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如反掌人类学专业1987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云南大学设立人类学专业。同年5月人类学教研室正式建立于历史系内。人类学专业的建立是云南大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传统的恢复。早在20年代末中国社会人类学的创始人杨成志、吴文藻先后到云南从事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30年代,方国瑜、凌纯声等创办了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主编《西南边疆》杂志,编印《西南文化研究丛书》十一种。成立于30年代的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先后由吴文藻、费孝通、杨(方方土)等著名教授出任系  相似文献   

2.
1997年1月18日,云南大学邀请在昆参加“国家教委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第二期)”的部分中青年学者,就云南大学发展人类学民族学,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加强人类学民族学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西南和西部民族学研究等问题进行座谈。来自全国各地的15位学者在座谈会上发言。大家一致认为,云南具有发展人类学民族学的资源和条件,云南大学计划建设民族学重点学科以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服务是有远见的举措,开展区域性学术交流与合作是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有效方法,云南大学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与会者的发言,综合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云南大学民族问题研究的新态势李杰,张建良一云南大学关于民族问题研究的历史几乎和云南大学本身的历史一样长久。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方国瑜、楚图南等就创办了西南文化研究室,发行季刊,出版西南文化研究丛书十余种,建革路蓝缕之功。五十、六十年代参与全国人大常委...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校成立了“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是云南大学文科唯一的一个跨学科、跨系所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云南大学地处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边疆,早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吴文藻、费孝通、杨堃等老一辈民族学家就先后在我蠬谓袒蛑鞒止芯抗ぷ?为以后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建国以后,方国瑜、江应梁等知名教授为这项研究又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形成了我校文科在这方面的科研优势。“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正是为了充分发挥西南边疆独具特色的民族经济、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和我校在这方面科研力量的优势而成立的。它的成立,打破了我校过去在民族研究中学科单一、力量分散、方法陈旧的落后状况,将以民族经济文化为主攻方向,根据优化组合的原则,组织协调和凝聚我校文科的学术研究力量,采用现代科学各种研究方法,进行高层  相似文献   

5.
在1979年5月全国民族研究工作规划会议的推动下,1980年民族学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主要表现在:恢复和新建一批民族学研究机构。除原有民族研究机构逐渐恢复工作以外,今年新建立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室、湖南省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1年1月1日起改名为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大学西南  相似文献   

6.
刘红  肖青 《思想战线》2001,27(4):139-140
旨在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交流香港与内地文化研究新成果、加强学术交流的“传统与现代化———香港、云南两地文化比较研讨会” ,于 2 0 0 1年 5月 10日~ 11日在云南大学举行。会议由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系、云南大学中文系、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办。参会学者共 4 0多人 ,除云南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者外 ,还有来自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学院、云南省社科院的学者。会议收到学术论文 30多篇。与会学者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 ,云南与香港两…  相似文献   

7.
考察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的成长, 将其放到整个时代的背景中是十分必要 的。 20世纪上半叶所铸炼起的 “社会之基、民众福祉” 这一学术信念, 是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研究的历史之基;"魁阁时代” 则为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的研究奠定了最为深厚的学术基础。 对这一历史的回顾, 能让人们充分认识到, 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是以开放的姿态来拓展它的路径。 它不仅实现了多学科的超越与融合, 而且理论方法是多元开放的, 它不会封闭自己的研究领域, 更不会拒绝新的理论工具与方法的运用。 当今, 经历数代人的传承与拓展, 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的研究团队形成了更加开放、多元的学术志向与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8.
王筑生教授     
王筑生,1945年12月生,安徽省庐江县人,人类学博士,教授,民族学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外语系,1982年云南民族学院政治经济学研究生毕业。1985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留学,1988年获硕士学位,1991年12月获博士学位。自1979年以来,一直从事中国西南民族的人类学研究,曾任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经济研究室主任。1992年6月受聘于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人类学系为博士后副研究员兼讲师。1993年底回国,曾先后在中央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学院任教。现任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系系主任,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  相似文献   

9.
正民族学是云南大学的特色与优长学科,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在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建设中,我们不能忘记,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的拓荒者与奠基人:方国瑜。方国瑜(1903-1983年),1903年出生在云南省丽江县纳西耕读之家,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36年夏,受聘到云南大学执教。他为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中国边疆史地、中国历史文献学、云南地方史、民族学的创建作出了前无古人的重大贡献。在民族学与民族史的研究中创造了多个第一。  相似文献   

10.
《思想战线》2011,(2):149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人类学教研室为研究院内设机构。2009年,学校领导决定恢复民族学本科专业招生,民族研究院成为承担主要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的工作部门。为更好地建设、发展民族学专业教学、科研工作,以原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师队伍为基  相似文献   

11.
合理定位开拓前进——云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云南大学科研处云南大学1923年建校,从建校之初,即以“研究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传播正义真理”为宗旨,倡导“发扬东亚文化,研究欧美学术”。75年来,云南大学一直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强调...  相似文献   

12.
与对中国文化的抽象而空泛的争论不同,木霁弘、陈保亚、李旭、徐涌涛、王晓松、李林等同志在微观的、实证的研究方面做了实事,写出了一部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力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引起了读者的广泛注意。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各民族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南少数民族在  相似文献   

13.
正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史与中国边疆学"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发轫,方国瑜、江应樑、尤中等学者共同努力、推进西南边疆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2008年,云南大学在历史学一级学科之下自主增设中国边疆学专业博士点,并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4.
西南民族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西南民族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创时期、民族社会历史语言大调查时期、承上启下的过渡性时期。今后 ,我们必须加大对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 )、民族史、民族语言、民族问题、民族生态学、民族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这里给您介绍6位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学者,不仅是因为他们大多年富力强,在云南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更主要的是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实际行动申,他们走出书斋,用自己的腿、用自己的心会踏踏实实做调查研究,积极寻找出可行的如何使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顺着他们的思路,我们或许会发现,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林超民55岁,汉族,云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导师研究领域:中国民族史主要论著:《中国民族史》、《云南郡县两千年》最喜欢的植物:松树最喜欢的动物:牛学者语丝:不淹没前人,要胜过…  相似文献   

16.
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为对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对于构成民族重要因素之一的文化,从来就是非常重视研究的。传统民族学对于“文化”的研究更为重视。在欧美一些国家还把民族学称之为文化人类学。在国际上民族学研究中有许多和文化有关的术语,如“文化区”、“文化层”、“文化圈”、“文化中心”、“文化边缘”、“文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学”之所以在90年代以来备受民族学界、文化学界关注 ,其缘由一是民族学过去较为欠缺文化研究 ,①而文化学若脱离具体实证对象易流于空泛 ;二是“民族文化学”是一门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边缘性交叉学科 ,它在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文化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中嫁接、孕育而脱胎 ,它尊奉文化人类学为背景学科、母体学科 ,吸收百年来人类学理论精华 ,从中寻找理论解释 ,建构适用于特定对象的研究模式、原则及方法。这一尝试 ,体现了该学科建设参与者在人类学本土化实践中的努力。《民族文化学》 (张文勋、施惟达…  相似文献   

18.
信息     
《今日民族》2006,(8):62-64
杨健强对做好2008年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世界大会筹备工作提出要求近日,2008年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世界大会筹委会副主席、国家民委副主任杨健强率国家民委政法司有关负责同志到昆明市调研,在实地考察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滇池花园酒店、昆明国际贸易中心和云南大学本部等场馆、接待宾馆环境,听取昆明筹委会负责同志工作汇报后,就进一步做好昆明筹委会工作,尤其是会场、接待选址、旅游和宣传方案提出了具体要求。(沈亮军)我省“十一五”规划明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我…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东南及西南的田野经验,王铭铭教授提出“中间圈”概念以概括相对于中心区域的边陲文化。关凯教授就这一概念及云南民族研究、中国民族学学科发展相关问题对王铭铭教授进行了访谈。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弘扬哈尼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哈尼族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加强与国内外学者的学术交流,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经上级有关领导部门批准,由云南大学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主办,玉溪行署民委、蒙自师专、元阳罐头厂协办的“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将于1993年2月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个旧市及建水县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