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兰对外战略转型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欧洲的代表 在美英两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前之后,波兰毫不在乎法、德、俄三个欧洲大陆大国反对这场战争的态度,紧紧跟随美英两国的节拍在全球外交舞台上大出风头。一时间,波兰似乎成为美国全力扶植的对象,作为“新欧洲”的代表用以取代以法德两国为首的“老欧洲”。对美国的刻意栽培,波兰也知恩图报,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最先派遣维和部队跟随美英联军进入伊拉克。对于波兰的两肋插刀,美国也投桃报李。不仅将战后的伊拉克划出五分之一让波兰为首的多国部队来管理,而且小布什在参加八国峰会之前,先到波兰进行访问以示谢意。波兰决策者这一系列的举动和目标表面上看来并没有什么大可指责的地方,他们这样做似乎  相似文献   

2.
促使穆斯林世界更加民主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到底为何打击伊拉克?有说是为石油,有说是先发制人,然而从深层次讲,正如一些美国新保守主义者所公开承认的,美国在“9.11”之后准备担起重建阿拉伯世界的责任,而伊拉克战争正是这个“历史性试验”的一个重要的开始,美国准备根据自己的愿望来塑造一个新的中东,从而改变整个阿拉伯地区的政治文化现状。哈斯的这个报告就是从理论上作了详细、透彻的阐述。然而关键的问题是,中东地区的历史难道真会按照美国所希望的那种模式演变?  相似文献   

3.
帝国的失败     
美国在伊拉克正面临着重大的失败,这极可能使美国正在进行的帝国扩张遭受严重挫折。在被宣传为“胜利”进攻的费卢杰之役背后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面对伊拉克武装抵抗力量的不断强大,美国战争机器发动了一场无用的战争,而且它几乎没有机会为这场冲突找到一种稳定的、可能符合美帝国目标的政治解决方法。然而,尽管美国的统治阶级不是没有意识到危险,但目前他们相信除了“坚持到底”———这个被政党采纳并基本上被整个经济、政治、军事和官方舆论所接受的口号外,别无选择。而只有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帝国逻辑及其局限进行分析,才能理解作出这一看…  相似文献   

4.
被美国人自己称为全球反恐战争第二阶段战事的美英等同盟军对伊拉克的战争已经结束,这场战争以美英及其同盟军取得迅猛、压倒性的胜利而告终,使全球特别是我国的军事观察家大跌眼镜。目前,作为一场国际瞩目的大战刚结束的时期,分析战争结局对此后全球军事格局的影响,推测美国其后的军事战略走向,是国际公众最新的焦点。 20世纪以来,德国战略家克劳塞维茨所发明的、经列宁阐发而广为人知的军事战略准则是“战争(军事)是政治(政策)的继续”。这一准则是如此著名,以至其不仅成为战略思考者和决策者的信条,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左翼近年来掀起的新一轮“帝国主义”或“帝国”的批判性研究中,关于许多重要理论问题存在激烈的争论。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新帝国主义的实质是什么?引发“新帝国主义”讨论的根源无疑与美国在“9.11”之后以“反恐”的名义进行的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全球军事干涉行动,尤其是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以及“帝国”、“帝国主义”在主流话语中重新出现等等这些现象有直接关系。但是,能否将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占领看作帝国主义或帝国的简单复归?一些作者以在伊拉克等地的战争来说明帝国主义重新出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持这一看法的人并没有对当…  相似文献   

6.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在冷战后主导发动的又一场局部战争。从冷战结束后,美国主导发动的几场战争来看,尽管情况各有所不同,但总的来看都同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有关,其实质是要确保美国在今后世界的主导地位,延长它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优势和超强地位。从这个意义  相似文献   

7.
今年3月20日,美国以伊拉克支持国际恐怖主义和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伙同英国、澳大利亚发动了“伊拉克自由行动”的战争,并仅用28天时间就实现了推翻萨达姆政权和占领伊全境的战争目标。这次伊拉克战争与12年前的海湾战争相比,除名称不同外,其内容也有很大差别,不能简单称之为第二次海湾战争。两次战争相比较主要存在以下五个不同。  相似文献   

8.
美国主导的倒萨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分析家们认为,战争可能在1月27日后的某个时间突然打响。这种紧迫感体现在美国白宫官员的讲话中,体现在伊拉克国内的战争动员上,也体现在全球各地的反战游行示威方面。总之,支持战争的人和反对战争的人,都对战争的到来有了明确的预感。这是一场已经无法回避的战争,除非萨达姆总统突然宣布无条件接受  相似文献   

9.
在冷战刚刚结束的时候,不少人曾经以为,随着两极争端局面的不复存在,人类也进入了一个“自由民主终结”的新时代,“万世太平”不再不可以想象。然而,话音甚至尚未落下,1990年在盛产石油的海湾地区,先进飞机与舰艇云集,便上演了血火烟尘齐飞的惨烈一幕。而在其后,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接踵而来。战争与暴力仍在这个世界游荡,这也给中国的对外交往和中国人的国际观出了一道题目:面对不时发生的战争与暴力,我们该如何对它们进行伦理和道德判断?对此,2003年发生的伊拉克战争是一个检验器,从中无疑暴露了当代中国知识群体在战争伦…  相似文献   

10.
美国加紧在里海地区抢占石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美国为实现独霸世界战略,欲夺取更多的石油资源和控制世界石油市场,并为此不惜在伊拉克发动了两次战争。如今,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已被美国抓在手中,那么,美国的下一个目标在哪里呢?有国际评论家指出,美国征服伊拉克后,下一个目标将是里海。 美国急于抢滩的原因 美国急于在里海地区抢滩,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那里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里海地区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石油蕴藏量估计在1100亿到243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8%,价值高达4万亿美元。据美国能源部评估,仅在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  相似文献   

11.
美国两场“反恐战争”与帕西地缘政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帕米尔以西地区(本文简称为帕西地区),即帕米尔高原的西部地区及其以西的接邻地区,存在一个 由伊斯兰国家组成的次地区。进入21世纪之后,在本地区及接邻地区发生了两起战争,即阿富汗战争与伊拉 克战争。大国对本地区的态度以及本地区的国家在这两次战争中的态度较为引入注目。美国的战略图谋主 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出于反恐需要;二是为了牵制俄罗斯、中国;三是为了控制里海的石油资源。在阿富汗战 争时期,美俄之间在中亚既有角逐、竞争,也有合作、协调,美国与帕西各国之间也有利益交叉。但在伊拉克战 争期间,情况则有所不同,美国在本地区难有太大的作为。  相似文献   

12.
从阿富汗到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一直被美国称为“反恐战争”,美国和西方大多数政治家及军事领导人也一直毫不犹豫地将国际反恐活动称之为“这是一场战争”。我们不妨也以战争的角度来观察自“9.11”以来的反恐行动:从阿富汗塔利班的垮台,到萨达姆的就擒,这  相似文献   

13.
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 ,一直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我国国内学术界迅速作出反应 ,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现将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一、关于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原因对于这一问题 ,各种媒体上有很多讨论 ,综合起来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1 .从政治角度来看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新保守主义崛起背景下寻求民主改革试验地的一次地缘政治努力。通过对伊战争 ,美国希望在中东地区建立一些亲美的政权 ,并希望通过用西方的民主体制和价值观来改造伊斯兰世界。同时 ,对伊战争也迎合了国内一些利益集团、政治集团的要求 ,这对获得他们的支持极其重…  相似文献   

14.
当伊拉克战争以出乎很多人士意料的方式结束之际,笔者曾撰文略述美国本次战争大战略视野下的复杂性,断言“光有胜利是靠不住的”;本年5月11日,马德里爆炸案发生后,笔者在说明其实质是恐怖组织开始了反击,因此“战争的潮流在转向”,观诸今日伊拉克局势,可谓不幸而言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一段时间来,有关美国针对朝鲜的战争计划,如5027计划、5030计划、以及尚未编号的“两个月打败朝鲜”的计划,日益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正如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之前,媒体上不断“揭密”各种版本的美军作战计划一样,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的背后,都可以看到美国五角大楼制订的秘密作战计划的影子。  相似文献   

16.
美国民意调查机构“皮尤调查中心”日前在15个国家随机抽取了1.7万个样本,结果显示,跟2005年相比,大多数被调查国家对美国的正面评价都出现下跌。调查同时表明,美国领导的这场全球反恐战争已经越来越不得人心。其中有10个国家的民众一致认为,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让世界变得更加危险。  相似文献   

17.
由美国单方面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已近周年。然而包括美、英在内的国际社会围绕伊战的争论却始终没有停止过。一年过去了,尽管美军抓获了萨达姆,扑克牌上的通缉名单也所剩无几,但美国迄今未找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与“基地”组织有联系的有力证据,使其对伊实施“先发制人”打击的合法性遭到了广泛的质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场战争却有了更深的认识。美国“倒萨”的目的,并非仅是为了反恐,更  相似文献   

18.
“新、老欧洲”的概念,是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提出的,他把法、德等反对美对伊动武的欧洲国家称为“老欧洲”,把积极支持美国对伊政策的中东欧国家称为“新欧洲”,并称“北约欧洲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新欧洲”。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严重的政策分歧不仅使欧盟在共同外交政策上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也使美国和欧洲大陆主要大国的关系滑入了二战以来最深的谷底。2004年5月欧盟正式接纳10个中东欧新成员国后,“新欧洲”成为了美国在欧洲保持影响的首要依托。  相似文献   

19.
论点摘编     
正在消失的伊拉克战争 托马斯·鲍尔斯(Thomas Powers)认为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对秘密情报信息进行误读的一个最清晰的事例。由此,他提出疑问:极度的误解是否是一种“错误”?围绕关于伊拉克的秘密情报信息,即继续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计划这个中心问题,鲍尔斯列举了布什总统、国防部长鲍威尔的一系列讲话以及中央情报局伊拉克调查小组的领导人戴维·凯的报告。前者断言有大量确凿的情报证明伊拉克仍然在继续从事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  相似文献   

20.
2006年美国中期选举是政治“反弹”的经典范例之一。伊拉克战争迫使伊拉克变更政权,而这种政权变更又在2006年11月14日反过来制造了美国的政权改变。2003年4月5日,伊拉克战争伊始,我在为《亚洲时报在线》撰写的《战争将结束超级大国的时代》中写道:“这场战争再次强调了军事力量只是实现政治目标的工具。入侵伊拉克的借口最初是反恐自卫,而后是解除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现在则是入侵、从其恶魔领导人手中解放伊拉克人民。很快,它就将变为控制伊拉克的石油以使伊拉克人民富裕,或者拯救他们从属于一种邪恶文明的悲惨命运。这些都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