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摩戏剧与东南亚民族表演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的罗摩戏剧表演艺术、东南亚的戏剧艺术以及东南亚的民族表演艺术在内涵上有很多相同之处.本文试图通过对罗摩戏剧艺术的分析,通过罗摩戏剧艺术与印度古典戏剧艺术的比较,来探讨东南亚民族表演艺术的几个主要特征及其独特的生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二次大战后的西方戏剧舞台上,绽放了一支奇特的艺苑之花——荒诞派戏剧。它在观众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梦魇般的、荒诞不经的人生图象。最初,它让习惯于传统表演程式的观众瞠目结舌,拂袖而去;但很快又征  相似文献   

3.
法国十七世纪产生了古典主义戏剧,并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古典主义的戏剧无疑是王权专制的产物同时也是为王权服务的。但究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经济是一个不应忽视的重要原因。随着君主集中制的加强,当时的经济也趋于稳定发展。国家的经济繁荣,王室贵族的消费导向,加上剧团自身的经济利益,都使得当时的戏剧发展至繁荣状态。而此后期的经济衰落最终也导致了戏剧的衰落。产生之初时便作为社会活动的戏剧,由于其特质,必然与其它社会活动紧密联系,尤其是具有基础性的经济。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奥斯卡·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中花的主题,通过“露”和“看”、贞洁和欲望、斩首和失贞三方面的关系,结合古希腊和巴比伦神话以及给王尔德带来艺术灵感的文学作品,探讨了以“月亮之花”为象征的莎乐美如何完成了象征性的失贞,并论述了这一过程如何象征了美摆脱世俗和道德,最终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5.
庞雅文 《新民周刊》2023,(44):42-45
<正>“我是看民间戏曲长大的,从小就对剧本感兴趣。作为一个作家,看不到读者怎么阅读,但作为剧作家,当剧本被演员演绎,预想的笑点和泪点被如期实现的时候,这种成就感是爆棚的。”“莫言和于和伟相聚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这本身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戏剧,这是一出有爱的戏剧,也是一出教育的戏剧。”活动开始,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如此评价这场对谈,引发线下与线上无数观众对这场艺术碰撞的期待。  相似文献   

6.
张铭 《新民周刊》2012,(30):89-89
吴蘅的《铜刻艺术》一书近日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没有作任何宣传,卖得却不错。铜刻是冷门艺术,这本书的意外走俏,说明传统艺术也大有市场啊。铜刻也许是世界上独特的艺术,唯中国才有。这门古老的艺术几经历代沉浮变迁,至民国初几乎成为绝响,纵然有慧眼识之者也难成气候。欣慰的是在当今吴蘅  相似文献   

7.
婆罗多的《舞论》是印度古代著名的梵语文艺理论著作。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梵语文学与艺术理论的建构,也对一些重要的印度古代传统艺术如婆罗多舞、卡塔卡利舞和库迪亚旦剧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中国的昆曲一道,库迪亚旦剧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首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库迪亚旦剧也是深受《舞论》影响的南印度喀拉拉邦的地方传统戏剧,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为了适合本土观众的欣赏情趣,大量吸纳了当地文化要素,从而为自己的长期流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舞论》对其剧场建造、戏剧表演类型、戏剧人物塑造、形体与语言表演、舞蹈和音乐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积极的理论影响。库迪亚旦剧的表演至少涉及《舞论》提及的10种戏剧中的4种。库迪亚旦剧遵循《舞论》所规定的面部神态表演论、眼神表演论、手势论和步伐表演论等。《舞论》强调戏剧表演与舞蹈表演、音乐表演的三位一体,这一点在库迪亚旦剧中也有体现。库迪亚旦剧运用源自《舞论》音阶论和调式论的21种拉格和10种节奏类型。由于喀拉拉邦处在南印度达罗毗茶文化区,《舞论》基本原理和表演规范对库迪亚旦剧的影响,是后者的一种选择性或变异性接受。例如,库迪亚旦剧的服饰、化装与舞台布景,遵循与《舞论》所载区别极大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8.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23,(48):66-71
<正>“更持久的热度,其实是内容被市场接纳之后所形成的爆发效益,而非只是炒作流量得来的。传统戏剧总是在呼吁传承,但我以为,我们不能忽视了艺术的本质其实是创造力。”据说,这是一个不相信爱情的时代。曾经的两情相悦,你侬我侬,花前月下,总被嗤之以鼻“别太上头”。直到一个人的出现,竟然让千万网友、粉丝惊呼“我又相信爱情”了。  相似文献   

9.
周洁  刘绮黎 《新民周刊》2023,(18):34-35
<正>每件展品短暂停留几分钟,这是热门博物馆带给人的浮光掠影。其实,错开人流、避开高峰,上海还有许多小众博物馆值得打卡。上海京剧传习馆地址:徐汇区岳阳路168号预约方式:可登录“上海京剧传习馆”公众号预约,每周二、五,对观众免费开放。中国戏剧如浩瀚文化宝库,在世界文化版图光彩夺目。而上海戏剧在中国近现代和当代戏剧艺术历史地位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0.
唐果 《法国研究》2014,(3):57-61
在古典悲剧研究中,戏剧效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因素。基于所有的戏剧文本都是建立在观众的视觉感官上,光影交织的"戏剧效果"则是实现剧本到舞台转化的有效元素。此研究通过对中国古典悲剧《赵氏孤儿》(十三世纪,纪君祥著)和法国古典悲剧《中国孤儿》(十八世纪,伏尔泰著)中暴力场景的对比学习,展现"暴力"所带来的艺术效果,从而总结出中法古典悲剧中不同的美学观念.换而言之,此研究意在阐明中法古典悲剧中不同的礼仪规则,各自暴力的表现方式,以及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心理状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人常说,科学家重理智,艺术家重情感。此话不谬,因为以情动人不仅是艺术创作上的金科玉律,而且也是触动人类心灵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许多名流们甚至认为,唯有诗才是艺术的最高形式,而接触到人类灵魂奥秘的诗才是最美的诗。成名于本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戏剧理论家安道南·阿尔托对此深以为然。只不过他这位“言情派”所推崇的情却是“冷酷”、“恐怖”之情,他这位狂士所讲的诗却是光怪陆离、刺痛人心的诗。他希望借鉴东方戏剧中以情动人的特色,用动作、表情等去取代西方戏剧中过多的理性与说教。他的论文集《戏剧及其背影》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他所设想的以震惊人类心灵和神经为目的的“冷酷剧”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然后又具体地考察了表演、灯光、布景、语言、舞台、动作等因素,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且“胆大如斗”的观点,教人在吃惊之余又不得不佩服他“敢想敢说”。据说荒诞派戏剧的产生便与他的理论颇有渊源。法国当代著名导演让·路易—巴鲁还称赞他说:《戏剧及其背影》是当代戏剧理论上最重要的著作。以下译文摘自该书。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学者安德烈·莫鲁阿说:"加基列夫的俄罗斯芭蕾震惊了法国并唤醒了冉?科可多。"[1]可以说,法国艺术家冉·科可多是在接触了俄罗斯优秀音乐戏剧之后才步入现代艺术殿堂的。俄国谢尔盖·巴甫洛维奇·加基列夫剧团的首映以及与这些戏剧创作者的交流大大改变了冉.科可多的生活方式及个性和思维。通过对新俄罗斯艺术的理解和后来进行的一系列"神秘试验",冉·科可多开始了自己对法国音乐中民族方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泰国有着悠久的民间艺术传统,并具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泰国民间戏剧起源于民间庆典和宗教儀式及祭祀。随着印度人移入泰国,印度佛教对泰国民间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印度宗教剧《卡塔卡利》就  相似文献   

14.
日本传统文化不仅揭示了日本的历史变迁、社会风貌与生活艺术,更渗透着日本人的思想体系与价值观念。"和"是日本社会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它根植于日本传统文化,是贯穿于日本传统文化的主旋律。纵观日本传统文化,追求和谐的理念与境界不断缔造着"和"之韵与美,更构建着日本人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15.
何映宇  陈彦 《新民周刊》2020,(16):78-81
小说虽然打开了生活的一条长河,但也需要像戏剧一样对生活进行高度概括,概括能力越强,小说的容量就越丰富,干货越多。同时我认为阅读小说对戏剧创作也大有好处,戏剧需要对小说借鉴,戏剧有时候提取过纯、抽取过干,它需要稀释,需要毛茸茸的生活质感,这就需要向小说学习。2019年10月14日晚,陈彦站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的现场,心潮起伏。"我要感谢我的戏剧,感谢让我阅历了几十年的中国戏曲,尤其是秦腔。"  相似文献   

16.
朱渊 《新民周刊》2012,(23):39-42
这样的比拼也早已不限于南北两地,内地数量可观的受众群及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样吸引了港台两地的优秀戏剧人及其佳作,让这场世纪交替的戏剧狂欢更为热闹却也更为残酷。随着交通信息传递的日益发达和便捷,南北城市间的差异化也在逐渐减小,尽管各城市的文化艺术依然延续着之前的特色,但观众不再需要赶赴某地才能获拥那份独特的艺术享受。在动...  相似文献   

17.
林奕华 《新民周刊》2015,(21):76-76
现在英美正在流行一种"现场戏剧",在某空置的大仓库,或一座废弃的酒店里,观众买了票,但不是走到已给你预备的座位,坐下来等灯光一暗,戏便开演。所谓的"现场",指戏剧不再只是发生在固定的舞台上,"舞台",化身为流动的"情境":杀人,通奸,强暴,什么都可以在观众的身边上演,只要观众遵守这种戏剧与传统戏剧的相同规则——目击可以,参与免问。也就是,眼看手勿动。按道理说,这项规矩本身就已大大减少了所谓打破舞台界限与"维护既有戏剧模式的距离"——管他站在演员身旁抑或隔了多远看戏,观众仍然是观众。  相似文献   

18.
从《赵氏孤儿》的欧洲改本看中西古典戏剧结构之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博 《法国研究》2009,(3):50-54
元杂剧《赵氏孤儿》在18世纪的欧洲有两种影响最大的改本,分别是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和墨飞的《中国孤儿》。两位改编者都对原剧的线性结构进行了彻底改造,使之符合以展现激变为核心的欧洲戏剧典范式结构的要求。从《赵氏孤儿》到《中国孤儿》,反映了中西古典戏剧迥然不同的结构观,《赵氏孤儿》的欧洲改编是戏剧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民族性变异和创造性叛逆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9.
陈蕊 《法国研究》2012,(2):7-12
作为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代表作家,阿尔贝.力口缪在其戏剧作品《误会》(Le Malentendu,1944)中注入了对生存意义和死亡本质的思考。加缪的死亡观之形成,不仅与作家的个体经验和感悟有关,同时也反映了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以及西方文明“直面死亡”的传统。本文试对《误会》中的死亡主题加以探讨,从而进一步揭示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观——“荒诞”与“反抗”。  相似文献   

20.
一 序言 本文所探讨的论题是开化期以后韩国的舞蹈。按场所来分,它属于“作为演出艺术之舞蹈”;按西方的时间段来分,属于“现代舞蹈”。作为演出艺术之舞蹈的概念,在界定了作为艺术之舞蹈的构成要素的“二重根源论”中,已经很明确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