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派系相争历来是国民党权力结构的重大问题。1949年以前,国民党权力运作中存在两种层次的派系斗争,一是国民党最高领导权之争;另是分享决策执行权之争。1949年国民党去台后,其内部权力结构呈“强一元化”领导模式。在蒋介石与蒋经国个人独掌最高权力,建立最高权威的“一元化强人独裁统治”下,其上层派系历经演变,旧派系基本消失,新派系陆续形成。这只是体制内或权力结构内的次级派系,是成为维护蒋氏统治权威合法性的最高利益下的政策意见派  相似文献   

2.
3月7日,国民党主席补选结果揭晓,台中市“立委”、“青壮派”代表江启臣以68.8%的得票率战胜前台北市长郝龙斌当选为国民党新任党主席。岛内舆论认为,江启臣的当选是在朱立伦等实力派无意接任,党内普遍期待“青壮世代接班”等共同因素作用下的结果,预示着国民党的“本土化”与“世代交替”进程加速。江成为国民党“过渡性舵手”,有利于该党吸引年轻人、推行改革、暂时稳住阵脚,但国民党面临的党务改造、人才培养、派系团结、经费筹措等发展困境短时间内仍难以解决,脱胎换骨的难度极大。  相似文献   

3.
国民党“改造运动”前景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台湾“总统”选举中国民党候选人崩盘式的失败和丧失政权,是国民党改造的起因。国民党改造的最终目标是在四年后重新夺回执政地位。“黑金政治”、“威权体制”、“隐性台独”是国民党沉疴日久的积重;“政治资源”流失、党内派系分裂和政治版图重组使国民党进一步面临失重。国民党改造的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其再出发路程异常艰难。改造绩效取决于未来四年三大选举的结果和国民党对台湾新政治生态的应变。  相似文献   

4.
有人对国民党十三大作出这样的评价:“基本上坐失良机,没有抓住契机大步迈进,创建新人新政,突破障碍,进入民主政治的大地,令人深感失望和遗憾”,并认为国民党“旧有权威架构是以往九十多年所根深蒂固构成的,显非七天十三全会会期中所可能脱胎换骨。所以十三全会今天被赋予‘创意有限,守成有余’的评价”。然而,我们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这样简单的结论上。国民党十三大毕竟是关系到后蒋经国时代国民党权力再分配的一次关键性会议,它对台湾的权力结构、国民党内派系的重组无不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1991年12月“国大代表”选举以来,台湾政治体系快速由国民党一党独裁体制向以选举政治、议会政治为核心内容的政党政治发展.在此一嬗变过程中,国民党在台湾40多年来的政治垄断地位因在野党的窜升而开始动摇:1992年,民进党人在“立委”选举中一举攻下51席;1993年,国民党人在全台性选举中的得票率首次跌破5成,其得票率仅比民进党多6.5个  相似文献   

6.
在后蒋经国时代,经过国民党十二全的首次较量,国民党内的各种政治力量开始重组。十三全后,国民党内已构成了两大最主要的派系,即事实上存在的“二李体制”。但是,由于李登辉把当时并不构成对他威胁的李焕和蒋纬国视为潜在的敌人  相似文献   

7.
国民党的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1993年8月,国民党召开第十四全代表大会以来,国民党的发展呈现三大趋势。一、国民党本上势力的内斗将上升为主要矛盾。随着越来越多的台籍本上政治人士进入中央决策机构,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地方派系间的利益纠葛,从而产生新的纷争。国庆...  相似文献   

8.
自1988年7月,李登辉就任国民党主席后,在其主导之下,随着整个台湾社会政治环境的改变,国民党组织结构、体质属性与思想路线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转变及其影响,令人关注.一、国民党发生的变化李登辉继任后,国民党在形式上基本保持了蒋家父子统治时期的外壳,但其实质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按李登辉的话来说,就是“旧瓶装新酒”.经过近七年的调整,国民党的权力结构已基本本土化,从“中国国民党”演变为“台湾国民党”;在体质属性上进一步民主化,从“革命民主政党”转变为“民主政党”;在政策取向上趋于“独台化”,由主张“一个中国”,争取“反共复国”到追求“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建立“台湾人的国家”.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国民党宪政建设缘起于日军侵华的外在压力,各反对派挑战的内在动力,以及经济萧条的刺激因素。国民党的宪政建设状况主要包括宪政思想和实践两方面,在宪政思想上,国民党内部宪政思想极不统一,大致可以分为民主派、私利派和实权派;在宪政实践上,国民党的宪政建设很不彻底,在宪法制定和政治制度建设中都有极大的保守性。国民党宪政建设的启示有三点:首先,宪政建设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作为前提;其次,宪政建设需要有一种统一的思想作为理论指导;再次,宪政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民主和集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日本曾出现资本主义国家极为少见的“一党独大”体制——自民党连续执政长达38年.在“五五年体制”下,日本政权的更迭不是在政党之问,而是在自民党内部各派系之间.可以说,研究二战后日本的政党政治首先需要研究日本自民党,而研究自民党的地位和作用,不得不涉及自民党内部的派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所谓国民党各派系势力,系指以旧国民党人士为骨干与孙文等人的中华革命党保持一定的协作而又各自独立活动的各派系。国民党势力与五四运动的关系问题,是五四运动史研究上的一大空白。虽然有关五四运动的著述很多,但均未讲明这个问题。此外,在护法运动史的研究中,一般是以对护法的态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十三大之后,其大陆政策发生了实质性转变,具体体现在实行双轨路线,以“三个分别”为原则(“三个分别”是:中共与中国分别界限;大陆同胞与中共政权分别对待;官方坚持“三个政策”与民间事务分别处理),把大陆政策的两个基本方面——规范为“非官方、非政治性”的海峡两岸关系问题与高度政治性的台湾前途及国家统一问题明确分开,采取各自不同的路线,以及相互区别的政策措施,企图以“两个对等政府”、“两个政治实体”来重新定位两岸政治关系,并由此以“弹性外交”、“双重承认”进一步谋求“独立的国际人格”,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尽管国民党于1990年10月成立了“国家统一委员会”,而后并制订了“国家统一纲领”,但其精神实质却与宣示名义极不相符,并没有改变十三全之后国民党大陆政策的既定走向。本文拟对国民党大陆政策转变的目的与原因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领导俄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程中,列宁逐渐形成关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思想。无产阶级需要“新型政党”领导、“领袖集团”领导、“集中统一”领导,是列宁对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理论思考。改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为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创立“民主的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运用“铁的纪律”捍卫无产阶级专政与权威、通过“自我革命”引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成为真正先锋队,是列宁对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实践探索。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在各方面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制度设计,夯实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加强纪律建设,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推进自我革命,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相似文献   

14.
试论台湾政坛的“第三势力”张亦民,赵向前1993年8月10日,国民党内部派系“新国民党连线”正式宣布脱离国民党,另组“新党”。这是国民党成立近百年来已有过的多次分裂中的又一次公开分裂。新党的政治主张是:既反对国民党主流派的金权政治和国家统一政策,也反...  相似文献   

15.
<正>2022年是国民党“逆转胜”的一年,该党最大的战绩无疑是在“九合一”选举中斩获佳绩,成功击溃民进党并扭转自2020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以来的颓势状态,从而为推动2024再次“政党轮替”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过去的这一年中,国民党权力核心进行了大幅改组,加上重新吸纳党员恢复党籍等举措的实行,党内政治生态已在悄然发生演化。而在两岸关系方面,稳重向好。  相似文献   

16.
7月20日,马英九以91.85%的得票率顺利连任国民党主席。这一结果展现了国民党的内部团结,有助于马维护党内领导权威并更好地贯彻"以党辅政"。展望未来,马在接下来的党主席任期内将面临纷至沓来的挑战,能否带领国民党打赢2014年"七合一"选举、处理好党内接班卡位问题、继续推行党务革新及各项施政,事关其个人历史定位以及国民党的政治前途。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理论盛行于50、60年代的西方政治学界与社会学界,尔后经过20多年的沉寂,到80年代又重新得到学术界的重视。部分台湾学者也借用这一理论来分析国民党的革新与发展。当今的现代化理论,虽然摒弃传统上的“西方中心主义”单一模式,但它却选择一个或几个既有模式作为参照系统,勾画出现代化蓝图。这是现代化理论中的要义之一。在研究国民党的未来发展——现代化的问题时,“自民党模式”成为部分台湾政论家,国民党高层人士所青睐的一个重要的参照模式。“国民党自民党化”的话题就这样出现在岛内学术界与政界,并引起大陆有关人士的注意。本文将着重研究国民党的“党务革新”与国民党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台湾地区立法机构制订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是规划台湾大陆政策基本框架的主要法规,其立法时期正值台湾进入政党政治时代。“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在立法过程中的政党政治主要表现在提案立场、政策主张、审议与修正程序。提案立场与政策主张之争主要反映出台湾地区主要政党大陆政策主张的差异。而审议与修正程序之争则是与当时的政党政治具体运作有关,其中民进党凸显的是抗争性立法风格,而国民党更多是内部的派系之争。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岛内日趋激烈的政党政治发展,对台湾地区大陆政策立法过程的作用与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9.
自从1972年国民党开始进行“政治改革”以来,人们往往将注意力放在那些重要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方面,而较少将这些政策和措施放到台湾政治体制中去考察。其实,如果从政治体制演变的角度来探讨国民党的政治改革,结论可能更有启示。尤其是在1979年大陆政府提出“和平统一”政策以后,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国民党的政治改革趋势是沿着适应海峡两岸关系缓和的方向发展的,但它的大陆政策却仍然坚持着“反共复国基本国策”的“三不”政策。在表面上这显得矛盾,但实际上却又有其必然性。本文拟就国民党政治改革对政治体制的作用,以及改革对国民党大陆政策的影响,谈谈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20.
2017年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由此揭开了与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之间愈演愈烈的政治博弈。他们之间的战争体现了美国国内政治日益极化下的意气之争、府会之争、两党之争所表征的政治僵局,深刻地揭示了美国政治极化之势。美国政治极化危机加剧的原因,不仅在于民主程序无法对阶层分裂的政治诉求作出体制性改革回应,也在于建制派主流意识形态神话破灭后的道德权威祛魅和衰微之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