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工具理性为取向的现代化创造了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但却造成了自由与意义双重丧失的现代性悖论,其实质是以主—客模式为特征的意识哲学的必然困境。韦伯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看到了问题并着手解决,但由于囿于意识哲学的范式因此均难逃工具理性的桎梏。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以语言哲学的范式取代意识哲学,实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范式转换,拯救了“铁笼”中的孤独个体,为反思现代性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当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将地球从“全新世”推进了所谓“人类世”这一新的地质时代。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国际社会与学术界近年先后出现了生态现代主义、生态非现代主义和生态纳粹主义三大生态思潮,从不同的视角对全球生态治理提出了新的展望,在一定程度上分别代表着当前全球生态治理的三种趋向。但是,这三大思潮在对现代性危机进行反思的同时,既忽视了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反思,也没有能够彻底摆脱对技术、民主政治与民族主义这三大现代性的盲目推崇,前景难以乐观。对此,人类还需要基于对现代性的进一步反思,创造出一种适应“人类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3.
风险社会是理性化的现代化自反的结果。理性的现代化仍然是正在进行的行动,风险也正在增强,因而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人造风险。风险意识是面向未来的反思,这种反思具有自觉和责任意识,其精神内涵实质是批判与超越意识。对现代性处于生成之中的中国而言,生活在风险已成为世界性图景中的当代人,需要树立风险意识,需要在批判和超越、全面发展观之中建设现代化,这样,我们才能在现代化路上走得更有协调性、科学性、持续性、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阶层文化与农民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层文化是特定社会对于阶层的文化解释,是一定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中的阶层发展的文化氛围。合理的阶层文化,是一种反思现代性的视角。中国农民问题,或者说三农问题,背后有一个阶层关系问题,有一个与理性的市场经济、法治社会相联系的阶层文化的塑造问题。解决农民问题在中国直接涉及到我们能否建立一个整体型的社会结构,避免阶层关系的负向循环。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探索、开辟和发展,始终与现代性在中国的历史境遇相耦合。因为追求现代性,我们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反思现代性,我们需要建构一种新的现代性。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我们在超越传统现代性的基础上,合理安置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高度契合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反思道德理想主义,又时刻警惕陷入道德上的虚无主义,养成一种对社会发展、对历史目的、对道德理想、对个体的冷静、辨证的思维方式,承认人和世界的不完善性,实实在在地关切个体作为现代性国民的基本道德品质的生成,关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正当权利、利益,提升全体国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的义务,不以德代法,发育现代公民道德品质生长生成的社会——文化——心理空间,乃是走出道德理想主义,又不陷于道德虚无主义的基本路径。这对于现实中的个体生命,对于我们民族的健康生存与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精神生活是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精神生活问题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在中国,现代性给人的精神生活带来的挑战表现在四个方面:现代化与精神生活世俗化、消费社会与符号价值逻辑、文化工业与诗意文化衰落、技术座驾与工具理性宰制。批判反思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现代性遭遇,有助于真切反映当代中国人所遭遇的精神焦虑与困境。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比较法学研究局限于法学的知识体系内部,因而很难有新的突破。透过现代性社会理论的视角,我们会发现比较法学尤其是宏观比较法学与现代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具体来说,比较法学的兴起、比较法学的困境以及比较法学的重要问题,都可以在现代性社会理论的背景下予以深度反思。在当前去西方中心主义的全球化时代,新兴的多元现代性理论有助于在文明转型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构宏观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与范式。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的国家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对现代市民社会的思辨考察。但由于过分强调国家意识对市民社会的支配和提升作用,黑格尔的国家学说最终陷入了"精神与现实"分裂的"唯灵论"困境。此后,费尔巴哈虽然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虚幻性,但是黑格尔关心的市民社会问题却被遮蔽了。现代政治哲学只有经过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才能重新将对市民社会的反思、重建与提升作为自身的主题。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构成了《资本论》的伟大序曲。  相似文献   

10.
治安学的抽象结构探索为学科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存在的对日常生活实践关注不足的问题,导致治安学学科陷入实践性和本土性研究能力薄弱的困境。通过梳理发现,国家对于日常生活的规制和治理贯穿了我国近代史社会控制的整个发展历程。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日常生活转型呈现出有品质的生活方式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外来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恶性侵蚀、新旧生活方式的冲突与不适应,以及日常生活的现代性风险加剧等新困境和新特征,建议通过促进有品质生活方式与治安秩序的良性互动、把握转型期日常生活方式的新规律,以及挖掘日常生活本土治理资源等具体实践策略,维护治安秩序,保护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经典作家往往将政治现代性视为一种政治进步意义上的属性,但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犹太人大屠杀则暴露了政治现代性的阴暗面。现代政治制度的过度秩序和效率取向造成了人的道德催眠和责任漂流;现代政治文化中的"唯美主义"取向则将人异化为"草木化"和"非人化"的存在,这些特征产生了过犹不及的影响,使得大屠杀成为现代性的产物。在反思政治现代性阴暗面的基础上,加强法治建设,定位人的"目的"意义以及保障公共领域的发展,是规避政治现代性阴暗面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杨鸿江 《理论前沿》2007,497(8):23-24
现代性是启蒙运动以来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基本原则,它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治理结构,本文借鉴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性的批判,试图探讨找到现代性社会治理困境的出路、建立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治理观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青年社会学的诞生,体现了一种历史的与逻辑的高度一致性.作为现代性产物的青年,是这一学科的现实基础.而直接动力则是由现实生活提出的认识并改善青年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要求.同时,也是青年研究相关学科发展的一种合乎规律的结果.进入20世纪下半叶,来自后现代的挑战对青年社会学的发展进程带来不可回避的影响.经典的青年概念是现代性的产物,在后现代社会中,或者既便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可能存在后现代社会的成分,因此,都已不同程度地不再适用于当今青年.青年概念的重构成为了一种不可规避的历史命运.后现代成为了重构青年概念以及青年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范畴、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背景动因和参照体系.而这种问题意识正是青年社会学内含反思性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4.
源自西方的现代性传统以显著的方式影响了邓小平的理论旨趣。在现代性观念谱系的选择中,邓小平重新评估了现代性民主与法制观念的进步意义。对以理性为支柱的现代性科学精神的重新弘扬,确立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邓小平理论向现代性传统回瞻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生态意识是现代性价值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的延伸和发展。后发展地区农民的生态忧患意识、生态法律意识和生态伦理意识薄弱,必须确立起生态主体意识、现代法治理性,生态伦理价值规范等现代性价值理念,才能担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任。  相似文献   

16.
对现代性的探究和追问构成了现代社会学发展的初始动力。面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社会学,在现在讨论现代性时日益凸显出强烈的反思精神,就是要面对现代性本身由西方向本土、一元向多元、对立向沟通转变的历史现实。现代性本身的讨论需要从方法和界限多个维度展开,在交互式的关照中进一步确定现代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中,协商民主与社会治理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但由于在协商民主的认识上存在不足以及受政治——行政二分原则的影响,两者在具体实践中仅是貌合神离的"贴合"。因此,需要从作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的视角来认识协商民主,将协商民主回归生活,创造一种开放性的、积极主动并理性参与的、相互合作并彼此负责任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协商民主与作为一个重要生活内容的社会治理的耦合。针对现实中社会治理在认知、态度和意识上存在的问题,需要发挥协商民主作为新型生活方式的实在价值,通过提倡理性表达,增进社会治理的有序性;通过引导自我反思,增加社会治理的包容性;通过推进参与合作,增强社会治理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8.
英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对社会道德建设与学校道德教育具有深刻而独到的价值意蕴。作为一种统摄人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组织形式,现代性对学校组织形式的良性构建,以及现代社会境遇下个体民主、自由、理性等价值观的生成,发挥着制度变革与价值培塑的积极作用。其基本的价值意蕴在于:学校道德教育应在目的观上凸显个体道德生成的价值内涵;在实践运行中注重"脱域"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建构、注重个体的道德内化、注重民主对话及学生的道德反思、注重学生积极乐观道德理想的引导。  相似文献   

19.
作为法治秩序重要支撑的私法精神,根植于现代性的历史运动之中,也即现代性生成、反思和重建境遇下的国家一社会关系变化,导致了私法精神的当代发展和嬗变。中国是在现代性反思和重建背景下走向现代化的,因此,就应以反思现代性"信念来培育和重塑私法精神,推进中国法治秩序的早日建立。  相似文献   

20.
关于历史问题的思考及对现代性问题的历史反思与历史重构是赫勒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赫勒历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实质上就是从构建一种历史理论的体系,到碎片化的历史断想,再到现代性历史反思与重构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