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国目前大约有3.6万个市镇,高密度的市镇设置制约了地方公共政策的一致性,造成区域过度分割及地方治理破碎化。市镇联合体作为法国独特的地方制度设计和组织形式,是在日益复杂的区域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的内外压力之下,伴随着法国地方治理的兴起获得长足发展的。本文通过对市镇联合体发展的历史阶段、特点及动因的深入分析,展现出其清晰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20 0 4年法国地区选举以左派的空前胜利和右派的历史性惨败而告终。这一结果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就偶然性而言 ,两年来政府强行推进各项改革措施 ,损害了下层民众的利益 ,这一具体政治环境使得此次选举在相当程度上带有惩罚性投票的性质 ;政党的具体选举策略也是导致上述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的选举规则对于议席分配亦有重大影响。就必然性而言 ,选举所导致的反复的政治轮替充分揭示了法国现行政制中内在的“民主治理危机”。  相似文献   

3.
法国总统权力与共和制度的创立密切相关。从立法权和行政权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看,可将两百多年来法国政体权力架构的演变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不过第二共和总统制实践的失败,让总统由普选产生的方式在法国长期背负负面评价,直到1962年第五共和治下这种选举制度才重新被采纳。国家元首经由全民直选产生,赋予了总统职权高度的合法性。直接选举和广泛的总统权力,避免了第五共和重蹈第三和第四共和的覆辙。第五共和历届总统都是由传统的左右翼建制派政治人物出任,保障了自1958年至今法国政坛的稳定。不过2017年的总统选举和立法选举颠覆了法国既有的政治格局。在现今的法国社会情势下,法国选民的利益诉求在不断多元化,以左右划分的传统意识形态之争持续淡化。新兴政治势力崛起,极右和极左政治力量掌握政权的可能性与时俱增,关于法国总统权力的设定是否还能适应法国当代政局的演变无疑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法国共产党是目前西欧人数最多的共产主义政党。本文试图通过搜集近百年法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及参加历届总统选举、国民议会选举和欧洲议会选举的业绩数据,分析考察法国共产党的市场表现情况,进而揭示出法国选民对共产党的认同情况,以及法国共产党在法国、欧洲的政治生活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与地位。  相似文献   

5.
赵超 《法国研究》2014,(2):11-17
在经历了从宣传到传播的转变之后,法国建立起一套利用媒体平台获取和传递政治信息的民主机制,并在实践中逐步对这套机制予以完善,形成了两类承担政治信息传播职能的行政机构,一类是管理媒体传播行为的部门,另一类是搜集舆论和发布政府信息的部门。法国总统选举作为各方政治力量推动政治信息传播的良好契机,较为典型和清晰地反映出传播机制在国内发挥作用的运转路径,同时也成为国际社会了解当代法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活的窗口。  相似文献   

6.
民主德国于1990年3月18日进行了建国40年以来的第一次自由和秘密的人民议院选举。这次选举关系到民主德国的前途命运和德国统一进程,对欧洲的未来走向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东西德内部的各种政治力量,苏、美、英、法四大国以及两个德国的邻国都对这次选举十分关注。世界各国的50多家电台、电视台、报纸和通讯社的2000多名记者云集民德参加这次选举的报道。来自英国、法国、西德、丹麦、冰岛、卢森堡、荷兰和奥地利的10名欧洲  相似文献   

7.
郑若麟 《新民周刊》2012,(12):20-20
当选举出现异化时,民主的内涵也就出现了异化。从1995年迄今,我已四次报道法国总统大选了。最为深刻的体会,就是理论上的民主,与实践中的民主,正渐行渐远。最令我吃惊的,是选举本身已经完全脱离了民主理论的几乎所有阐述,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且极为特殊的政治技巧。萨科齐5年前能当选总统,很大程度上与其高超的主导选举的政  相似文献   

8.
李济时  杨怀晨 《欧洲研究》2022,(5):83-107+7
2022年的法国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表明,民粹主义政治势力已经对传统政治格局构成全面挑战,同时出现了左右翼民粹主义之争、民粹主义内部的极端派与温和派之争。传统的左右翼意识形态都无法有效应对当代的问题,技术官僚主义作为一种替代品主导着法国的政治舞台,但它不仅没有成为对抗民粹主义的利器,反而成为民粹主义进一步发酵的诱因。法国政治格局已经从左右之争演变为民粹主义和技术官僚主义之争,其中既有全球化冲击、新的社会经济格局冲击和特殊事件的影响,又有本国政治传统和政治体制的原因,与法国右翼民粹主义的主流化也密切相关。法国主流政治的未来不能寄托于不再牢固的“共和阵线”,必须凝聚新的共识才能改变社会撕裂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法国在政治理论和实践方面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众多模式与启示,左右两大派的分野便是其中之一。这一政治分野在大革命后逐步形成,在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及人们的意识中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成为法兰西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背景下,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内社会政治生活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法兰西民族原有的政治特性,如中央集权传统、共和同化原则、特立独行的外交路线等均受到新因素的影响,左右两大派的分野也不例外。考察和分析法国左右两派的分野、变迁及前景有益于我们深入理解法国正在经历着的政治文化重组。  相似文献   

10.
一、法国对发展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立场1.发展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法国安全战略的核心要素冷战的结束导致法国在国际政治棋盘上的重要性下降。一方面,冷战后美国咄咄逼人  相似文献   

11.
"关键性选举"与美国选举政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04,18(3):7-29
本文在对"关键性选举"及其在美国政党和选举政治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相关理论进行评介,并以此为分析框架论述了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美国选举政治的变化及其对美国政治进程和2004年大选的意义.作者认为,新政政党体制的解体使两党选民基础的社会和地理结构、选民的政党认同等发生了显著和持续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当今美国选举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短期因素在美大选中的作用增大和造成两党在全国性选举中势均力敌的格局.2004年大选仍将是民主、共和两党间一场实力均衡的较量,九一一事件及布什政府所进行的反恐和对伊战争使美国全国的政治议程和选举议题发生了显著变化,此次大选的突出特点是外交与安全问题成为选举的主要议题.从美国选举政治的走向来看,在近期和可预见的未来仍难以形成一党长期控制白宫和国会的格局.政党选民重新组合和政党选民联盟解体两种趋向并存将长期主导美国选举政治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编后     
《美国研究》2007,21(1)
大地回春,《美国研究》以新的装帧与读者见面了。在本期专论中,张业亮的文章从选举政治的角度,对2006年美国中期选举的政治环境、选举形势和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民主党获胜的原因和选举结果对美国内政外交的影响。牛可从20世纪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性即“自由国际主义”出发,探  相似文献   

13.
2014年5月22日-25日,第八次欧洲议会选举在欧盟28个成员国进行。选举结果是:主流政党丢失选票,极右翼政党获得更多席位。此次选举充分体现了欧洲议会选举所具有的"次等国内选举"的特征。新一届欧洲议会的联盟构建总体保持稳定,极右翼议员的增多会促使主流党团结盟即"大联盟"的比例有所增加。极右翼政党对欧洲议会的影响相对有限,但是对成员国政治可能影响深远。欧洲议会与欧洲理事会围绕下一届欧盟委员会主席的人选进行了复杂的政治博弈,容克的最终当选体现出诸多政治信息。  相似文献   

14.
潘亚玲 《美国研究》2022,(3):25-49+5-6
美国选举政治的新近发展表明,郊区正上升为新一轮政党重组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民主党控制城市中心与近郊、共和党主导广大农村及邻近地区的格局日益明显,郊区特别是中远郊日益成为竞争焦点。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对各自传统优势的迷信,民主党和共和党均长期忽视了郊区对选举的重要性的上升,而既有相关研究更助长了这种忽视。从冷战结束至2018年,尽管民主党大力推动郊区战略并取得了重要的选举成就,但由于共和党的严重忽视,郊区的选举竞争仍是自发的。自2016年以来,郊区在三次选举中持续摇摆并对最终选举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郊区竞争由此从自发走向自觉。共和党在2020年人口普查后的选区重划中进行的战略调整,意味着郊区竞争即将全面展开,地理要素特别是郊区对政党重组的决定性作用将得到检验。  相似文献   

15.
为由选举产生的国家公职人员推荐候选人是现代政党参与民主政治的主要方式。德国法律对政党的党内候选人推选活动规定了比较详细的党内参与以及选举前后的审查制度。实现政党帮助人民有效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宪法功能,保障党员作为公民的选举权,这些都要求政党的党内候选人推选应当实现民主化,并需要国家的监督。但是为了保护政党自治自由,党内活动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国家的干涉。目前德国政党党内治理存在着民主制度空洞化的问题,不同政党区别对待党员的选举权有可能损害选举平等权原则,在选举举行前对公民的救济机制存在严重限制。在选举后司法机关对选举活动的审查过程中,议席相关性标准是判断选举是否有效的普遍标准。对于党内候选人推选活动中存在的违法事实是否足以否定选举的有效性,目前在德国司法机关间还存在着不同意见。在法律监督作用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加强政治监督,以实现一个民主的宪法政党政治。  相似文献   

16.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05,19(2):65-89
本文运用实证的方法在对2004年大选的形势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布什和共和党获胜的原因、大选结果对美国政局及政党和选举政治的影响,以及布什第二任期内政外交政策走向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2004年大选是布什和共和党取得全面胜利的一次选举。受九一一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的影响,此次总统选举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全国政治议题和选举议题发生重大变化、道德价值观成为决定大选胜负的关键等。共和党获得全面选举胜利从根本上来说,是“新政联盟”解体以来美选举政治长期变化的结果,也是美国社会日趋保守化的反映。2004年选举结果的意义在于:它预示着保守主义继续得势将是今后四年美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向,再次巩固了共和党在总统和国会选举中的多数地位,强化了总统职位的权势和影响力,加剧了国会内两党的斗争。但这是否是一次“关键性选举”,仍要看两年后的中期选举,特别是2008年大选共和党是否继续维持一党同时控制白宫和国会参众两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编后     
《美国研究》2004,18(3)
今年 1 1月即将在美国进行的大选 ,是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在美国进行的第一次总统选举。此次大选有哪些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民主、共和两党在内政、外交上的主张有哪些区别 ?九一一事件、反恐战争、美国目前在伊拉克所面临的困境、伊拉克不断发生的绑架人质事件、阿拉伯世界普遍的反美情绪、美国目前的经济状况等问题 ,对此次选举和美国社会及政治议题产生了哪些影响 ?这些都是美国问题和国际问题研究者颇为关注的问题。本期专论中 ,张业亮的文章以“关键性选举”及其对美国选举政治的作用为切入点 ,对美国选举政治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他认…  相似文献   

18.
法国《历史》杂志编者序言: 一七九二年底,吉伦特派和山岳派展开了一场血腥的权力之争,斗争的焦点是:是否应该结束恐怖政治?巩固共和国,采取绥靖安抚政策,还是继续进行反对共和国内外敌人的斗争?结果,山岳派取得了胜利。罗伯斯比尔提出要保证革命的“纯洁性”,恐怖政治因此而延续到一七  相似文献   

19.
周俊 《法国研究》2006,(2):76-7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法国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从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和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调节,其采取的这些措施与政策对法国政府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法国收入再分配机制的主要内容1.调节收入差距的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制度为再分配提供物质基础法国政府始终认为努力实现社会公正,是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不公正会带来社会动荡,社会动荡势必影响国家各项事业的运行。因此,实现社会公正,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1959年法国对…  相似文献   

20.
2011年杜马选举后俄罗斯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众抗议。舞弊问题,特别是对于俄罗斯政治缺乏竞争的不满,是民众抗议的主要动因。对俄罗斯地区选举改革的分析,可以发现俄罗斯地区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对于"政权党"存在一定的制度性扶持,这是政治竞争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普京在第二任期开始了俄罗斯地区选举改革,目标是加强政党,尤其是联邦型政党在地区政治中的作用,降低地区政治精英的影响,维护联邦的统一和稳定。改革后,一方面政党作用得到大幅提升,国家稳定得到巩固;另一方面,地区选举制度从客观上对于"政权党"更为有利。比例代表制在地区选举中的广泛使用,以及其所涉及的选举名单形式、选举保证金、选举签名、门槛线和席位分配方法等各方面因素,在整个选举过程中为政权党提供了一定的制度性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