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传毅 《学习导报》2009,(12):53-54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思想家,他在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不逊于中国的孔子,一生当中,留下了许多名言。“左右天下必先左右自己”,就是其众多名言之一。  相似文献   

2.
吴传毅 《新湘评论》2009,(12):53-54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思想家,他在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不逊于中国的孔子,一生当中,留下了许多名言。“左右天下必先左右自己”,就是其众多名言之一。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于民主。公元前399年6月.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他被执行死刑。起诉他的理由,一是怠慢神灵.二是诱导青年。总归是因鲜明的思想而祸及性命。面对不公正的翔决,倘能放声痛哭,那也是一种幸福.但苏格拉底却没有。狱卒端来了一杯毒酒.他朝送行的朋友笑了笑,然后接过杯子.一口喝尽。  相似文献   

4.
学会倾听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一天,有位年轻人慕名找到这位大师,向他请教演讲术。拜见后,年轻人为了表现自己.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  相似文献   

5.
刘耀东 《学习月刊》2013,(16):62-63
西方最早对启发式教育进行论述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将启发式教育定义为“问答法”,此法又名“产婆术”。在苏格拉底看来,启发式教育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并帮助别人获得知识。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了启发学生思想,培养推理能力的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清醒     
刘汉俊 《党建》2011,(8):1-2
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的入口处,镌刻着一句驰名古希腊世界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用它教育了人类2400多年。  相似文献   

7.
最好的麦穗     
《学习导报》2010,(12):41-41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给他的学生出过这样一道考题:他让每位学生沿着麦田田垅向前走,不许回头,每人只有一次采摘麦穗的机会,走到麦垅尽头,谁手中的麦穗最好的就获胜。哲学家的智慧确实令人折服。  相似文献   

8.
最好的麦穗     
《新湘评论》2010,(12):41-41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给他的学生出过这样一道考题:他让每位学生沿着麦田田垅向前走,不许回头,每人只有一次采摘麦穗的机会,走到麦垅尽头,谁手中的麦穗最好的就获胜。哲学家的智慧确实令人折服。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系统探讨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等等辩证范畴。本文拟探讨他对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的阐述。他在批判地继承和总结古希腊其他哲学家的必然性、偶然性思想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哲学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神话。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首次提出了“必然性”范畴。巴门尼德把必然性说成是支配一切的女神的别名。恩培多克勒在《论自然》中同时提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这对范畴。德谟克利特只强调必然性,否定偶然性,认为偶然性是人们的主观虚构。苏格拉底及其学…  相似文献   

10.
<正>一天,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上课时,从短袍里掏出一个苹果,在教室里走了一圈,让学生们专心嗅闻空气中的气味。然后,他回到讲台,举着苹果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道?"有几个同学回答:"我闻到了淡淡的苹果香味。"剩下的同学则一脸茫然,没有回答。苏格拉底再次举着苹果走到学生们中间,告诉他们要集中注意力闻一下。回到讲台后,苏格拉底再问:"大家闻到苹果的味道了吗?"这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闻到了。"但苏格拉底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很显然,学生们被"忽悠"了。刚开始,他们被  相似文献   

11.
众言妙语     
《党的建设》2011,(4):59-59
我们需要美德。并非因为我们没有美德就不能活。而是因为美德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相似文献   

12.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受争议者之一。有人因为他行为怪癖,竟怀疑他精神是否正常;有人因为他思想独特,称他为“晦涩哲人”;有人还冠以他“哭泣的哲学家称号。因为据说赫拉克利特在认识到“万物常流,无物常驻”的道理时曾十分悲哀地痛哭了一场。当然,赞美他的人也非常多,而且都是堪称重量级的人物。有一则轶事说,当欧里庇得斯把赫拉克利特的著作残篇送给苏格拉底并询问他的意见时,苏格拉底爽快地回答说:我了解的部分是美妙的,而且我想,我所不了解的部分也应该是美妙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谈到赫拉克利特时不无动情地说:…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政治逻辑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象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思想之河的源头,为人类思维提供了愈掘愈新的精神资源。柏拉图作为第一位有完整著述传之于世的古希腊先哲,他的政治逻辑开启范式影响深远。柏拉图生活于雅典民主政治由盛而衰的历史变革时期,急剧动荡的城邦政治与纷乱无序的城邦生活加之他那重构一切的宏图大略,启使他思考完善的人和完善的生活,也即苏格拉底关注的“正确的生活方式”。由于古希腊的个人生活与城邦国家的兴衰休戚相关,所以完善的人与完善的生活在柏拉图的逻辑中即意味着一个人在完善的国家中的生活。由此,柏拉图围绕着“…  相似文献   

14.
大麦穗     
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道德教育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有突破和超越,共同构成了西方传统德育理论的重要基石.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探析古希腊先哲蕴藏深厚的道德教育思想价值,汲取其中的优秀资源,注重中西德育思想的交流对话,为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突破自身理论局限的新视域和参照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于时代不同、境遇不同,人们常常会对教师的职责进行不同的界定.作为古希腊哲人的苏格拉底,倾其一生,努力塑造了启迪他人智慧、捍卫法律尊严、执着追求至善的教师形象,其影响跨越地域、穿越时空,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们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专家和学者们都一直坚持哲学是给人以智慧的智慧之学;1996年7月2日,郑一奇同志在《光明日报》载文指出:史学──智慧之学。笔者仅就哲学、史学何以称为智慧之学以及二者的统一谈点认识,以就教于同仁。(一)“哲学”源于希腊文,意指爱智慧.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列宁称其为道德哲学的创始者)很有学问,且善于论辩.据说,一次他和欧提德漠斯进行了一场关于什么是“善”的问答,内容如下:欧问:请问苏格拉底先生,什么是善?苏反问:盗窃、欺骗、卖人当奴隶,是善还是恶?欧答:是恶.苏又反问:欺骗敌人是恶吗?欧答…  相似文献   

18.
忘却     
《党课》2010,(3):59-59
有人问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先生,你可曾听说……” “且慢,朋友,”这位哲人立即打断了他的话,“你是否确知你要告诉我的话全部都是真的?”  相似文献   

19.
苏格拉底的哲学与人格是交融、统一地并进发展的,其以“善”为理念的“自我”理性化的哲学同当时社会存在决定的其人格的统一成为了一种必然。苏格拉底哲学与人格的统一实质上是一个哲学人格化、人格哲学化的过程,他的哲学实现着他的人格,他的人格升华着他的哲学。这种统一启示我们,要谦虚、正直、善良、仁爱、宽容地为人,要执著、全身心地追求知识、投身事业。  相似文献   

20.
小幽默     
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推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道:“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