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潘玉萍 《人民论坛》2012,(28):26-27
日本大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或性格特征,是日本右翼思潮泛起的内在原因;美国人的背后支持或暗中怂恿,是日本右翼思潮泛起的外在因素日本右翼思潮与军国主义的关系二战后,在国内外双重因素的推动下,日本右翼思潮得以复活,右翼势力不断滋生。近年来,日本政治右倾化日益加剧,右翼思潮再度泛起,和平主义  相似文献   

2.
中青 《思想工作》2006,(10):44-45
“福田康夫退场,安倍晋三稳操胜券”——这已经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问题是:谨慎的福田为何不前不后,选择在日本战败纪念日8月15日之前的7月21日(也是日皇裕仁谈话笔录公布的第二天)作出“不出马”,挂上“免战牌”的决定?这一决定对于日本今后的内政与外交走向(包括靖国神社参拜问题)究竟意味着什么?有关上述问题,可以分成两个层面探讨。其一是福田的个性与作风问题;其二是福田的政治主张与哲学,或者说支撑其政权(假如顺利诞生)的究竟是哪一股势力。针对福田康夫的个性与作风,赞美他的日本传媒称之为对功名利禄看得十分淡,颇有君子风度的…  相似文献   

3.
日本怎么了     
马挺 《时事报告》2012,(10):68-69
今年,日本与周边国家在领海、领土问题上的纷争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尤其是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政府践踏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置中国钓鱼岛主权于不顾,公然做出“国有化”购买钓鱼岛的决定,并与所谓的“岛主”签订“买卖协议”。日本如此一意孤行,到底是怎么了?原因无外乎有以下几点。第一,日本与周边国家之间关于岛屿主权的纷争,基本上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有关。二战后,日本没有从战败中吸取教训,更没有对军国主义思想进行彻底清算,因此无法得到周边国家的信任。近年来,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右翼势力之所以能在日本兴风作浪,就是与日本在二战后没有对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罪责进行深刻反思有关。第二,日本对于目前的内政外交存有很大的焦虑与不安。  相似文献   

4.
周颂伦 《人民论坛》2012,(28):28-29
日本积数十年困难终于累成顽疾,于是右翼势力以外部危机为藉口,试图用非常规的冒险手段以外促内予以解决,很可能将民众推入军国主义复活的深渊两个现状的对比:右翼势力试图用非常规的冒险手段解决内外矛盾9·18事变之前日本1930年代的内政外交现状为:对内国家经济经历  相似文献   

5.
马晓霖 《时事报告》2012,(10):54-55
2012年,是中国与日本实现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是,这个双方原本计划高调庆祝的年份,因为钓鱼岛争端的“危机化”而呈现完全相反的图景。9月10日上午,野田内阁通过所谓将钓鱼岛“国有化”的方针。野田内阁宣称此举意在由中央政府掌控钓鱼岛,避免右翼势力操弄而激化中日关系。但是,美丽谎言无法掩盖透明事实:无论日方谁在钓鱼岛及其水域做文章,都是对中国固有主权的侵犯;无论野田的主张多么动听,都是单方面打破钓鱼岛现状的挑衅行为。更何况,根据日方媒体透露,野田政府将在“购岛”手续完成后,配以八大措施加强对钓鱼岛的控制,实质是进一步将钓鱼岛非法据有。可见,“购岛”事件是日本政府配合右翼势力而上演的“政治双簧”,日方是钓鱼岛问题由争端恶化为危机的唯一责任者。几个小时后,中国政府快速反击,首次公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准线,向世界宣示中国对钓鱼岛诸岛拥有主权。这一依据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而做出的声明,为中方今后行使主权奠定法律基础。11日,野田内阁继续逆流而动,一意孤行,签署“购岛”合同,刻意将急转直下的双边关系继续向悬崖推进。这一天,被媒体形容为中日关系的“9·11”。因为过去40年,中日间鲜有如此激烈的外交摊牌。  相似文献   

6.
近期,日本外交四面出击.在多个问题上与邻国发生摩擦。日本政府拒绝对侵略战争反省认罪,对右翼势力重新抬头日趋妥协,怂恿,特别是过高地估计本国在地区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周边国家采取强硬对抗态度.凡此种种.势必受到邻国强烈的反对,最终将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国实际上有很多重要的机会没有把握住,或者说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正确外交战略,比较多的是适应当时需要的临时战术。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个时候,我们如不能形成一个一以贯之的、巩固二战反法西斯的成果,为中国在世界上真正能起到一个负责的大国的作用制定完整战略,有时就会碰到局部与全局、国内与国外、过去、今天与未来等之间难以避免的矛盾,给自己造成被动。  相似文献   

8.
姜红 《小康》2012,(8):97
日本民主党上台至今,内政上一直乏善可陈,近日更因提高消费税的问题导致党内分裂,这时就拿钓鱼岛问题做挡箭牌,这种弃国家和民众根本利益不顾的错误举动,只会加剧内外交困7月15日,曾公开发表反对购买钓鱼岛言论的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被紧急应召回国。而此次临时召回之举正值日本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频频采取非法和无效的单方面举措(如4月16日,石原慎太郎宣称东京政府决定从私人手中购买钓鱼岛;7月6日,野田政府称计划年内实现钓鱼岛国有化)及我国渔船巡航钓鱼岛海域之际,故被各方媒体解读为日本政府是在向中国表示抗议、并借机对国内民  相似文献   

9.
2012年的夏季,对日本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夏季。日本国内政局动荡不安,野田内阁岌岌可危,与此同时,外部领土纠纷麻烦不断,俄韩中在领土问题上日渐显现出强硬姿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对日领土政策的高度默契的状态。一、三面楚歌的日本外交2012年7月3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登上国后岛,这是继2010年11月以来梅德韦杰夫以俄罗斯总统身份登岛后的第二次登岛视察。日方对此表示强烈抗议。8月6日,俄罗斯东部军区司令康斯坦丁·西坚科又访问视察了日俄争议的国后岛,并就千岛群岛的长期作战部署和新军备部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国强 《时事报告》2013,(1):105-107
随着中日钓鱼岛争端趋于常态化,一些尘封往事引起公众的关注,许多人想弄清楚:日本通过哪些手段"窃取"了钓鱼岛和琉球?大量历史文献和历史事实证明,对于钓鱼岛,无论是发现、命名,还是有效管辖,中国都比日本早至少500年,最晚从14、15世纪开始钓鱼岛就成为中国固有领土。然而,日本政府声称钓鱼岛是"无主地",日本对钓鱼岛的"先占"构成了钓鱼岛属于日本"固有领土"的基础。1972年日本外务省发布的"关于尖阁列岛基本见解"中,声称钓鱼岛是琉球的组成部分。那么,历史的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日本的历史文献中,没有钓鱼岛属于日本领土的原始记载或证明。而日本与钓  相似文献   

11.
齐林 《小康》2012,(12):83
正近半数受访者关注钓鱼岛争端截至2012年11月初,在本年度发生的与中国有关的大事情中,钓鱼岛争端持续发酵的问题最让中国公众感到忧虑,但中国人应该怎样表达类似这样的忧虑、不满甚至愤怒情绪呢?2012年,中日钓鱼岛之争由于日本政府放言准备将钓鱼岛收归"国有"而日趋激烈,临近"9·18"之际,中国北京、西安、上海、南京、深圳等多地爆发大规模反日示威游行。一些城市的示威游行甚至出现了失控局面。面对钓鱼岛争端持续发酵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公众会如此不满,甚至愤怒?"2012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显  相似文献   

12.
王晓秋 《同舟共进》2012,(10):15-16
中日邦交正常化已40年,两国间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然而,两国政治、外交关系却起伏不定、麻烦不断,国民之间信任度、好感度也在下滑。不但日本右翼势力不时兴风作浪,而且日本政府高官们也常常掀起危害中国主权利益的逆流。树欲静而风不止,日本的对华心态与其对华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不妨打开这面镜子,照一照历史上日本的对华心态。  相似文献   

13.
目前日本经济界对中国的强烈反应感到意外和超出预期。日本经团联等经济界人士,希望能和中国政府高层沟通,以便缓和中日双方之间的矛盾。日本《朝日新闻》和日本前高官野中广务等都开始批评野田政府的购岛政策和对华政策。日本经济界也开始试图扭转野田内阁不顾中日大局而带有挑衅色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由于日本政府率先将中日两国政治、历史认识、外交方面的分歧扩大到经贸领域。使两国关系猛烈“降温”,并希望用“经济牌”动摇中国对日外交的一些立场和主张。但由于中国在经贸发展上已取代美国,因此对日本的经济复苏发挥着越来越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GDP)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日本人均GDP仍然是我国的10倍多,我国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既反映了教育的差距,也反映了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差距。结合对日本社会特别是教育发展的考察,总结日本政府制定和实施教育目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日本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同时,日本在处理经济转型方面的得失不仅与其国内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而且深受国际经济体系的时代特征影响。日本政府与企业共同推动了经济转型,但决定转型成败的归根结底还是企业。可以说,日本经济转型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日本企业的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17.
日本3·11大地震、海啸与核泄漏进一步暴露了日本地理位置和国内经济的脆弱性,也暴露了日本过分迷信高科技,却不能完全驾驭高科技负面后果的尴尬窘态。面对日本的大灾难,中国给予了快速、真诚和应对方要求,尽可能给予最有力援助的政策,表现了一个大国不计前嫌、负责任的态度,和睦邻、安邻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