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有关华侨、华人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其中,一些学者在“泰国华人社会是否存在”等问题上提出了不同见解。泰国学者江白潮先生在其《论泰国华侨社会非实际存在》(以下简称江文。全文载云南省东南亚研究所《东南亚》1990年笫1期第25—29页。)一文中对泰国华人社会之存在持否定态度。笔者想就此问题谈一点不同的看法,与江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2.
在 1997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中 ,盘谷银行作为泰国最大的商业银行 ,不仅损失惨重 ,更一度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其原因何在 ?本文对盘谷银行在危机前后遭遇的问题和银行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结果进行了分析 ,并对盘谷银行的发展前景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双重难题,泰国也不例外.泰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思想领域的冲突、 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 根深蒂固和无处不在的腐败等等.在泰国政治中,战后初期(1945—1958年)是一个关键的转变阶段,从先前的威权宪政体制(1932—1947年)转变成此后的军事专制体制(1958—1973年).20世纪50年代,学生在泰国国家政治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继而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与此同时,国民议会内所有政党之间的相互争斗被视为泰国政体的一个显著弊端,它很快便成为泰国政府被贴上"不稳定"标签的最明显原因.1932年往后,泰国有10余次政变和政变图谋,而1976年10月6日,军事政变是右翼势力合乎逻辑的一次最激烈反应,而此次政变针对的是三年前学生领导的、 作为宪政高潮的"十月革命".1976年的军事政变虽然结束了此前三年混乱的开放式政治实验,但其暴烈程度实属空前,政治意义异常重大.概而言之,20世纪60和70年代的学生、 政党和以军人集团为首的右翼势力都以它们各自不同的行为,肇始了当代泰国政治不幸的动荡传统.笔者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详细访谈,展现当年一位参加过学生运动以及后来的反抗活动的人士的心路历程,了解他对泰国政治和泰国社会的一些看法,借以印证、 补充或加强对泰国政治和泰国社会的分析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日本企业加速对越南投资及越、中、泰投资环境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日本企业对亚洲直接投资的头两个国家是中国和泰国.但是,近年日本企业不断加大对越南的投资力度.越南将成为继中国和泰国之后,日本企业在亚洲直接投资的最热对象国.本文结合中国、泰国的投资环境,探讨日本企业选择越南投资的原因,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研究,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近一个时期,国内新闻界和学术界颇有一阵“泰国热”,认为泰国已经“成龙”或即将“成龙”。当然也有不同看法。其实,泰国人自己就有异议。前不久,泰国一位老学者在广东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泰国“成龙”热盖由新闻界吹起来的。去年,泰国学者瓦拉帕·多塔纳甲盛博士就比曾为《沙炎叻报》特刊撰文,提出比较客观的看法。他认为:  相似文献   

6.
政治取向与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内部在中国问题上都存在分歧,但很少有人知道,典型的美国人的政治取向如何影响他们对中国崛起的看法、对中国政府的态度、对中国人的偏见,以及他们所偏好的美国对华政策.全国性的民意测验一般都没有提出可以帮助我们分辨带有政治取向性的、数量足够的、有细微差别的关于中国的问题.根据我们自己的调查,我们发现政治取向确实影响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较之自认为是自由派的人来说,那些自认为是"保守派"的人中有很多把中国的崛起看作是一个更大的威胁,对中国政府持更负面的看法,对中国人也表现出更多的偏见,而且主张更强硬的美国对华政策.就党派归属而言,与独立人士和民主党相比,共和党把中国看作是更大的威胁,鼓吹更为强硬的对华政策,但是党派归属对偏见的深浅程度没有影响.包含教育/收入、性别和年龄等变量的联立多元回归分析(simuitaneous multiple regressions)显示,尽管这些变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但比起政治取向来说,它们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相似文献   

7.
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合作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瞩目。本文试图从南南合作的角度论述中国同东南亚、南太平洋国家正在不断加深的经济关系,并进而对亚太经济合作的前景提出若干看法。本文所指的东南亚、南太平洋国家主要是东盟中的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个别地方还要提到南太平洋一些岛国。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要去汕头?向我提问的有泰国人也有中国人。当我访问北京时,华国锋主席也问了这个问题。我之所以要去汕头是有多种原因的。首先,是想到那儿寻根问祖。 二百多年前,我的一些祖先是从中国的汕头或者是汕头附近的地区乘坐大帆船移居到  相似文献   

9.
素察·奔波里叻久居中国,他对泰国史籍有关古代泰族的发源地和南诏与大理府是泰族建立的国家等问题,深入研究中国史料,并到我国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傣族地区进行考察后,原则上赞同中国史料的记载:南诏是乌蛮和白蛮建立的国家,并非古代泰族的疆域。同时指出外国学者撰写泰国历史有谬误的地方。作者在《沙炎叻日报》发表《南诏是我们泰族的疆域吗?》一文,目的是让泰国开展关于南诏王国问题的研究,并建议泰国史学家亲临我国云南考察,进一步研究南诏王国和傣族历史问题。这篇文章对研究泰国民族史、泰族同我西南少数民族及汉族关系,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金勇 《东南亚研究》2021,(2):135-152
本文从泰国文学入手,通过不同时期泰国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华人及中国形象,探讨泰国华人群体的“中国性”问题.泰国政府对华人“中国性”的态度经历了从前现代时期的漠视,到民族主义时期视其为“泰国性”的竞争性“他者”,再到冷战时期视其为意识形态的威胁,及至崇尚多元化的当代全球化时代,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对其泰然视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华人身上的“中国性”也在不断嬗变,从最初区隔于主体社会之外,到对抗同化,再到逐渐形成双重认同,最终融入泰国社会,成为社会主体人群,并形成了“华泰杂糅”的新华人文化,逐渐发展为一种“泰华性”.它既有别于传统泰民族主义的狭义的“泰国性”,也不同于基于中国本位的“中国性”,实际上是当代新“泰国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邵长超 《东南亚研究》2012,(2):103-106,111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中印之间合作的加强,汉语教学在印尼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本文对印尼棉兰地区汉语教学的现状展开调查,分别阐述了印尼棉兰地区现有的教学形式、师资力量及其具体的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汉语教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John Irgengioro 《East Asia》2018,35(4):317-346
This paper seeks to examin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China) self-defined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consequences on China’s ethnic relations with its ethnic minoriti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hina’s identity is equated with the identity and culture of its ethnic Han Chinese majority—a narrative originally constructed by the Chinese state which its ethnic Han Chinese majority since indulges in. However, this hegemonic narrative is at the root of interethnic issues and tensions in China today, as further ethnic tensions stem from the resistance of ethnic minorities against Sinicization and the imposition of this “Chinese” identity against them. These phenomena thus both indicate what I term a weak “internal soft power appeal” of Han Chinese Confucian culture for ethnic minorities living in the PRC, and imply that China must adopt a different, more inclusive national identity if it were to maintain ethnic stability in the long term.  相似文献   

13.
1899年,内藤湖南第一次踏上中国大陆,就此开始了与中国文人之间的正式交往。在这期间,内藤湖南与中国知识分子展开交往,潜在地批判改良派的知识分子,高度赞美与自己抱有一样志向的"有识之士",与一批从事汉学研究、诗歌创作的文人形成了"唱和"的挚友。就在这样的交往之中,内藤湖南奠定了自己从事学问、研究中国的远大目标。  相似文献   

14.
Using a survey the authors initiated in fifty-four footwear factories in China,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extent to which Chinese workers today are subjected to coercive workplace discipline. The authors compare the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state-owned and collective factories, private factories owned by mainland Chinese, and those owned by investors from Hong Kong and Taiwan. The survey selects five indicators of a disciplinary labor regime: corporal punishment, compulsory overtime, discipline vis-a`-vis bodily functions (such as toilet-going restrictions), imposition of monetary penalties, and bonding of labor through mandatory deposits.  相似文献   

15.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the Indo-Pacific has largely focused on how and why the USA, Japan, Australia, India, and Indonesia have promoted the strategic concept of the Indo-Pacific, and how China has rejected it in the domain of maritime security. What has been overlooked, however, are dramatically expanded Chinese perceptions of the region and changing and complex Chinese attitudes and responses toward the Indo-Pacific. This essay aims to fill this gap by demonstrating how China has coopted certain components of the Indo-Pacific in its geoeconomic hegemonic project. This can be partially explained by unfolding and expanding Chinese perceptions of the region, characterized by geoeconomics and maritime/continental hybridity. This paper brings a missing perspective to the debate by highlighting China’s evolving,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approaches regarding the Indo-Pacific. It also offers a conceptual tool of a hybrid vision of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Indo-Pacific for the enterprise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布鲁塞尔思想库开展涉华研究和组织相关活动的情况,对这些思想库在欧盟对华决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探讨。在分析了由于中欧关系的历史渊源,思想库本身对华研究的水平,以及经费来源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目前欧洲涉华思想库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影响力尚显不足的同时,指出随着中欧关系的发展,布鲁塞尔思想库在加强双边关系,共同面对全球挑战方面,同样面临着很多机遇。  相似文献   

17.
China as a nation benefits from entry in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sation (WTO) but the effects are neither immediate nor uniform. Significant long-term benefits from WTO entry can be realised only if WTO entry acts as a catalyst for further and deeper systemic reform of the economy. Some workers benefit from the opening of foreign markets to Chinese goods but others are affected adversely by the increase in foreign competition in Chinese market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globalisation and WTO entry on China and how they affect state-labour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8.
在欧中关系中,人权问题最为敏感,分歧最大。在对人权的理解上,双方不仅官方立场存在分歧,而且公众的人权观念也存在重要差异。欧洲人通常认为,更多的人权有助于经济发展,或者经济发展将导致更多的人权,并期望或假设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对人权和民主的需要也将不断上升。但是,本文对大量调查数据的分析说明,欧洲人的这种预期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欧洲与中国有关人权的观念差距可能在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seek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aspects of Chinese Studies, namely Sinology, China Studies, and Chinese Overseas Studies in Malaysia. Each aspect corresponds to different levels of looking at China: civilizational, state, and ethnic. It also examines how identity politics in Malaysia shap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fields and how these fields created different images of China. Sinology depoliticizes China and presents the magnificent Chinese culture as a positive element in Malaysian nation-building project. Chinese Overseas Studies de-centers China and examines the multiple identiti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China Studies were officially pursued under the agendas of inter-civilizational dialogue and friendship between China and Malaysia.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韩国现代文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韩建交20年来,中国学者共发表韩国现代文学研究论文180余篇,其中包括研究生学位论文37篇,专门从事韩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人数不断增加。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韩建交以来中国的韩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从年度分布、研究主题及其分期、刊载期刊、主要作者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量化统计。在此基础上,梳理中国韩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韩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