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不仅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头等大事,同时对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助力大学生成长成オ意义也十分重大。基于此,高校可以从创新性地构建集"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以及"协同育人"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五位一体"育人模式着力,以更好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年学子中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2.
新发展阶段需要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保驾护航.由于互联网"最大变量"的深刻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一个重点.近年来,统战工作愈发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但是在"谁来传播""传播什么""怎么传播"等层面存在着实践困境.这需要统战工作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通过打造覆盖广泛、多元、多层的传播队伍,推进内容的宣传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统一,构建勾连圈层的统战传播网等方式加以应对,为维护新发展阶段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  相似文献   

3.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当前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实现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做好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坚持以学校党委领导为核心,以宣传思想工作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以巩固网络阵地为关键,着力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不断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从而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既要常抓也要长抓。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意识形态领域仍存在不少挑战,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紧紧围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网络阵地治理水平”这三个着力点,进而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强堡垒。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以来,网络阵地建设与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得到高度关注。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高校网络空间是捍卫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前线,是事关能否实现接班人培养、国家政治安全与政权安全的重要战略考量。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与广泛运用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可见,在新时期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与经验研究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其重要意义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6.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是打造专业建设队伍、培育网络空间、搭建网络媒体阵地、构建综合教育教学平台的阵地建设。在优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时,要建立涵盖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动态、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核心内容的大数据框架,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设计主要包含考核评估、监督协同、预警研判的创新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话题、事件层出不穷,所曝光事件引发社会和媒体的关注和广泛讨论,易引发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质疑,割裂"高校是人才培养摇篮"的社会共识,激发民众的负面情绪,破坏社会安全稳定,使高校公信力陷入"塔西坨"陷井。大学生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治理的关键就是要在大学生中增强当代中国主导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让其学会向社会正常表达声音。  相似文献   

8.
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要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的政工队伍;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间,要建立网络监管机制,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运用新的手段主动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意识形态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冲击和挑战。在当前文化价值多元化、各种意识形态层出不穷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正确看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统一思想,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特定的地缘政治使得"三股势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升级,直接影响着新疆的社会安全与稳定。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阵地,新疆高校始终处于渗透与反渗透、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前沿。因此,必须从切实加强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建设,加快完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实效性,注重增强高等教育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能力等方面构建"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反渗透立体预警防控体系,为新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的实现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校隐性宗教渗透借助于网络和文化交流大行其道,高校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对宗教隐性渗透做出有效的防范。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领域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问题作出重要论述,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强化政治规矩意识,着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四个方面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方面有着抓铁有痕的决心,并将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在意识形态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反对淡化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终结等错误倾向。文章从意识形态教育的视角对"意识形态终结论"进行思想溯源,依据意识形态的理论进路来考察"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话语表达形式,论证"意识形态终结论"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  相似文献   

14.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给高校"两课"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净化校园网络环境,不断改革"两课"教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及其谣言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经济全球化的思想文化交融、改革转型期的社会阶层分化、信息传播模式的新技术增益,是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谣言产生的客观因素。源于中介的刺激—反应机制的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怨恨,成为网络意识形态之战的重要内在动力和心理机制,是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谣言产生的主观因素。在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怨恨及其谣言具有差序性,文章分析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差序怨恨"和非主流意识形态谣言的"差序类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对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谣言治理采取的差序治理原则,从而有效地化解意识形态怨恨,防止意识形态谣言无限度地传播。  相似文献   

16.
高校的意识形态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面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众多挑战,应该从大力加强以高校领导干部为核心的广大教职工队伍和学生党员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旗帜鲜明地坚决抵制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与和平演变、积极扶持在意识形态领域弘扬正能量的敢于亮剑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敢于善于直面问题、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彻底改革当前高校西化的评价体系和用人标准、严惩"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者以及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等八个方面尽快采取科学、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让更多高校领导和师生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敢于、善于亮剑,一起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国梦,才能打赢这场高校意识形态保卫战、反击战。  相似文献   

17.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行反思,并以"何以发生""何以可能""以何存在"等命题形式进行追问,可以进一步确证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本质属性,自觉增强抵御各种风险与挑战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促进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意蕴正是其意识形态性的时代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可通过突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路径进行彰显。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输出的重要技术平台和工具。网络虚拟社会发展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新挑战:网络空间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新阵地;网络渗透是威胁意识形态安全的新模式;网络谣言是威胁意识形态安全的新隐患;网络问政是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新领域。网络虚拟社会发展对维护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提出了新课题,加大了意识形态的引导难度。要从理论保障、政治保障、社会保障、文化保障、法律保障和技术保障方面,构筑网络虚拟社会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与"微课"的结合,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教学时间简短、教学内容精炼、教学成果开放共享的特点和优势。对此,应积极探究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课"有效运用的思路,即:加强学习,增强运用网络信息工具和微课的能力;精心设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微课"吸引力;拓宽互联网信息平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微课"共享度。  相似文献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超越国别、地域、民族及意识形态的"国际观""全球观""世界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致力于倡导全球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普遍安全的世界、共同繁荣的世界、开放包容的世界、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宏伟愿景。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大同世界""天人合一""协合万邦""中和位育""修齐治平"等优秀"和"文化思想。在服务阶级属性、推进实践方式、构建科学内涵、完善人的全面发展上体现出超越性,将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全球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