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从 195 2年下半年开始 ,党和毛泽东放弃了新民主主义充分发展的构想转而提出立即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 ,从客观原因方面来分析 ,一是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面临困难 ;二是两大阵营对立的国际政治格局和苏联因素的影响。从主观原因方面来分析 ,一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存在偏差 ;二是对列宁过渡时期理论和社会主义目标模式缺乏成熟的认识 ;三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中两个革命相互衔接与发展新民主主义存在矛盾 ;四是存在急于消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2.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一页,开始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随着革命性质和任务的变化,特别是农村土地改革的完成,毛泽东有关农业互助合作的思想也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是从理论上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 ,建立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 ,从而架起了从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桥梁。在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实践中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又发生嬗变 ,并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是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性质、地位、任务、及长期性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认识。这个理论经过了孕育、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  相似文献   

4.
40年代末,毛泽东以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中国革命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思想为基础,在审慎思考和与党内其他领导人反复磋商后,形成了和平地、稳妥地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战略构想,其核心思想是: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一个以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为中心的革命转变战略。1948年秋至1950年初,毛泽东从多方面阐述了这一战略构想的目标、中心、指导方针、基本政策及步骤等问题。本文试对这一构想作简要的探讨。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主要内容毛泽东关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  相似文献   

5.
“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即第一步建设新民主主义,第二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曾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建国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是党经过多年奋斗、探索而确立起来的,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体现。但是,在1953年,首先对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被立即但要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所代替,接着,立即过渡的思想又变成急于完成过渡的行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考察这一发展过程,是研究共和国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其中的几个具体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李仁卿 《党史文苑》2004,2(4):48-50
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到向社会主义全面过渡的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的认识是逐渐变化的。由于毛泽东的认识变化使党的相关政策发生改变,从而给实践带来了不同的影响。研究毛泽东这一认识的变化,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全面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决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它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从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8.
一、从1938年7月到1948年7月,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演变的第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的著作中,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任务、长期性、历史地位等作了系统的阐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毛泽东曾有多种提法,归结起来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领导(或参加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社会,简言之,就是“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七大”总结报告)或“新资本主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述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这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十分重要的课题。在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下私人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对此进行研究和探讨,既有助于全面理解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对私人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也有利于我们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私营经济的方针。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论断  “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是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结论中提出的一…  相似文献   

10.
即将进入2000年的时候,对1999年刊物的状况做些回顾是有意义的。1999年的忡共党史研究》上有一些题材、内容和研究水平都堪称上乘的文章。首先值得一提的,当然是胡绳的《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与此同时,张化的《刘少奇的悲剧与悲剧中的刘少奇》、李向前的《旧话新题:关于中国改革起源的几点研究》、田松年和李可玉的阳秋白的(多余的话)写作动困新探》。丁伟志的《辨析国情、选择出路之争——对于“五四”过后发生的社会主义大辩论的再认识》、鲁振祥的《毛泽东关于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时限估计考略X唐正芒的《关于呷…  相似文献   

11.
黄爱军 《世纪桥》2004,(2):14-16
立论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基础上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始终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必须具备必要的政治经济条件,并认为这个时间是相当长的。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1]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多次重申了这一观点。在通过《共同纲领》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曾有党外人士向毛泽东…  相似文献   

12.
张义忠 《探索》2003,(1):12-15
在民主与建设的不同时期 ,毛泽东都强调民主政治建设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民主革命时期 ,毛泽东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国情作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 ,从而成功地开展了与当时国情相适应的革命民主政治建设 ;建国后 ,毛泽东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建国初期 ,基于对当时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新民主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毛泽东虽对国情有着正确的认识与分析 ,但没有贯彻于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 ,结果出现“大民主”、乃至“文化大革命”这样践踏民主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王河 《唯实》1993,(11)
毛泽东在长期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实践中,纠正了陈独秀主张先建立资本主义、再建立社会主义的“二次革命论”和王明主张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左”倾理论,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成功地领导中国革命经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辉煌地位。在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民主革命成功之后不可能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下,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相似文献   

14.
建国初期,党内出现了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两种不同意见。刘少奇主张“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毛泽东则认为应立即向社会主义过渡。不同意见的产生源于对中国国情的不同认识和对中国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的两种考虑。相比之下,“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思想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毛泽东关于“民主共和国”的构想,经历了从“三民主义共和国”思想到“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思想的演变历程.“三民主义共和国”设想是在中国建立一个英美式的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主张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过比较,中国共产党人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6.
黄黎 《世纪桥》2004,(2):10-13
一不可否认的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认识出现了反复和曲折。毛泽东曾在中共七大报告中指出:“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  相似文献   

17.
实现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民主革命的目标已经实现。但问题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上怎样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人的最初设想是:先建设新民主主义、实现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再采取社会主义的步骤,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但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新民主主义改革的完成,党决定“趁热打铁”,实行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战略。到1956年,三大改造已基本完成,这标志着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建国后第一次向基层干部调查农村互助合作情况,张玉美有幸向毛泽东汇报工作中国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其他领导人原来设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迅速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进行大规模的国家工业化建设,使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为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基础。然而在1952年夏秋之交,中国社会经济的现实生活发生了一些超出原来预料的变化。在以巨大财力支持抗美援朝战争的情况下,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奇迹般地提前完成,…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50年代前期,我国经历了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定历史阶段。关于这一时期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的认识演变,学术界作过许多探讨,且多集中于研究毛泽东、刘少奇的有关论述,或比较他们观点的异同。对周恩来在这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则研究较少。周恩来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在领导国家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对于何时以及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一些重要观点和独特见解,为丰富中国共产党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和实践也作出了不应忽视的贡献。一、“按照《共同纲领》不折不扣…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最重要代表,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对新民主主义文化进行了系统论述.从文化发展角度看,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形成时期的重要思想在发展战略、政治-文化话语转换以及文化现代化等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