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皋艳 《长白学刊》2010,(5):32-34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引领农民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完成这一课题的关键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成就强化农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核心是“以人为本”,培育新型农民;注重实践养成,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落脚点引导农民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
以文明公民学校为阵地,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直接受益者,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营造文明乡风,关键在教育。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沾益县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和健康素质作为落实乡风文明的主要内容来抓,依托支部党校、农民技校和党员活动中心,通过开办“三位一体”的文明公民学校这一主阵地,抓好群众的素质提升。  相似文献   

3.
“如今新农村,建了沼气池,煮饭不用柴;水是自来水,吃水不用抬;路是连户路,出门不湿鞋;电视村村通,想看哪个台就看哪个台……”这是正安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农民得实惠后编的顺口溜。  相似文献   

4.
《中国统一战线》2010,(7):16-16
近年来,江苏省统一战线以“以智支农”、“以工哺农”和维护稳定为着力点,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在“以智支农”上,组织统战成员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调查研究,献计献策,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采纳;通过建立专家服务团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如有的市委统战部开展“百名专家进农家”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到农村送科技、送教育、送健康,传授种植养殖实用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5.
工作信息     
《政策》2006,(6):62-64
中央决定对全国的县委书记、县长进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2亿公顷;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包装大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我国居世界第四;全国农民数量正逐步减少;“两免一补”政策为农民减负70多亿元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其核心是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败,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现阶段我国农民的精神食粮还远未满足,发展农村精神文化消费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导刊》2006,(10):63-63
07月3日,中宣部、教育部、卫生部等联合印发《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规划(2006—2010年)》。这是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她,推动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以下简称“行动”)持续深入开展,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而制定的。通过实施“行动”第二个五年规划,推动建立健全各级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行动”工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普及基本卫生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惠及全国广大农民的一项民心工程.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系重大。铜山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中央精神,求真务实,强化措施,在“培育新农民,打造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建设“民富、村美、风正”的新农村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这里,主要谈谈新农村建设实践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张华华 《当代广西》2006,(19):39-40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新型农民”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崭新认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完成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实质上是指“现代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的。中国“传统农民”在经济上的特点是自给自足…  相似文献   

10.
李昌 《江西政报》2006,(24):45-4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新农村建设方针后,各省市自治区及基层政府都制订了本区域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规划及实施措施;在这样的形式下,我省制定了新农村建设“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以‘三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的“五新一好”的具体思路,笔者经过在乡镇工作的实践,结合宜春市委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生产发展兴产业、生活富裕兴家业、乡风文明兴新风、村容整洁兴新貌、管理民主强堡垒”的“四兴一强”目标要求,对建设社会新农村实践中的主要做法、启示、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中央为新农村描绘的美好图景,令亿万农民为之振奋,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如何建,怎样建,都要尊重农民意愿;农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日前,笔者在新密市来集镇宋楼村看到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美丽图景。  相似文献   

12.
李石乔 《云南人大》2007,(12):41-4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里?应该怎样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又该如何保障农民唱好“主角”,使国家投资与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有效对接?这一系列问题关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同时又是亟待求解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刘毅 《求索》2008,(3):61-63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重于技术,重于资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制度建设。圈层制度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圈层制度支撑体系就是由三个圆构成了三圈层,其中:圆心是农民群众;第一层是土地制度.包括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第二层包括:农民一户籍制度;农业一产业发展制度;农村一财政投入制度;第三层包括:“政府”、“村级组织”、“基层党组织”三个重要主体分别构成的保障制度;层外包括:风俗习惯以及文化成因等方面的非正式制度。  相似文献   

14.
地方高校农村毕业生参与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人才。培育成千上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个现实的选择是充分发挥农村大学生参与家乡建设的作用。农村大学毕业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一是在高校进行农情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毕业生成为职业农民做好能力准备;二是以现有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为载体,探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王惠兰 《山西政报》2006,(22):38-39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全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部署。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因地制宜地进行论证和规划。中央和地方都划出了相当数量的财力、物力准备对农村、农业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然而要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要求,农民的素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比硬件建设更复杂的问题。可以说,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乡风文明是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近年来,兖州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以实施精神文明建设素质、和谐、创建“三大工程”为抓手,在新农村建设中紧紧围绕“乡风文明”这一主题,突出抓好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扎实有效地推动了新农村文明乡风建设。  相似文献   

17.
农村违法犯罪现象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拥有广大的农村和10亿农民,农村社会治安状况如何,10亿农民的安全感受如何,是评判全国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参照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周永康最近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那么。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治安“瓶颈”究竟在哪里?日前,记者带着这个问题,专程走访了位于中部地区的河南省南阳盆地广大农村,在田间地头,在农家小院与众多农民朋友促膝畅谈。探讨现阶段农村社会治安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基本要求,都属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与义化的提升;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离不开广袤农村土地上人们的安居乐业,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建设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9.
陈伟宁 《现代领导》2006,(11):17-17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这是关乎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大计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需要一大批致力于带领广大农民走向富裕、走向文明的‘领头羊’,将农村基层干部培养成‘双强’、‘双带’的能人.这是目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
刘珂 《学习与实践》2009,(4):165-168
“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是具有武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创新与实践,其主要经验可以总结为:坚持普惠:努力使全体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问计于民:坚持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规划先行:规范好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建设项目;农民主体:坚持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转变职能:创新新农村建设工作运转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