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小营村地处新乡市区东南部。1993年前,该村还是一个土里刨食的农业大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村民的温饱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生活仍然十分贫困。随着新乡市市委、市政府的东迁和城市建设框架的拉大,马小营村已逐渐划人新乡城区。如何发挥本村的区域优势、壮大村集体经济,怎样让村民们过上富裕的生活,是摆在村“两委”面前的首要问题。时任村委会主任的韩保成更是夜不能寐,他通过走访村民,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播乐乡奴革村1998年被曲靖市列为“九五扶贫攻坚村”,国家曾专门拨付45万元扶贫资金,对当地进行过扶持。但当地村民靠山吃山,一直没有什么副业,如今还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在这个村里,有着20多年党龄的村委会主任顾某,却在当地公开供养着3个“老婆”,还把她们安排居住在不同的村寨里,让其衣食无忧。据村民们介绍,顾某当村委会主任已有多年,他办有一个石厂和一个沙厂,在当地算是非常有钱了。他有3个“老婆”,这在村里、乡里是众所周知的事。顾某并不隐瞒自己的个人问题。他承认,有3个“老婆”这一问题基本属实。乡领导称,他们对此调查后,将对他作出相关处理。  相似文献   

3.
2001年,抚顺县哈达镇上年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30多万元,人均收入也突破了4000元。就在这一年,上年村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又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如今,富庶多彩、健康向上的生活,赋予了村民们昂扬的精神风貌,使他们在致富路上迈出了更加扎实有力的脚步。 面对祥和安宁的家园和欣欣向荣的日子,村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村党总支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他们以人类的文明。先进的科技对垒邪教“法轮功”所取得的成果。 凝聚人心击溃邪教 上年村有2800多口人。自1995年开始,村民中有人练上了“法轮功”。“法轮功”的蔓延,干扰了村民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直接影响了全村的社会安宁,妨碍了村务管理秩序,引起了村党总支的警觉。  相似文献   

4.
在金塔县鼎新镇友好村,提起党支部书记王学兵,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说:“真是个好小伙。没有他,就没有友好村的今天。”原来的友好村路不平、灯不明、水不通、人心不振、经济拮据、生活困苦,是一个“村里干部想起发愁,包村干部提起摇头”的落后村。如今,在王学兵的带领下,友好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先后被市、县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村镇建设先进村、“五好标兵村”党支部和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他本人在今年7月被授予“党员致富带头人”称号。王学兵上任后,狠抓了两委会班…  相似文献   

5.
<正>平谷区熊儿寨乡南岔村地处山区,“三山夹一沟”,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差,缺乏产业支撑,曾经集体经济薄弱。村党支部带领全体村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打造出天然有机“泉水蘑菇”高端农业品牌,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成功脱离经济基础薄弱村行列。初夏,南岔村食用菌基地菌棚里,一朵朵赤松茸争相从土壤中探出头,赤红的菌帽、白色的菌柱,看上去分外喜人。  相似文献   

6.
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信息闭塞的金盆村,在短短的几年里是怎样变成“先进基层党支部”、“平安村寨”、“烤烟先进村”、“五好村”、“红旗村”的呢?深冬的雾霭里,笔者踏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来到了青山绿树掩映下的镇远县羊场镇金盆村采访,村民们感动地述说村委主任、优秀共产党员蒲树华五年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在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中,蒲树华与村两委一班人统一思想,探索出切实可行的“三轮驱动”的发展路子。抓好农业科技培训是金盆村走上致富路的第一步。该村共举办了四期生产培训班,使村民们掌握了一至两门农业实用生产…  相似文献   

7.
2001年,80%的村民喜迁新楼——这就是良乡镇太平庄村!村民们自豪地说:"太平庄再也不是五年前的黄土街、旧平房,又乱又脏的穷村了,自从贺春芳当了村支书,尽给老百姓办实的,村里一年一个样儿,新村你认不出来了吧?如今变成了小城镇喽!"金杯银杯不如人民的口碑,村民说的是掏心窝子话。贺春芳是1997年1月上任的,当时他面对着村里仅在账上剩的400多块钱,200多万元的债务,没被困难吓倒,而是召开全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讨论村里的发展思路;然后他又带着党员们到韩村河村参观取经。在贺春芳主张下,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村党支部的"以房地产开发为龙头,建筑、工商并举建新村"的富民强村新思路。贺春芳发挥自己当了十多年建筑公司经理的长处,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把村  相似文献   

8.
李常水在宜章县东风乡笠头村已是家喻户晓,因为他有“吃螃蟹”的胆量,因为他有一会让村民脱贫致富的水果种植技术,因为他有一颗为村民无私奉献的赤诚之心……昔日的苦头村,秃岭荒山,茅舍低矮,村民们面对饥饿而满脸沮丧;今日的笠头村,果树成园,楼房成片,村民奔小康而笑逐颜开。笼头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他的好儿子李常水。村民们在享受美好甜蜜的生活时,无不感激李常水这位致富引路人。说起李常水的事迹,笼头村的老百姓每人都能讲出一长串……他第一次选择了偏僻的县城,第二次选择了地道的农村,两次选择,两次冷嘲热讽,他…  相似文献   

9.
他,曾经4次卸任,又4次被村民们深情地挽留;他曾经想过清闲安逸的农家生活,种田、浇水、带孙子,安安稳稳,无忧无虑。但他不能够。是什么原因,让他身不由己?因为,他是全村人的当家人,是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他,就是敦煌市三危乡会宁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国。王建国今年47岁,曾经当过生产小组长、村主任。从一家之主到一村之主,他深尝了当家难、治家更难的苦衷。可他凭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心,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为村民(足尚)出一条致富路,把一个穷得叮(口当)响的穷村改造成了全乡有名的富裕村。  相似文献   

10.
陈强 《正气》2003,(Z1)
前不久在基层调研时,我听到一件“有趣”的事,大意是两位乡干部相随到一个村里下乡,正好到了吃午饭时间,村民们争着抢着叫其中一位年轻干部到自家吃饭,而对另一位年长一点的干部却不太热情。经调查得知,年长一点的干部之所以受到村民的冷遇,并不是他得罪过村民,比起那位受“热遇”的干部,他缺乏的就是吃饭的“本事”。原来,那位年轻干部毕业于农校,对果树管理颇有研究,而这个村的主导产业正好是苹果,苹果是村民的“摇钱树”。年轻干部到村里下乡时,喜欢往村民的果园跑,指导过村民打药、套袋、修剪技术,不论到哪一家,都会围绕果园管理给农户…  相似文献   

11.
郊区人民公社各生产队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是要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在冬季来临的时候,更应孩抓紧农闲时机努力搞好冬季副业生产,增加社会产品,增加农业的收入。有种说法:“家有两行,必有一荒”,担心搞副业生产会妨碍农业的开展。这是不对的。农业与副业有着互相依赖、彼此促进的关系。农业是基础,农业搞好了,集体经济才能巩固;但是如果副业搞不好,也会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集体  相似文献   

12.
坐落于董志塬畔的宁县焦村乡西沟村,曾是一个到县乡开会没面子、集体经济空壳子、债务累累的穷村子,如今却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富裕村。见证了西沟村变迁的村民们说: “这得感谢张肖和他领导的村党支部,是他们这帮年轻人领着我们走上了富裕路呀!”  相似文献   

13.
王桂清纪事     
地处辽宁省最东端的清原满族自治县草市镇小板河村,与吉林省海龙县只一山之隔。这个多年“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如今已成为小有名气的富裕村。村民们每谈起眼下过着的舒心日子,总是说多亏咱村的“四媳妇”…… 15斤大米引出一篇大文章 21年前,王桂清从邻村嫁到本村韩老四家。打那儿起,村民都亲呢地叫她“四媳妇”。“四媳妇”过门就当  相似文献   

14.
农村人民公社在“以农为主,以副养农,综合经营”的方针指导下,积极地、正确地发展以集体经营为主的副业生产,对于满足国家建设和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对于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农业生产更加高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副业的发展,可以使农闲季节的劳动力得到合理地利用,能增加人民吃、穿、用等方面的生活必需品,增加出口物资。同时,还可以为集体经济本身提供一部分生产资金和生产资料(畜肥、农具等),支援农业的扩大再生产,增加社员现金收入,更好地调动社员集体生产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正>2022年以来,贵州省贵阳市坚持党建引领,探索推行“1+1”混合发展模式,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他经济主体”混合发展,用好多方资金、人才等资源,走出了一条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支部领办村集体经济组织喂料、喂水、捡蛋、育苗、鸡蛋分拣包装……日前,在贵阳市息烽县田兴村林下养鸡养殖基地,村民周光琴一边忙碌着,一边笑着说:“我在村合作社成立的息烽南极兴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务工,除了每天有80元报酬,年底还会获得分红2000多元。”  相似文献   

16.
王兰忠1989年进入村"两委"班子,先后担任村委会副主任、村主任,自2000开始,任蟠桃村记。几年来,他团结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闯市场、谋发展、介文明、建新村,艰苦创业,把蟠桃村由一个村民生活水平低下,集体经济薄弱的贫穷村、落后村,变成了村民生活殷实富裕,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富裕村、先进村。全村人均收入达5000元。几年来,投资346万元,新建了村小学,安装了有线电视,硬化、绿化、美化了村内街道,建成了占地200平  相似文献   

17.
《党的生活(河南)》2014,(17):F0003-F0003
郑村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安乐镇南部,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现有3650人,其中党员146人。近年来,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按照“因地制宜搞活经济、农业副业全面发展”的思路,团结带领全村群众,克服各种困难,建成了居所别致、学校建设标准、娱乐设施齐全的新型乡村。  相似文献   

18.
我们临漳村位于漳泽水库东畔。全村203户,850多口人,人均耕地不足3分。耕地面积这样少,加上我们村过去是个典型传统型从事农业生产村,所以,尽管村民们作过很多次努力,但仍然改变不了贫困落后的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的春风吹绿了漳河两岸。我们临漳村也逐步突破了单一的农业经济模式,走上了农工副业并举,共同发展的道路。一方面依靠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村办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同时鼓励个体企业,扩大生产门路。先后办起了运输队、翻砂厂、  相似文献   

19.
电视剧《永恒的生命》(编剧熊建成,导演王小列、江峰)以四川万县普子乡党委书记谢茂林同志的感人事迹为题材,塑造了一位在村民关怀中成长,在艰苦贫困中无私奉献,直至因公殉职的基层领导干部形象。 电视剧首先向观众呈现的是谢茂林的“知青”经历。这个失去双亲的“知青”,经历了与广大村民漫长的心灵交融过程。当他突然发病人事不省时,是村民们在黑夜中用担架抬着他,跑了120里山路送到县卫生院,挽救了他的生命。当他出院时,又是村民们相聚在村头迎接他康复归来,为他腾出好房子,改善他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农民质朴的挚爱深情,使谢茂林的心与村民们越贴越紧。他作为“赤脚医生”,刻苦学习针灸,日夜巡诊,为村民解除疾病痛苦。村民王婶把他视为亲生儿子,带病给他做鞋穿,介绍村里最好的姑娘同他结成伴侣。在婚礼上,他领着妻子不拜天不拜地,只拜再造父母——全体村民。洞房之夜,他叮嘱妻子要跟他吃一辈子苦,为村民献出一生。10年中,村民们多次向乡政府推荐他回城工作,但他执意不肯。直到32岁,在村民们一再催促下,他才勉强填了推荐登记表。但回城的山路只走了一半,他又返回了  相似文献   

20.
王惠林  张卫国 《求实》2023,(6):92-106+110
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发展职能和共有共享的分配原则促进了农民生活的富裕富足;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政治和治理服务职能为农户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助推农村宜居宜业。现阶段,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主要面临土地细碎化制约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小农户难以有效对接大市场和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如何重塑村庄生活共同体等现实难题。山东省招远市D村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民生产生活领域的统筹协调功能,通过统一流转农地经营权、优化农业生产服务、塑造品牌效应对接市场和重建村庄生活共同体,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加了农民收入,激发了村庄的内生活力和促进了农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应结合村庄现实基础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重视和增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生产生活的统筹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