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华民族具有将自然伦理化的独特文化魅力.原始先民"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到商周时代发展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人们认为自然界有着与人的伦理道德同构相通的特性,形成了以自然之物比君子之德的"比德"文化.从文艺发生学来看,只有随着人的主体性的逐步确认,人对自然的审美机制才能逐步形成并完善;而且"比德"文学并不是道德建设直接工具性、借用性、辅助性的文艺手法,而是一种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2.
从认识论意义层面考察文艺活动,文艺理论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文艺认识活动的最高目标在于揭示艺术真理——文艺作品通过艺术虚构,对社会生活进行集中、概括,创造出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固着的本质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性质及其达到的程度。在文艺史  相似文献   

3.
法制文艺是反映现实法制题材的文艺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戏剧、小品、诗歌、小说、散文、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都称为法制文艺。二十多年来,在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普法办公室、文化部门以及基层文艺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和参与下,法制文艺在丰富人民群众法制文化生活、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社会的存在、精神的存在三个层面而言 ,相应的在人身上体现出三类精神 :科学精神、道德精神、审美精神。同样作为精神性的存在 ,这三者不是截然分开的 ,它们在人身上具有共通性。科学精神主要表现的是人类劳动的合规律性 ,道德精神主要表现的是人类劳动的合目的性 ,而审美精神体现的则是人类劳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和人类无限的创造性。因此说 ,审美精神是科学精神与道德精神的最终旨归 ,是科学精神与道德精神的高级发展阶段 ,科学精神、道德精神只有渗透着审美精神或者说只有发展为审美精神 ,才能成为一种至真至善…  相似文献   

5.
道德作为人存在的基本维度和生活方式,是以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为前提的.生活过程的实质,其实就是使自己活得更幸福.道德与幸福只有实现统一,才能达至最完满的善,其实现需要社会至善,即造就“德”一“得”相通、善恶报应、公正合理的社会.伦理学的使命,应是确立德福一致的道德信念,提供追求社会文明合理性的价值理性和价值力量.  相似文献   

6.
由于伦理学同时具有"应然"和"实然"的部分,而心理学只具有"实然"的部分,道德心理学作为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结合,应当是伦理学的"实然"部分与心理学的交叠,也就是对道德现象的心理学研究。我国道德心理学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伦理学的"形而上"和心理学的"形而下"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从道德心理学特殊的学科定位上看,道德心理学的发展应该是"形而上"的下移和"形而下"的上调,在二者中间位置产生的一个新的结合点,就是道德心理学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李晶 《中国司法》2008,(5):62-63
日前,黑龙江省黑河市委依法治市办公室组织专门调查组深入到各县(市)区村屯、企业、机关、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就基层法制文艺工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基层特别是农村的法制文艺在推动和保障基层普法宣传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刻体会到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文艺形式来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的热情、企盼和渴望,真正认识到在我们工作中确实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对做好今后的基层法制文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1月23日晚,广东省各地革评选出的优秀法制文艺作品汇集省政府礼堂,向省5套班子领导及正在参加广东省八届3次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们献上一台精彩的题为“法制之春”的法制文艺汇演。 从“一五”普法开始,全省各地留法部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曾法活动。法制文艺是使群众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律知识教育的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普法形式,时至“三五”曾法,各地的法制文艺已是遍地开花。此次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省文化厅、省普法办联合主办,省普法办承办的全省法制文艺汇演,汇集了各地长期战…  相似文献   

9.
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看动物权利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兴起,标志着伦理道德价值的时代转向.在人类中心主义看来,人是自然其他存在物的目的,人类对自然其他存在物并不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这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看来是狭隘的,也是当代环境问题的根源.由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突破了人类中心论把"道德"理解成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展到人以外的物种,这就意味着将动物吸纳到"道德顾客"的范围之内.当代动物权利论的理论基础.正是源自于此.  相似文献   

10.
克罗齐认为艺术是直觉的表现,而桑塔耶纳则认为艺术是人的生物本能的自然产物。他们的共同点是:都认为艺术能给人的心灵带来审美愉快。在对待审美与功利和道德关系方面,克罗齐完全消解了审美中的功利目的,把康德以来的形式主义发展到顶峰,桑塔耶纳则在追求完善的审美感受,肯定了审美的功利和道德价值。克罗齐摒弃了审美的道德与理性因素,认为审美判断与道德、理性无关,桑塔耶纳则认为,审美判断与道德判断都是价值判断,其关系即是美与善的关系,道德对审美具有绝对威信。他们各自的美学观对二十世纪的美学研究都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耕 《现代法学》2008,30(1):28-34
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受到现代知识产权制度获益最多的发达国家质疑。只有合乎理性和正当性的社会制度才能被广泛地接受,并易被人们遵从和执行。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民间文学艺术必须接受正义价值观的审视。正义具有流变性和恒定性,分配正义和社会正义观从不同的角度为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1960年代,台湾"健康写实电影"所追求的只是有限度、不完整和不彻底的写实主义美学精神.1980年代,台湾新电影才为台湾电影真正建构了写实主义关学精神.在后新电影时代,台湾电影的写实主义美学精神空前高涨.中国封建时代的主流文艺观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当代台湾电影不断地张扬写实主义美学精神,本质上是在颠覆这种传统的文艺观,并致力于追求关与真的统一.这在中国文艺观念的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Slaughter  Marty 《Law and Critique》2004,15(3):231-257
Lyotard and Deleuze made extensive use of modern art to mount a critique of representation as part of their attack on the enlightenment subject. Art breaks out of received rules, conventions, forms, and cliches and is an instance of ethical if not revolutionary activity. Lyotard first developed these ideas through the concept of the Figure, which Deleuze later adopted. Figure is the desire or force that transgresses and deforms the good form of mimetic representation. Using Cezanne and Francis Bacon as paradigmatic examples, they argue that art creates new feelings and desires (Lyotard) or intensities and sensations (Deleuze). For Deleuze this is the model of ethical behavior -- the creation of new, productive forms of life free from the negativity of judgment. While Lyotard and Deleuze started from a common point, Lyotard changed his position in his later work on the sublime. Rather than positing a subject of purely affirmative desire and ideally free of the limitations of judgment, he posited a subject seized by and limited by the law. The subject is by nature divided: always already seized by and hostage to an Other, an unrepresentable excess or remainder. He is under an obligation to recollect and respond to the Other by bearing witness to it. The sublime experience of seizure by the law is exemplified in the paintings of Barnett Newman. While Deleuze would have done with judgment, Lyotard can never have done with it.  相似文献   

14.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着重阐述过的文论观点.艺术何以来源于生活,又是如何高于生活的,其深层意蕴值得探索.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研究看来,日常生活的边缘性与奠基性是其产生艺术等高级意识形态活动的原因;同时由于日常生活的重复性、实用主义、平均状态等特性,又要求艺术对生活有所超越.这一文艺命题同时蕴涵着毛泽东关于"生活"概念的特指意义及其改造日常生活的特定方式.  相似文献   

15.
杨兴培 《北方法学》2013,7(5):150-160
制作好判词是中国古代为官执政司法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判词发展,不但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朝代更替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还与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判词要进行规范评价、旁征博引,就有一个引经据典的叙事说理过程,从而使判词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不可违拗的说服力。古代判词的价值评价往往通过文情并茂的文学表现形式加以展现出来。对古代优秀判词加以批判地继承和转化,从而将今天的裁判文书写得更加完美,也会有利于今天的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题材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命运一波三折.它曾经被作为无价值的低级趣味题材受到长期的排斥,在新时期文艺创作中则被看作是一个揭示更有意义生活的"入口".1980年代末期以后,该题材获得了充分的价值认可.这一价值变迁既与政治因素的进退有关,又是60年社会生活主题变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清代和民国初期评话类小说反映了口述史的发展和拓宽.有些作品以纪实方法,讲述当时重要事件和人物故事,填补了历史文献的空白,纠正了历史文献的曲解,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有些作品对社会史诸多方面特别是民俗风情,有真实详细的描绘.这不但弥补了中国传统史学的薄弱环节,还提供了史学思想史研究的范例.以上两类作品因为题材重大、贴近生活、生动丰富、情趣浓郁,深受听众和读者喜爱,因而历久不衰.这提示我们:中国小说的审美评价标准不能单一化.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owth of large Australian Aboriginal art fairs and shifts in the fine art market and state policies; audience and art insiders' experiences;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art fair participation for artists and art centers. In contrast to the traditional gallery model, the art fairs draw buyers and artists together in regional centers, along with families, managers, curators, commentators, administrators, and politicians. Using the assemblages concept, we analyze the emergence of a new engagement that prioritizes social, cultural, and interpersonal aspects of art making and where buyers consume “relational goods” linked to their purchasing context.  相似文献   

19.
黄茂钦 《现代法学》2007,29(1):31-37
从本源上看,经济法的道德性来自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伦理、公平交易伦理、经济行政责任伦理、可持续发展伦理以及公平分配伦理等社会经济伦理的法律提升。而一旦现实的经济伦理道德进入经济法领域,就使得经济法表现出独特的、鲜明的道德性特征。具体而言,经济法的道德性表现在经济法律规范的价值内涵、经济法对社会中各种利益的价值判断标准、经济法的非强制性和经济法对社会生活发挥能动作用的形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