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Risk is a projection of a specific temporality performed by the observer. However, this projection is doomed to impossibility because of the prohibiting problems of time, causality, subjectivity and relativity of risk. The observer is left only with a castrated projection that defies the role of science as a pedestal for the projection and institutes negation as its driving force. This projection is materialised within the Law in the form of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Risk evokes undesired dualisms, especially the one between Idealism and Operationalism. The essay attempts to bring the two together by extrapolating the hard appearance of the legal system as seen through Luhmann’s autopoiesis and the need for critical openness of a contextualised environmental law.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3.
孙燕  李志栋 《河北法学》2002,20(Z1):134-136
1998年10月我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如今正待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批准。该公约明确规定了任何人不得被强迫自证其罪,由此引发了学界对沉默权问题的关注和探讨。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却没有规定沉默权,沉默权的引入就成了广为探讨的话题。论证沉默权可否在中国实现,有必要先澄消沉默权的含义与由来,分析引入沉默权的必要性以及我国立法规定的现状,再来讨论沉默权在中国的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4.
沉默权问题:超越两种理路之新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洪波 《法律科学》2003,9(5):106-115
关于是否应当在中国刑事诉讼制度中设置沉默权及其可行性的问题,在学界先后经历过两次探讨,但并未形成普遍的共识。导致分歧的原因,不仅仅是价值选择的不同,更主要是分析的视野较为狭窄和缺乏理论深度所造成的认识偏颇,所以,对沉默权问题有作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其实,沉默权制度得以在西方国家形成,有其特定的制度文化基础,它与辩诉交易、自由心证等诉讼制度和社会治理状况有重大关联。  相似文献   

5.
6.
《现代法学》2014,(6):127-140
被追诉人面对讯问时可能会保持沉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国理论界普遍存在着过于简单化地理解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基本理论而一概否定被追诉人沉默证据能力的观点。被追诉人沉默与案件事实存在关联性,认为存在排除被追诉人沉默证据能力的正当理由之观点值得商榷。西方法治国家对被追诉人沉默的证据能力并非一概持否定态度,而是在一定的程度上认可其证据能力。对被追诉人沉默的证据能力之规定,各国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也有相通之处。在《刑事诉讼法》已经确立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背景下,我国有必要建立被追诉人沉默的证据能力规则,明确被追诉人沉默可以有条件地作为定罪的间接证据和证明其主观态度的量刑证据使用。  相似文献   

7.
论沉默权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沉默权与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制度的沿革人类社会的司法证明方法 ,经历了神证、人证、物证这三个发展阶段。在以神证为司法证明主要方法的人类社会早期 ,被告人只有按照“神”的旨意进行宣誓和协助“神”调查、证明的义务 ,而不可能有沉默的权利。以人证为主的证明方法取代以神证为主的证明方法后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世界上许多国家如中世纪的欧州大陆国家和封建社会的中国 ,由于视口供为“证据之王” ,“断狱必取输服供词” ,因而被告人也不可能有沉默的权利 ,因为被告人如果想沉默 ,司法官员就会用刑讯的手段逼取口供。正是这种口供主…  相似文献   

8.
论集中考察了刘裔昌《父亲和光荣后代》和在七十年代出版并引起轰动的汤亭亭的《女勇》作品中的华裔学主题的不同表现:刘裔昌渲染了美国化的优越以及华裔极力想得到主流社会承认的基调,而汤亭亭则更多强调已经成为美国社会一员的华裔美国人的和身份和特征。这一主题的演变揭示出美国华裔学主题深受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化氛围的影响,它依然受制于白人主流化,依然难以做到完全客观地反映现实。  相似文献   

9.
论文集中考察了刘裔昌《父亲和光荣后代》和在七十年代出版并引起轰动的汤亭亭的《女勇士》作品中的华裔文学主题的不同表现 :刘裔昌渲染了美国文化的优越以及华裔极力想得到主流社会承认的基调 ,而汤亭亭则更多强调已经成为美国社会一员的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和特征。这一主题的演变揭示出美国华裔文学主题深受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的影响 ,它依然受制于白人主流文化 ,依然难以做到完全客观地反映现实  相似文献   

10.
11.
沉默权规则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发云  任来保 《河北法学》2001,19(5):143-146
介绍沉默权制度的渊源、内涵及其模式,阐述这一法律制度在道德领域和诉讼领域的价 值取向。主张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司法应移植这一法律制度以有效改善现行刑事诉讼机制, 并就需修改与完善的事项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健江 《政法学刊》2001,18(4):15-18
当今大多数国家从立法上肯定了被告人的沉默权,同时又作出了适当的限制.尽管赋予被告人沉默权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但沉默权是与刑事诉讼的一系列诉讼原则、规则,诉讼制度、结构和国际标准相一致的.从诉讼目的、道德观念、社会文明等法哲学的角度来看,承认沉默权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必然,但是目前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条件尚未完全具备.  相似文献   

13.
罗建幸 《法人》2010,(11):64-66
一年之内三度登上大陆首富宝座的宗庆后,如何抗衡可口可乐、康师傅这些顶级企业的围追堵截?  相似文献   

14.
沉默权与如实供述义务--是谁在使用武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写作这篇文章缘于对电影中两副场景的对比和思考.在美国的警匪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警察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后所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有权保持沉默…….而在中国的警匪片中,当警察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在审讯室的墙上往往写着八个大字: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当我们把这样的场景放在其各自的背景里加以考察的时候,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它的合理性,甚至已经习以为常了,但如果我们对这两者加以比较,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对比原来是如此的鲜明和深刻.  相似文献   

15.
慎重对待沉默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否确立沉默权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近年激烈讨论的热点问题。并且随着我国1998年对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签署 ,这种讨论进一步走向深入。如果说在这以前 ,学者们主要侧重于对沉默权在国外的规定及运作状况进行客观介绍的话 ,那么在1998年以后 ,则有大批学者纷纷撰文明确要求在我国确立沉默权。应当肯定 ,从必要性的角度来说 ,部分学者所提出的确立沉默权的理由是完全成立的。然而 ,任何制度的生成和运作都是在一定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实现的。虽然沉默权制度的建立的确有利于提升被追诉者的程序主体地位 ,…  相似文献   

16.
沉默权与严禁刑讯逼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侦查、检察、审判人员的提问享有沉默不语的权利。刑讯逼供 ,是追诉者为了从被追诉者那里获知案情而采用拷讯等非法手段迫使被追诉者回答问题的行为。二者尖锐对立。欲使被追诉者真正享有沉默权 ,就必须严禁刑讯逼供。该文对二者的关系及其相关问题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17.
The Silence of the Lambdas: Deterring Incapacitation Researc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essay provides an economist’s perspective on criminological research into incapacitation effects on crime. Our central argument is that criminologists would do well to substantially scale back the enterprise of trying to estimate the various behavioral parameters central to a micro-level approach to measuring incapacitation effects, including the annual rate of offending outside of prison (λ) and the lengths of criminal careers. One problem with this line of research is practical: for example, mean estimates of self-reported criminal activity by incarcerated prisoners are quite sensitive to reports by the most criminally active offenders. But the larger concern is conceptual—the incapacitation effects from a given change in sentencing policy may be undermined by the possibility of replacement effects, and at the same time omit other benefits that may arise from deterrent effects on crime. A more promising approach is to identify plausibly exogenous changes in sentencing policy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net impact on crime from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incapacitation, deterrence and replacement.
Jens LudwigEmail:
  相似文献   

18.
王芳  夏明贵 《河北法学》2001,19(2):118-121
首先采用刑事诉讼法哲学思考的方法分析刑事司法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 ,认为一个民主、法治国家刑事诉讼中应坚持个人本位的法律价值观 ,因此应该确立沉默权规则。其次 ,分析刑事司法利益间存在着内在的协调一致性 ,得出限制沉默权规则的必要性。最后 ,对沉默权规则在我国的确立与限制作了构想。  相似文献   

19.
我国确立沉默权的必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福侠 《河北法学》2001,19(3):144-146
沉默权是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我国却是一个空白。从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对沉默权在我国的确立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0.
沉默权的宪法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殷啸虎  房保国 《现代法学》2002,24(1):101-105
本文认为 ,沉默权首先应是一项宪法权利 ,诉讼法有关沉默权的规定 ,无非是宪法规定的具体化而已。确认沉默权制度体现了宪法保障人权的终极价值目标 ,是民主宪政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宪法中公开确认沉默权 ,是符合现代民主政治要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