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官要不要政绩?答案是肯定的。为官一任,自当造福一方。然而,时下随着一批“虛假政绩”、“形象工程”的曝光,社会上抨击“政绩掺水”的声音越来越高,在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中间,出现了讳言政绩、淡化政绩意识这种“从极左跳到极右”的现象。这是十分要不得的。不可否认,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为了快出政绩、多出政绩,不顾实际条件和客观规律,大搞“政绩工程”,劳民伤财,祸国殃民,群众是深恶痛绝的,  相似文献   

2.
近期,我在调研中多次听到群众反映:我们是既“政绩”,又盼政绩。怕的是个别干部只为自己升官要不顾百姓需要的“政绩”,盼的是为百姓实实在在好事的政绩。群众的反映,值得深思。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的进展,政绩在干部的升迁留中日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重政绩、创政绩,为领导工作的一大热点。但是,由于政绩观的偏以及虚假政绩等问题的出现,政绩的声誉一度遭很大损害,致使一些领导干部不敢谈政绩,甚至“政绩”二字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人的心目中都成贬义词。事实上,广大群众对政绩总体上是持肯态度的,正如一些群众所说:“干部都不出政绩,群众就没…  相似文献   

3.
“如何看待政绩”是本文阐述的主题。现就当今这个问题的一些观点概述如下,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1、政绩乃干部从政勤政的成绩。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以“政绩突出”、“政绩平平”这样的字眼来评价一个干部的才干和能力。有人认为,政绩是选拔干部的“筛选器”,有人认为,政绩是区别庸官与公仆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4.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限内无疑要为党和人民做出一番顺乎民心、合乎民意的事业,留下值得人们称赞的政绩。庸碌无为,显然不是好干部。然而,政绩观不同,追求的政绩也不同。不正确的政绩观,就会指导其干出劳民伤财的“应景政绩”、“面子政绩”、“形象政绩”,使政绩变成“政疾”,损伤一方经济的“元气”,给人民群众带来沉重的“包袱”。不久前,媒体曾报道这样两例:一则是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因在九十年代中期大举借债办企业、搞开发,欠下了一亿多元“政绩债”,使新上任的书记、镇长天天忙于应付债主和法院传票。另一则是有“中…  相似文献   

5.
随着正确政绩观的深入人心,近几年“政绩工程”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笔者认为对政绩工程的批评过多过滥,不利于激励和保护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积极性。只有对“政绩工程”做出新解,正确宣传,才有利于领导干部为人民创造出更大的政绩。政绩工程应该是一个褒义词。政绩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这是褒义的。政绩工程正如幸福工程、希望工程、民心工程等,也应是褒义的。然而,现在政绩工程成为了贪图虚名、劳民伤财的代名词。有些正常政绩如招商引资、修路建桥,也被扣上“政绩工程”的帽子加以批评。久而久…  相似文献   

6.
庄国波 《新视野》2007,(2):42-44
在对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评价中,存在的最大困难是政绩评价指标的量化问题,文章从政绩的比较、政绩的效益、政绩的校正三个方面提出了“比较政绩系数”、“政绩效益”、“政绩校正因子”三个概念及初步的计算方法,这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评价指标更容易量化、更好操作,评价结果更科学、更公平、更便于比较。  相似文献   

7.
《当代党员》2014,(12):57-59
“在领导干部政绩坐标中,什么是最大的政绩?” 对这个问题,有的领导干部可能会回答:“GDP。” 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是: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  相似文献   

8.
干事创业靠的是一种实干精神,靠的是一种对上对下负责的精神。现如今,有些干部陷入了政绩慌,拼命地搞政绩,总是以为唯有政绩,才能得到领导的认可,才能得到群众的公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本是无可厚非。但是,"造福"要分清是造自己的福还是造群众的福。有的人,为官一任,"政绩"很多,但他们是给自己造福,最后加官进爵,飞到很高,留  相似文献   

9.
政绩者,官员从政之业绩也。政绩不仅是考核为官者是否称职和能否提升的基本标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任期上,扎扎实实地干几件令老百姓摸得着、看得见的政绩工作,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有的领导者,为了追求升迁的资本,不惜一切代价,千方百计地制造“政绩”,于是便有了五花八门的“政绩工程”。  相似文献   

10.
领导干部“政绩"问题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学德 《学习论坛》2003,(11):20-22
领导干部的“政绩”是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客观体现。因此,领导干部的“政绩”是对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工作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和对领导干部提拔使用的一个重要依据。如何科学地界定、认知、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领导干部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应当以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人民群众应当是领导干部“政绩”的最好检验者和最高裁决者;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执政为民的“政绩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珍惜民力的“政绩观”,科学的“集体政绩观”和自觉奉献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11.
“政绩”与○“实绩”●张洪伟“政绩”与“实绩”指的是领导干部为政期间,在为民服务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这两个词汇只不过是一个意思的两种不同说法而已。所以,有多大的“政绩”就应有多大的“实绩”。然而,目前有的人却认为:“政绩”只指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干了哪些事...  相似文献   

12.
《天津支部生活》2006,(2):26-26
河北省唐县在干部考桂评价体系中探索建立了“成本分析法”,把干部考核由考核“结果”向考核“效果”转变.由考核“形象”向考核“效益”转变.“成本分析法”的核心是“成本核算,效益分析”。在评价干部政绩时,不仅看其取得政绩的结果,还看其取得政绩的成本投入,把扣除成本的盈余作为干部的政绩。  相似文献   

13.
尤国勋 《共产党人》2004,(17):49-49
政绩是指领导干部从政的业绩。为官一任,谁不希望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成就一个留芳百世的美名。但时人对领导干部的政绩颇多微词.有时简直是口诛笔伐.何也?笔者寻思,问题就出在一个“观”字上:由于少数当权者的“政绩观”——追求政绩的动机和目的与老百姓的“观政绩”——对领导干部政绩的期待与评价之间产生巨大落差,甚至南辕北辙,如是.人们对政绩的非议也就不足为怪了。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看政绩用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全面把握对干部“政绩”的评价和运用,需要不断深入地研讨,在此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全面理解和把握政绩与德才的关系 在干部问题上,我们党历来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提出把政绩作为评价干部优劣和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并没有否定德才兼备标准。德才标准同政绩是辩证统一的。政绩是德才的集中反映。是外在表现,透过政绩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德才;而干部的德才状况则是取得政绩的内在前提条件。德才与政绩互相作用,互为因果,但又不能互相代替。不具备德才就不可能创造真正的政绩,德不是空德,才也不是空才,德也好,才也好,最终都要看干部的实际表现和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再一次批评了某些干部图虚名、搞浮夸的所谓的“政绩”。在新世纪第一个“两会”上,有的代表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搞的“政绩工程”,实质上就是“花架子工程”,甚至成了“造孽工程”此振聋发聩之言令人警醒,发人深思。“政绩”是各级组织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没有政绩的干部不能算是好干部。然而,如今这“政绩”二字在一些地方也变了味,某些领导干部把“政绩”当成一项“工程”来“经营”,这就不能不让人疑惑了。安徽省涡阳县花沟镇政府自1998年开始建设“四个万工程”,即“万亩蔬…  相似文献   

16.
什么叫“政绩工程”,以笔者拙见,大概就是一些领导干部、政府官员,为在任期间有所建树而不切实际地实施的一些项目。一旦把“政绩工程”当作官场攀登的阶梯或升官晋级的敲门砖,政绩工程也便成了“形象工程”、“花架子工程”。结果往往是轰轰烈烈上马,凄凄惨惨收场,为官者“政绩”到手,或升官晋级,或“政声”远播,损失的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当地百姓的利益。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十分看重“政绩工程”,他们在任期间会把“政绩工程”搞得有声有色,会制定出一系列的“十大工程”、“八大工程”,确实能鼓动人心。但无论几大工程,…  相似文献   

17.
报载:“四川省剑阁县日前组织力量砸掉了竖立在境内干线公路两旁的178块‘政绩碑’和‘功德碑’。此举砸出了百姓心中的怨恨与反感,砸出了部分官员的政绩情结,理所当然受到群众欢迎。”然而,笔者认为,砸掉以钢筋、水泥、瓷砖为材料建成的“政绩碑”比较容易,但是要砸掉官员心目中的政绩情结却不那么轻松了。而且如果仅仅只是砸掉这些政绩碑,只具有象征意义,没有标本价值,相对于政绩工程的危害还显得远远不够。其实砸掉官员心目中的政绩碑才是问题的本质所在。近年来,由于“数字出官”、“政绩出官”的思想一直主宰着一些官员的头脑,他们缺乏…  相似文献   

18.
如何评价领导千部的政绩 以前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观,人们错误地把“经济增长”作为领导干部的政绩,GDP就是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的关键指标,于是不管你客观条件如何;不管你个人能力如何;不管你的政绩是显绩、还是潜绩;不管是集体功劳、还是个人政绩,只要是看得见的就是领导者个人的政绩,这种评价确实存在以点盖面、以偏概全,使得领导干部只对GDP负责,千方百计的只抓经济,经济增长就是硬道理,却不顾环境是否污染,社会秩序是否稳定,就业是否充分。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把发展定义为“五个方面的”的“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的发展观,给我们评价领导的政绩提出更加合理的要求。因此,我们评价领导政绩的时候,要做到: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个人政绩”,又要看“集体政绩”,即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与一些基层单位领导干部千方百计往政绩里“注水”,搞虚报浮夸,以获得上级领导部门赏识不同的是,笔者发现,当前基层少数领导干部对本单位和地区所取得的工作成绩,不但不让新闻单位宣传报道,而且在向上级领导机关汇报工作时留有余地,想方设法给政绩“缩水”。实事求是地向上级领导部门汇报工作成绩,客观全面地向上级领导部门介绍基层的情况,是基层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职责。为使自己得到升迁,往政绩里“注水”,是欺骗组织行为;同样,给政绩“缩水”,也是一种欺骗组织行为。不论是虚报政绩,还是隐瞒政绩,都不利于上级领导部门全…  相似文献   

20.
“凭政绩用干部”无疑是一种正确的用人导向。但现在我们的干部像谷文昌、吴金印那样在一个地方一干就是几十年、政绩很容易看得到的情况少而又少。因此,“凭政绩用干部”无疑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现在,不少地方对干部的政绩是一年一考核。笔者以为这种考核办法容易造成一些干部急功近利,为刻意追求政绩,就上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短、平、快”项目,上一些“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甚至虚报浮夸,玩数字游戏,很少有像谷文昌、吴金印等同志那样,只想为百姓多造福,根本不以个人进退为意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少数干部创政绩不计成本。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