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定期的选举压力是竞争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外在动力,作为非竞争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持续开发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内部民主机制关系到竞争性政党的竞争力,对长期执政的非竞争性政党来说,党内民主更是党的生命.必须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水平,提高党内民主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必须激活现有党内制度中的民主因素,使"文本"性民主制度实际性运转起来.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晚年书信中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在其晚年书信中围绕党内民主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主张。他高度重视党的代表大会在实现党内民主方面的重要作用,强调党的代表大会要定期召开;他强调党内要开展充分的自由讨论,认为党内争论和党内批评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关键;他提出要使党的刊物能够自由、公开地讨论甚至批评党的理论和政策;他主张全体党员一律平等,党内不允许搞...  相似文献   

3.
丁逾 《当代世界》2012,(5):71-73
提起非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莽莽苍苍的草地、雨林,成群结队的角马、羚羊.实际上,非洲的地貌千姿百态,生物品种多样,这片土地孕育的文化也丰富多彩.正是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所以非洲的政党文化也独具特色.在这里,笔者只围绕非洲国家执政党的党内民主问题展开介绍. 非洲国家有一批大党、老党,如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安人运)、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埃革阵)、坦桑尼亚革命党(坦革命党)、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莫解阵党)、纳米比亚人组党(纳人组党)、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乌干达全国抵抗运动(乌抵运)等,他们曾领导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或反独裁斗争,取得政权后长期执政.  相似文献   

4.
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十月革命到列宁逝世的六年半时间中 ,俄国共产党处在十分强大的内外敌人包围之中。尽管如此 ,并没有影响到俄共党内的民主监督、民主决策 ,党内民主气氛仍十分浓厚。列宁通过“两个必须”确保党的统一 ;而通过“十二项可以”确保党员及党组织的民主权利 ,疏通民主渠道 ,实现民主监督、民主决策。  相似文献   

5.
越南共产党的党内民主是在越南政治文化生态中建立和发展的,政治文化作为政治系统的"软件"部分,对越共党内民主建设具有深刻影响。加强越共党内民主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政治文化对党内民主的双重作用,适应党内民主发展诉求,培育与党内民主协同发展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6.
党内民主建设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党内民主涉及的内容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在当前最为重要和根本的是加强党内的民主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种有关制度,做到以完备的制度保障党内民主。这样才能使党内民主的结构和功能更加科学、合理,使党内民主的制度更加规范、有效。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党内民主建设的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推动党内民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内民主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直把党内民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历史经验证明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是发展党内民主 ,党内民主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八十多年来 ,中国共产党对党内民主问题进行的艰辛探索与实践。中国共产党从党员主体地位、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实事求是、加强制度建设和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五个方面取得了党内民主建设的经验 ;同时 ,党内民主建设也有着诸如封建主义遗毒影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制度建设的缺陷、监督不力和党员干部民主素质不高等方面的教训。  相似文献   

9.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关于党内民主的经验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关于党内民主的经验 ,首先需要澄清党内民主的有关历史和理论问题 ,其次需要注意发展党内民主的若干关键点 ,党内民主建设的制度设计、建设速度和配套改革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内民主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内民主是一个政治范畴 ,是政党的基本制度 ,是指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全体党员一律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的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党内民主理论研究 ,就是系统整理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以来的有关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民主的理论和实践 ,分析它的实质和特点 ,力图揭示出对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的有益启示 ,推动我们党党内民主的科学化、制度化 ,保证我们的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需要。但是执政与不执政对党自身的要求不一样,长期执政与短期执政对党的考验也不一样。一个政党一旦取得执政地位,就面临着执政的考验;如果是长期执政,就会始终面临新的更为复杂的风险考验。而党内民主建设则是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列宁是积极推进党内民主的先行者。他积极推进党内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促进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实现了党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列宁在党内民主问题上的艰辛探索,为后来者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逻辑看,是先有现代民主政治与国家民主,后有现代政党与党内民主,党内民主是国家民主的泛化或借喻。在不同国家,历史传统、政党一国家一社会关系、政治理念不同,政党观念存在“国家机关说”、“社会团体说”、“国家一社会中介说”之别;国家民主与党内民主之关系,在理论上也存在“一致说”、“无关说”、“修正适用说”之分野。二战以...  相似文献   

14.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不断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30年来,党内民主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有效推动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但与此同时,党内民主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创新和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对党内民主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包容性、集中化、公开性和组织的制度化是测量党内民主概念的四个有用指标.本文在探讨西方学术界关于党内民主相关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对西方政党两种党内民主模式进行了评析.文章指出,西方党内民主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党内民主的三个“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鸣 《南风窗》2007,(11):38-39
在中国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既是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又是极其关键的环节之一。但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社会层面上对于执政党党内民主的认知与评价与其应有的地位和现实的价值有不小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18.
社会转型与党内民主建设着力点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转型,必然影响以党内民主建设为重点的执政党建设,能否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准确选择党内民主建设的着力点,直接影响党的执政基础与经济社会转型目标的实现效度.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与执政党自身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必须以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将党内民主建设的着力点聚焦于制度创新、党员主体意识培养、主体能力提升、组织结构优化以及组织肌体健康维护等重要方面,为促进政治发展、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一把手”职位高,权力大,极易成为权力腐蚀的对象,因此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尤其重要.目前“一把手”监督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就监督客体而言,存在自我监督意识淡薄、不愿接受监督的问题;就监督主体而言,存在不重视监督、不愿监督、不敢监督和无法监督的问题;就监督过程而言,存在监督不到位的问题;就监督机制而言,存在无力监督的问题.造成“一把手”权力缺乏监督制约的原因主要包括: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党内监督机构的领导体制不顺,党内监督制度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未得到充分保障.因此,必须强化党内监督意识,增强监督主体的独立性,规范“一把手”的权力运行,完善对“一把手”的监督网络,加快相关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0.
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党内民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适应世界潮流、巩固执政地位的紧迫任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在2008年设立了关于党内民主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的重点课题。课题组先后到湖南、江苏、河南、安徽等地进行了深入调研,到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访谈了部分专家学者。共召开各类座谈会16个,走访地方党政领导和专家学者19人。在网上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043份。同时,邀请湖北、河南省委组织部和烟台、宜昌、亳州市委组织部,天津、山西、上海等省(市)委党校,辽宁省党建研究会,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等11个单位开展子课题调研。课题组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问题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就以下四个问题作了初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