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司法鉴定中,心理测试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科技鉴定手段,已开始被司法机关逐渐认可,成为司法定案的证据之一。心理测试报告既属鉴定结论,又要用作定案证据,因此,鉴定中,主试人员除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外,还应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认真测试,以防出现冤案、错案。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证据材料只有经过当庭质证才能成为定案的证据。鉴定结论是定案的重要证据,因此其在法庭上的质证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无论是被告人、被害人,或者是辩护人,往往都不具有鉴定结论的相关知识,鉴定结论的质证往往流于形式,因此有必要建立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证据材料只有经过当庭质证才能成为定案的证据。鉴定结论是定案的重要证据,因此其在法庭上的质证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无论是被告人、被害人,或者是辩护人,往往都不具有鉴定结论的相关知识,鉴定结论的质证往往流于形式,因此有必要建立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  相似文献   

4.
目前各国关于心理测试(测谎)结论的法定资格的态度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持基本肯定的态度;另一类是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在我国司法领域中,心理测试结论的最终的出具形式仍是"测试报告",并没有把它隶属于鉴定结论的范畴,它和鉴定结论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异。但在借鉴国外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和"补强规则"的框架下,心理测试技术和测试结论仍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证据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等特征,鉴定结论属于证据的一种。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犯罪心理测试结论也具有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等特征,因此,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属性是证据,且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证据形式之一的鉴定结论。当前我国犯罪心理测试制度存在不科学、不完善等问题,应从测试主体、测试程序、测试环境条件、测试方法和测试结论的审查等方面规范测试制度。  相似文献   

6.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一项科学技术,其测试结论属于刑诉法规定的七种证据之一的鉴定结论。测试主体是指有权决定和组织进行测试活动的有关机构和被其指聘的测试鉴定员。为确保测试结论的准确性应从测试鉴定机构、测试鉴定人法律地位、测试鉴定人委托、测试鉴定人资格、测试鉴定人素质、测试鉴定人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对测试主体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7.
各级临床医院建立面向社会服务的法医临床学鉴定机构是司法鉴定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人身伤害的法医临床学鉴定涉及医学的各个学科,鉴定內容十分广泛,涉及的问题十分复杂,得出的鉴定结论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鉴定结论作为重要的诉讼证据,必须经过严格审查,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以及录音设备的普及,录音证据在民事诉讼案件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在某些案件中与声纹鉴定结论一起成为定案的关键证据。但鉴定程序的确立方面相对滞后,直接影响到鉴定工作的完成与鉴定结论的准确性。本文从鉴定实际工作出发,对受理案件与鉴定过程的程序中的相关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由于配套法律的不完善 ,使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和刑事诉讼存在不衔接的问题。必须尽快修改有关法律 ,改革现行医疗事故鉴定体制 ,以增强鉴定结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只是刑事诉讼中的证据之一 ,须经司法审查之后方可作为定案的依据 ,而不应将其作为立案的前提和判决的唯一根据。  相似文献   

10.
国外关于心理测试(测谎)结论的证据资格已得到确认,目前我国对心理测试机构、测试人员、测试对象、测试仪器、测试方法、测试环境、测试过程和测试结论等都做了程序性规定,标志着心理测试技术在国内正式进入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序列,是对国内心理测试技术的一个全新定位。测试结论在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和补强证据的框架下,鉴于我国心理测试结论在证据价值方面存在诸多争议,"有限采用规则"对我国测试结论的规范使用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把测谎结论定位于补强证据可能会比较实用,可以辅助验证其他证据,尤其是验证证词的真伪,在我国司法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