内求索、在变革现实中实现本质丰盈的向外开拓、改造自我与世界统一的内外和合;马克思的意义世界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成为"大写的人"。  相似文献   

3.
人权的本原源自人性.人性具有人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事实问题,并不能涵盖幸福、平等、博爱、正义、理性、理念和理智等方面.人的自然属性是人权的源泉.人的社会属性是价值问题,是人权价值所在,是多样性的统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辅相成,构成人权价值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中,人的“属性”和人的“本质”以及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昆淆。同时,那种认为马克思忽视人的自然属性的观点也是没有根据的。其实,在马克思那里,就人的“属性”而言,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人的存在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5.
周叶中  杨蓉 《人权》2010,(5):32-35
人权的价值基础源于人的尊严。人的尊严的形成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存在密切关系。从这个层面来说,人权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特质。其中,社会属性对人权的价值具有决定性作用。人在社会中形成的各种关系,是人权存在的场域载体。由此可见,在人权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只有弄懂了劳动价值论,才能正确理解资本和剩余价值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任何商品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从自然属性来看,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从社会属性来看,商品都具有交换价值,它反映人和人的关系。使用价值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表现为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理性和人的神性。他既认识到人的本质的社会属性,又揭示出宗教的属人本质,不仅对于反封建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和价值内核。其消极的一面在于从直观性方面去理解自然,把自然当作感性或感性对象,没有把自然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产物,以致不能区分自然和社会,只是把人看成是抽象的自然存在的类存在物,没有揭示人的真正本质。  相似文献   

8.
政治生态意义上的清廉,围绕权力廉洁性,由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共同建构其基本的边界。一方面,清廉是社会系统对政治系统的"他律性评价",具有"他者"属性和"他律"价值。另一方面,清廉也是政治系统"自律性约束",具有"自我"的属性和"自律"价值。社会系统、政治系统共构清廉边界,其中,存在着失真整合、过载型塑、自滤固化、过滤失衡等典型风险。  相似文献   

9.
吴大兵 《前沿》2010,(17):107-110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多发时期,社会生活中公民不和谐心态呈现多样性、多层性。从人作为价值主体的角度,不和谐心态主要表现为公平心理失衡、浮躁心理加剧、受害心理弥漫、感恩心理缺失等几个方面。分析其原因,除了经济因素外、社会原因、制度体制和社会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王清 《公安研究》2002,(12):15-15
同志来稿认为,人的心态失衡是人的心理在客观外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具有不良倾向的心理状态。造成心理失衡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因信仰信念动摇造成心理失衡;二是  相似文献   

11.
潘石 《长白学刊》2010,(6):82-87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不能不涉及人类的本质属性问题,即人性问题。人性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心脏”,自然构成经济学之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人依赖于自然界又主要在人类社会中活动,所以人必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性是其社会性的基础与奈件。经济学视阚中的人,绝非孤立的人,而是社会中的人,其中主要是“经济人”。“经济人”的本性,绝非单纯是“利己”的一元性,而是具有“利已”与“利他”二元性,其任何经济行为都是利己性与利他性二元属性的综合或复合体,是利己与利他二元属性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自信的意义     
自信心是人类心理生活中最为基本的内存品质之一。自信是青年积累社会阅历与经验的通行证,是青年走向成功的试金石。一个人自信心的强弱,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与制约着心理压力对自身的影响。青年时代是一个人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有意识地提升自信心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自信心的发展轨迹什么是自信心?所谓自信(Selfconfidence),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一种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态度、认识和信念,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心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心…  相似文献   

13.
挫折是个人行为目的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它作为人的一种心理体验,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感受过。它是在否定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情况下发生的。遭遇挫折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所追求的目标没有达成、希望落空;有的是职位得不到晋升,还有的是由于人际矛盾引起心理失衡……作为领导干部由于社会角色的特殊性和承担的责任,必将会遇到比常人更多的挫折,这是每个领导者必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①不论个人主观上如何企图摆脱各种社会关系或联系,他在本质上也必然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是人的普遍的、必然的属性,是他作为主体的现实性根据。一、主体能动对象性的普遍性在于它的社会性首先,一方面人把自然作为生命活动需求的对象,当作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料或前提。但是,“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②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  相似文献   

15.
探讨     
《政协天地》2011,(7):45-45
有—种生活叫政治 在当代社会,人的社会性、人的政治性,已经与任何一个人的自然属性联系在一起了。一个人的政治生活质量决定其全部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一个社会的成员之政治生活的普遍质量如何,将决定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程度。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桑玉成著文说。  相似文献   

16.
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就是它的“心理性”。语言心理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心理因素对语言的制约。文章通过对一份遗书检验过程中出现的差异点,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科学、合理解释的过程,揭示出人的言语与心理活动之间必然的内在联系,也为笔迹鉴定认定书写人提供了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17.
自我和谐     
最近,有位心理专家对500名患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人作了一个跟踪调查,发现85%以上的人,从心理失衡、行为偏激,到心理恢复、奉献社会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和谐的调节能力。自我和谐也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操,一种态度。实现自我和谐的过程,是一个人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就是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过程。实现自我和谐,要有一种“胜人者力,自强者强”的境界,只有不为私欲遮望眼,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  相似文献   

18.
青年认知的内在要素初探■水南昌利青年认知的内在要素以情感意志、知识结构、逻辑规范为主。1情感意志是青年认知的催化剂青年的认知活动,是以包括情感意志在内的整个心理活动作为基础的。青年在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和意志,作为人的心理状态参与认知过程,成...  相似文献   

19.
论人权的人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佑武 《求索》2007,(7):129-131
在人权的应然视域之中,作为道德权利的人权与作为应有权利的人权是两个应当严格区别开来的概念,学界这些年来在此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已经形成。人性是人权证成的基石,也是将人与人权连接起来的桥梁。人权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的统一体。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的不同比例与程度决定了一个社会或国家不同时期的人权的内容与种类。  相似文献   

20.
休闲的分析     
休闲生活仅是让过这种生活的人具有走向高尚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休闲的两个基本要素是闲暇的时间和自在的心灵状态。休闲有层次性而休闲活动有可分类性:现代科技仅是休闲社会的要素而非一般休闲的要素;金钱(物质条件)是社会性休闲活动的要素而非一般休闲活动的要素。休闲产业的可能性是促进社会性休闲生活,其不可能性是并不能直接提升纯私人性的休闲生活。休闲社会的休闲必定是以个体性为前提的,素朴休闲社会观视休闲活动为对现代科技外在属性(即过分张扬的功利性)导致的人性失衡的补充和规正,而成熟的休闲社会观视休闲活动为对现代科技的内在属性(即相互协调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逻辑展现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