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婉蜒在锡盟的千里边境线上,它东起东乌旗,沿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东苏旗至西苏旗,全长IO95公里。在这道文化风景线上,一朵朵文化建设的奇葩争相怒放,一首首文化建设的凯歌在边疆上空回响,牧民在歌唱,千里草原在歌唱。草原涌着潮锡林郭勒草原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牧民能歌善舞。但是由于交通不便,经济文化复发达,信息闭塞等原因,他们的娱乐方式仍停留在以民间艺人演唱、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等专*团体演出为主。群众基层文化建设>分落后,文化事业发展处于滞后状态。1…  相似文献   

2.
《实践》2017,(9)
<正>她用畜牧科技为牧民保驾护航,以现代经营为乡亲开拓富路。无论走多远,心中始终牵挂着生她养她的草原。她,就是苏尼特左旗伊克塞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乌兰图雅。乌兰图雅是从蒙古包里走出来的女企业家。大专毕业后,她不甘困守在地处荒漠草原的家乡,决定走出去闯一闯。乌兰图雅学的是畜牧兽医专业,她便从为牧民上门销售兽药、传播牲畜防疫保健知识开始了创业之路。凭借热情的服务,乌兰图雅赢得了乡亲们的信赖,很快赚到了第一桶金。在  相似文献   

3.
《实践》2014,(6)
<正>2014年1月26日—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我区考察指导工作并作了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内蒙古各项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内蒙古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期间,习总书记来到锡林郭勒盟,先后考察了锡林浩特市的爱民社区、饲草产业基地、种羊繁育基地,参加了冬季那达慕,看望了牧民群众。在锡林郭勒盟考察途中,习总书记详细询问情况,并就有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体现了党中央、自治区  相似文献   

4.
草原放歌     
《实践》2017,(5)
<正>一提起内蒙古,怎能不想到大草原;要讲内蒙古的故事,怎能不讲一讲草的故事。有人说,草原是陆地上的海洋。那么,横亘中国正北方、总面积88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草原,就是中国陆地上第一宽广、第一浩瀚的绿色海洋。草原是无私的,她是千万牧民的命根子,草好,牲畜就好,牲畜好,牧民的日子就好。草原也是脆弱的,土层往往只有薄薄的一层,天旱了,草秃了,沙就来了。草原是多情的,人称"舞的故乡,  相似文献   

5.
新疆实施草原生态补偿后,从生态效益来看,改善了草原植被、提高了草原生产能力、增加了草原生物的多样性;从经济效益来看,促进了牧区经济稳定增长和畜牧业发展、转变了牧民生产生活方式;从社会效益来看,增强了牧民草原生态保护意识、促进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了牧民收入。但在实际中也存在补偿法律法规不健全、补偿标准低、草原监管难度大等问题,需要健全和完善草原生态补偿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补偿标准、加大草原监管力度等。  相似文献   

6.
《实践》2021,(7)
正"巴特尔"蒙古语意为"英雄",廷·巴特尔也是当地牧民心中的英雄。1974年,廷·巴特尔离开城市来到牧区,扎根草原,成为一名普通牧民。近50年来,他怀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将草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带领牧民通过划区轮牧、建设草原、科学养殖、多渠道增收,走出了一条草原增绿与牧民增收的双赢之路。  相似文献   

7.
《实践》2015,(8)
<正>草原文化到底应该如何传承?针对这一问题,《草原精神文化研究》一书中指出:脱离创造的主体,与传承者的现实生活脱节,离开动态的传承,草原文化生命的源泉将枯竭,草原文化也必将成为历史的记忆。这段话明确指出了草原文化的传承不能离开文化主体的现实生活。这个主体是游牧牧民的后代也好,是今天的草原牧民也好,他们在现阶段都有着两种处境:一种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浪潮,在各种不同政策的推动下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草原,不再从事牧业;另一种是依然在草原上从事牧业生产。对于离开草原的牧民来说,  相似文献   

8.
《实践》2020,(1):F0003-F0003
她是草原上的英雄母亲,上世纪60年代初,年仅19岁的她养育了28名上海孤儿;她是当地妇女的“保护神”,自学妇产科知识、先后挽救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真情付出诠释了人间大爱,她就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牧民——都贵玛。  相似文献   

9.
日前,在农四师七十八团牧区库什台草原上,牧民额孜万古丽正在放养她的300只生态鹅,这些鹅将为她家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七十八团库什台牧区河水四  相似文献   

10.
白建国 《党建》2011,(9):40-41
40年前,当时我还是一个刚入伍的战士,在青海遇到一位红军长征时流落在草原的红军老妈妈。她17岁跟随红军长征,在部队行进到青海草原时部队被白匪打散,她逃离虎口流落到草原,嫁给了当地牧民。虽经历了几十年的草原生活,但她始终没有忘记组织,没有忘记她的红军丈夫。她把红军丈夫临别交给她的珍贵资料装在一个牛皮囊里,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15,(5)
<正>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继草原"双权一制"、取消农牧业税后,又一项惠及广大牧民的好政策,是协调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牧业生产与牧民增收的重大举措。自治区农牧业厅高度重视政策落实,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从草原牧区实际出发,紧紧抓住牧民增收、草原增绿、畜牧业增效的政策取向,多措并举,全面落实各项任务目  相似文献   

12.
张怡 《实践》2005,(2):45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锡林浩特市的文化事业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草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首先,要从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草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草原文化是草原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独特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创造出的特色浓郁、淳朴自然的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3.
“每斤只有70元,快没利润了”。鄂尔多斯60岁的牧民杨凤英抱怨道。在她眼中,羊绒只有价格高低。可是她并不清楚,自己的命运正被变化万千的羊绒市场和大草原的生态环境牵系着——因为羊绒大战导致价格下降,鄂尔多斯的牧民们开始更多地养羊,想以数量提高收入,但过度的放牧,让脆弱的草原生态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20,(8)
正"草原生态与游牧文化游学营"是以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哈日高壁牧业合作社的牧民为主体,在民间组织的协助下,以多样化群体为服务对象的草原文化生态旅游实践。游学营在深入分析草原牧区现阶段面临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让游客体验式游玩和学习,达到对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传播和传承,实现了草原文化在原产地的低成本转化,为牧业社区带来了经济效益,开辟了一个兼顾草原生态、牧区社会和牧民生计的新路径,是新时代由牧民在草原地区实践的草原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5.
各地动态     
《实践》2016,(12)
正锡林浩特市把带领牧民致富当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成果检验,充分发挥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帮带作用,保证学习教育见真章、落实效,盘活牧区学习教育新局面。以嘎查活动阵地、党员中心户为载体,围绕畜牧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举办牧区实用技术培训班,围绕牧区特色产业和民族风情,举办蒙古服饰设计裁剪、肉食品加工技术、毛毡制品精深加工等培训班,培训牧民500多人次,拓展了牧民发展思路,提升了牧民致富能力。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7,(8)
<正>过去,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额尔敦塔拉嘎查牧民斯日古楞的羊群头数一直维持在700多只,每年的收入约10万元,除去成本后,收入并不多,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绰绰有余。这种状况在2014年发生了变化,市场上的活羊收购价格急剧下降,饲草料价格却不断上涨,牧民的增收空间进一步压缩。斯日古楞也明显感受到羊价下跌带来的影响,卖羊的收入只够冬季储备饲草料,家庭生活开支得靠贷款。  相似文献   

17.
扩大牧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稳定增加牧民收入 ,增强牧民消费信心 ;逐步建立牧区社会保障体系 ;草原牧区的政策体系目标要具有战略性 ;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体系建设 ;加大外部要素输入 ,进一步解决牧区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西乌珠穆沁大草原,沃野千里。这里有望不尽的绿毯,也有看不到边的雪原;这里有莺歌雀语,也有牛羊成群。我的舅舅敖特根是位地地道道的牧民,他在这里生活了55个年头,见证了牧区生活的发展变迁。上世纪60年代,姥爷和姥姥带着5个子女从锡林浩特市来到  相似文献   

19.
《实践》2017,(9)
<正>草原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有这样的描述:"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水清草美我爱她,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毡房就像白莲花。"歌中唱到的"毡房",指的就是散落在草原深处的蒙古包。蒙古包,是清代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一种称呼,"包"在满语里是家、屋的意思,它是蒙古族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的古老建筑形式。蒙古包包身宽大浑圆,包顶为拱形,外观看起来非常独特,却符合最简单的建筑原理。它用架木形成圆形和伞形架  相似文献   

20.
城市的形成,是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的发展及其现代化程度对改善投资环境,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锡林浩特市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中部。是锡林郭勒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一座新兴边睡草原小城。把这样一座城市建设成文明、整洁、优美、全面发展、独具草原特色的现代化草原旅游城市,是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全市13万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