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传统皇权主义体制下的中国,"皇权不下县",在广阔的乡村,皇权、绅权、族权和农民构成了独特的乡村治理生态。其中,乡绅具有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是其他权力主体的缓冲器,在传统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乡绅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并不能冲破皇权主义的禁锢,也并不存在"乡村自治"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洪秀全借助宗教外衣,对主体间关系从理论、制度、实践上作了新阐释,曲折反映了近代农民阶级对主体间平等互爱关系的追求,其文化基础来自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西方文化与近代文明以及中国农民起义传统的示范。然而,这种思想由于封建皇权意识的干扰、拜上帝教会的工具性、制度设置的随意性而暴露出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民初活跃于中国历史舞台上的议会民主政治因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全相背离 ,再加上中国皇权主义思想的深远影响 ,作为激进民主主义思潮产物的议会民主政治不可能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4.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治国思想,“性善论”则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础。“性善论”为皇权所用造成权力制约机制不健全,“善”的价值体系造成泛道德主义及“性善”导致人格不独立严重阻碍了今天中国的法治建设。因此,借鉴西方先进的法治思想,克服儒家性善论的消极影响,是中国法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首要领袖,他敢于领导农民反抗封建压迫,抵御资本主义侵略,表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然而,在领导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过程中,洪秀全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失误,严重地影响了这场农民运动的前途与命运。洪秀全的失误,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相似文献   

6.
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文化因素主要表现为等级思想、宗法观念、“官本位”意识、皇权主义思想及小农意识的影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小农经济的影响、落后消极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农民文化素质的低下,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构建现代文化、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的自主性、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7.
利用合法性理论对中国古代皇权进行投射发现,中国古代皇权政治合法性是以"天"、"德"、"民"为基石的综合合法性体系。"天"、"德"、"民"三维合法性论证主观上是为皇权的存在寻求外部以及内部的支持依据,而这种论证体系也会被夺嫡者、革命者所利用,也会成为批判皇权拥有者的工具进而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反向作用。"天"、"德"、"民"三维合法性的构建目的在于维护皇权中心主义的统治力,三维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的关系。"天"具有皇权合法性的终极性,"德"将"天"的终极合法性落实到皇权的拥有者,使其落地生根,"德"是连接"天"与"民"的纽带与桥梁,"民"给予皇权所提供的合法性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在民,"民本"是"君本"的附属品。  相似文献   

8.
隋唐王朝在中国封建史中是相当富足的两个朝代,其先后由盛变衰的过程令人深思。从某种意义上说,隋不是亡于国力的衰弱上,而是亡于缺乏必要的权力制约机制。唐以安人、节俭、纳谏和思危总结了隋灭之因,却因终无法避免帝国崩溃之命运。皇权对于官吏权力的制约通过其评价、协调和惩治功能表现,宦官制度和特权主义的存在削弱了皇权的控制力,并导致官吏层面上的大面积腐败。封建统治者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既不可能于社会中建立起一种由下而上的防止统治权力腐败的监督系统,或于政权内生长出一种由下而下的权力制约机制,也不可能在反腐败倡廉方面形成持久且行之有效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9.
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族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在政治制度上,做到了尽善尽美,明朝二百多年十六任皇帝,大多有过励精图治之象,更有太祖、成祖、仁宗、孝宗等被认为有明君之风采。然而皇权治国,终归要有辅政之才,因此内阁设立,阁臣登上历史舞台。在明朝政治中,阁臣扮演过重要角色,既有三杨齐心协力佐助皇帝之现象,也有严嵩、徐阶相互倾轧之混乱,更有张居正权倾朝野之怪状。名臣治国,表面是弥补皇帝怠政之策,实际上也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佐证。皇权不具有稳定性,阁权又受皇权控制,过于随意,专制政权,终究不能善终。  相似文献   

10.
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中,有必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坚持用批判与继承的态度,认真梳理、反思和检讨中国封建法制传统文化的积淀,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国封建法制文化改造的路子,以期使当今法制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在司法体制上,长期的立法权与司法权集中于中央,司法与行政合一,因而在法制传统文化上积淀了司法独立受干扰的理念,司法公正性难以保障。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皇权是至高无上。法自君出,皇帝握有最高立法权。狱由君断,皇帝也是最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所追求的民权,最终目的是实现“公忠不党”的全民政治,即以国民党的党义治国,而非仅仅以国民党党员治国。而在中国实行民权的障碍是中国人特有的皇权思维。兴民权,必须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打破皇权思维。民权实施和运行的手段为建构权能分治的“万能政府”、实行地方自治,这对当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历代王朝建立之初,都会面临如何处理皇帝与军权关系的问题。开国之君多采用"狗烹定律"。这样做固然可以快速解决皇权与军权的关系,缓解军权对皇权的威胁,但却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为宋代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也为北宋后期发展的滞缓,埋下的祸种,以此对北宋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重新诠释了董仲舒的思想对于皇权专制主义的双重影响,指出其思想中"屈君而伸天"的一面如何在理论上和历史事实上带来了对于皇权的适当制衡,使儒家一方面意识形态化,一方面官僚体制化,从而形成与君主制之间的基本对立.并重点从董仲舒法律思想的五个方面(天人感应论、三统循环论、灾异论、三纲五常论、君臣离合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解缙是历仕明太祖朱元璋、“右文之主”建文帝和以藩王登极的明成祖的谏诤直臣 ,其两度被贬又曾贵极人臣最终身陷囹圄的官宦生涯颇能发人深省 ,而其高才不达、忠君但不容于专制皇权的人生悲剧充分揭示了高度膨胀的独尊皇权扼杀不服训轨的知识分子的专制本质。本文指出 ,庐陵文化重视名节观念的独特内涵和解氏家族耿直的性格特征是构成解缙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正> 实行“家天下”(主权在君)原则下的官僚制和郡县制,是我国传统政体的主要标志。主权归于一人,皇权涵盖一切。但正如列宁所说,“只要国家存在,每个社会总要由一个集团进行管理,发号施令,实行统治”①。皇权亦是通过庞大的官僚行政系统才能得以维系和贯彻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的县域治理体系存在于整个皇权帝制时代,有着两千多年连贯的历史。考察历史上的县域治理体系,能够为今天的乡村治理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中国传统的县域治理体系是按照皇权统治逻辑,伴随着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即皇权统治体系的构建而产生的,是其末端组成部分。县衙及其派出机构和准官方组织以及充斥于其中的县级长官、杂职官、所属员吏、差役和乡里精英,构成了县域治理体系。这套体系主要依靠县级官府对散户的控制和掠夺机制以及县级官府与乡里精英的"支持—回报"机制来开展县域治理。传统县域治理体系从属于皇权统治体系,其构建逻辑是错误的,很难被看成是一种治理体系,这是今天需要引以为戒的。如果去除统治的目的和功能,传统县域治理体系以县级官府为中心来治理乡村并灵活设置多样化的派出机构,这种体系构造值得今天吸收借鉴。不过,传统时代的所谓乡村自治基本属于想象,加之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早已发生巨变,因此于今没有多少启发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起源早,为监督政府官员,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巩固皇权地位,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历朝历代均以不同的方式方法设立了专司监察职能的专门机构,尽管名称不尽相同,但其以监察权来制约、平衡其他权力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中国古代监察权隶属于皇权且丰富多样,一般较少直接行使调查权,明清两朝监察权侵夺行政权与司法权较为突出,而且监察权在历史上有越来越强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全球主义与区域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冷战后同时发展的重要的国际关系现象,学术界对两者关系主要有"冲突论"、"兼容论"、"过渡论"三种看法.出现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区域主义的理论发展滞后于实践.区域主义的初始内涵是民族主义的体现和放大,经过旧区域主义和新区域主义,封闭性的区域主义和开放的区域主义等不同阶段对区域主义内涵的改造,其当代内涵与全球主义日益接近.新帝国主义披着全球主义外衣为殖民主义张目,对区域主义造成一定冲击,我们在推进区域主义和全球主义的同时,应坚决反对新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关于法团主义的研究主要围绕法团主义与多元主义的关系、新旧法团主义的争论以及法团主义的未来等问题展开。法团主义的内涵介于国家主义和多元主义之间。在国家主义和多元主义的分析中,政党与公民社会之间处于一种紧张关系,即何者为优先一直是分析两者关系的一个核心命题。而法团主义的意义在于突破两者何为优先的思考,并试图将两者作为一种整合的价值加以分析。根据其运行的主体来划分,法团主义分为国家法团主义和社会法团主义。在国家法团主义的典型国家中,政党几乎完全主导公民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在社会法团主义的框架下,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地位则较为平等。  相似文献   

20.
在公共行政的学科发展中,先后形成了宪政主义、管理主义、政策主义等不同的研究取向和理论范式.为了克服管理主义和政策主义公共行政理论的局限性,有必要继续重视并阐发宪政主义公共行政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