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意蕴主要体现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要善待自然;人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要尊重自然规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生态哲学思想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愈加放射出真理光芒:作为理论基础,为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指明了方向;作为实践根据,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上的革命性变革,其肯定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先在性,强调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以及要求人们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科学的自然观,马克思自然观是我国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的哲学根基,对推进当代中国绿色发展实践具有现实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其根源在于人类主观目的与自然客观规律的背离。人类能否消解生态环境危机,是关乎全人类生存、发展和未来归宿的根本性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好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主观目的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社会制度,从根本上消解生态环境危机根源。  相似文献   

4.
绿色发展旨在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绿色发展的核心价值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绿色发展蕴含了人类与自然相统一的要求;自然界的发展要体现以人为本,符合自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人类对自然开发过程中需要科学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同时尊重自然规律的要求。走绿色发展之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要求,表明了以人为本的伦理向度。  相似文献   

5.
初秀英 《理论学刊》2007,1(4):51-57
马克思自然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始终把人、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认为人作为相对于自然来说的主体性存在,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目的,又是惟一可以依靠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能动的调控者。生态取向正是马克思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实依归。马克思认为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条件,同时他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并指出随着生产关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控制,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并不因为主张以人为本而陷入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反,它避免了生态中心主义因主张消极适应自然而陷入生态保护的空想误区,从而在更现实、更科学的基础上体现了自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取向。  相似文献   

6.
自由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自由、探索自由的历史。自由问题也是马克思一生追求的崇高理想和终极目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种关系是马克思自由思想的三个维度。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物质实践活动的自由发展自由表现为人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改造。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1]可见。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  相似文献   

8.
审美完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审美价值不断发挥作用的过程。在审美活动中,人的审美价值体现出追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本质,其目的在于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美的境界,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9.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需坚持两个尺度:一是尊重自然生态规律,这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物的尺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二是满足人的内在需求,这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人的尺度".两个尺度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客观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审美完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审美价值不断发挥作用的过程。在审美活动中,人的审美价值体现出追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本质,其目的在于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美的境界,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关系协调与增长系统,包括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人与人的人态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心态和谐.这三大和谐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这是由于,相对于人类生存和所有实践活动而言,整个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的自然存在前提和客观环境条件.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作为各项工作"生命线"的思想政治工作,更要调动和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发挥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功能,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一个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思维、实践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章  李志江 《唯实》2010,(8):71-78
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活动过程及结果,以及由此而承载的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和谐统一还是矛盾对立的直接表现者。因此,能否正确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否正确地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否做到科学合理即人的尺度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的尺度,就成为实现社会和谐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1.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 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2.生物产业生物产业是指以生命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结合信息学、系统科学、工程控  相似文献   

14.
自然主义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与核心价值。自然首先是指自然而然的原则,其后具有自然界的含义。道家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是自然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的立场来看待自然,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共存,人与自然本质同源,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反对片面强调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对矫正现代工业文明破坏自然的弊病有重要意义,对当代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生态文明、建构环境伦理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指导农村党支部建设的实践,这是各级党务工作者值得认真思考的一大课题。本文试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几点认识。 一、正确认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现实可行性的统一。主观符合客观,主观统一于客观,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要实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现实可行性的统一,就必须从农村党支部的现状这一实际出发。当前农村党支部的现状究竟如何?从我区抽样调查的情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本质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慧丽 《求实》2014,(3):9-12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前提是尊重自然规律,倡导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反对将自然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体或者对象。立足于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道德原因在于,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和"发展至上"思维方式的负面效应。我们需要在中国生态文明道德建设中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和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的发展观强调;人是自然界生物群落中的一分子,人类应在与自然万物的相互作用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保持人口的适度增长、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等,正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充分尊重,也是保持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正古圣先贤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过较为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天人合一"思想。所谓"天",即宇宙自然,它包括天、地和自然界中衍生出的万事万物,而其主体便是"人"。古人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事情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实践业已成为人们认识价值本质的马克思主义新视野.在生态实践中,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客观的价值关系,判断这些价值关系的是非标准在于人的需要.同产生于人的虚假需要、过量需要和冲突需要的否定性价值关系不同,生态文明是生态实践中肯定性价值关系的集中体现,它的形成能够满足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人与人和谐与全面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思考题解答如何理解“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怎样发挥正确的主观能动性?“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泽东同志对认识过程深刻而又通俗的概括。所谓“物质变精神”,是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客观世界为人的头脑所反映,经过感性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