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瑞昌一中是一所有着70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名校,1981年成为江西省首批省级重点中学。因在历年高考中上线人数多而被誉为“高考大户”:2002年以来,先后有4人夺得九江市文科状元:2003年,张晓楠同学夺得江西省文科状元。  相似文献   

2.
状元及状元府是科举制度的产物。 状元是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名的人。这个名称自从它产生一直到今天,都是一个响当当落地有声令人赞叹的名字,以至于人们对时下高考分数第一的人还以“状元”名之。 中国的科举,始于隋朝,从隋炀帝废九品中正(公元607年)设进士科到今天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唐置进士、秀才等科,其后特重进士科。唐宋科举以诗赋为主,  相似文献   

3.
全州、临桂县科举状况不同点:全州古代进士以蒋氏为主,临桂县古代进士无大姓氏;全州科举蒋氏文学作品推动了广西文学发展;两县科举文化渊源不同;全州与临桂县科举繁荣程度不同。全州、临桂县科举状况共同点:两县均有家族进士现象;两县明清乡试解元人数相同;两县清朝武进士人数位居广西前列。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本刊连续报道了浙江省新昌中学辉煌的办学业绩,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引起了广泛关注。今年这所学校又传来喜信:再次摘取浙江省高考文科状元。至此,自1993年以来,该校培养出了10名绍兴市高考状元,其中4名省状元。  相似文献   

5.
佚名 《廉政瞭望》2014,(14):65-65
五代十国时期,状元所须战胜的对手甚少,是因为参加考试的人数本来就少,最根本在于当时的多数读书人已经丧失了参加科举竞争的热情。一般说来,国家越是统一,政治越是清明,读书人就越是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越是跃跃欲试,积极参加各种竞争,希望能寻找机会一展才智,建功立业。此时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不仅严重地影响了文化教育,而巨极大地挫伤了读书人参加科举竞争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举时代究竟有多少状元(不含武状元和女状元)呢?据史籍记载,有唐一代,共有状元139人,五代十国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沿唐制,有状元11人。宋代有状元118人。元代的蒙、汉状元共32人。明朝有状元90人。清代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制时,其间有状元114人。总计由唐初到清末,共有状元504人。辽金两代,实以名列榜首的进士为状元,则辽代的状元为18人,金代的状元为15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有状元1人。太平天国的状元有14人。若上述状元可与唐、五代、宋、元、明、清状元同列,则中国历代状元共计552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  相似文献   

7.
位于塞上江南、枸杞之乡的宁夏中宁中学,至今已走过了60年风雨历程。60年精心育人,桃李芬芳,学校始终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前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实现了全方位、跨越式发展,校园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教职工人数、在校学生人数都大幅度增加,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高考连年夺得中宁县理科状元.多次获文科状元,2次夺得中卫市理科状元,有26名学生相继考入北大、清华。2005年,学校被评为自治区示范重点高中。  相似文献   

8.
桂林状元文化体现了广西在科举制度时代“一带河山,少壮努力,出人头地,梦想成真”的“甲天下”精神..桂林状元文化的优势积累与科举文化的长期接力,是广西成为“大儒之乡”的文化渊源与推动力之一,也是广西人走向与走进中国的政治舞台与军事前台的推手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在科举试场上,他状元及第,却没有沿袭学而优则仕的惯例,反而异乎寻常地投身商海,而以"状元实业家"留名史册;他的商业帝国一度欣欣向荣,最终却彻底倾覆。清末民初"状元实业家"张謇的沉浮令人唏嘘不已。状元下海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16岁中秀才,  相似文献   

10.
张家口市第二十中学坚持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并存,在2008年的中考中一中上线人数90人,一中上线人数比去年增长25%,一中上线率25.86%,再次刷新历史记录。全市前100名占5名。柳子琦同学以总分602分取得全市第十名的好成绩。马蕊同学以教学满分120分的成绩夺得全市数学单科状元。史雪霞同学以英语满分120分的成绩夺得全市英语单科状元,柳子琦同学以理综满分120分的成绩夺得全市理综单科状元,王延博同学取得了文综119分的高分,张媛、李晓红两位同学均取得语文109的高分。再次证明了二十中的实力,而这成绩的背后是二十中一贯坚持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1.
宁波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黔西南州的对口帮扶城市,与贵阳市是友好城市。自1996年以来,宁波无偿帮扶贵州的资金、物质达到了8亿元,为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6年的帮扶,使黔甬两地党政往来互动密切,关系良好,也使黔甬两地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目前贵州省在宁波创业的人数已经达到40万人,宁波在贵州投资创业的企业家已达到2千人,总投资达到350亿元,贵州省在宁波的企业家已接近1000人,经济合作遍及各个领域。在新时期、新使命、新任务下,贵州省人民政府驻宁波办事处(以下简称"宁波办")将认真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及贵州省第  相似文献   

12.
陈银健 《廉政瞭望》2023,(22):54-55
明嘉靖十年(1531年),南直隶扬州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李春芳中举,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又夺得殿试魁首,初授翰林院修撰,后升翰林院学士,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李春芳家族以科举起家,以文化立世传续,称雄绵延五百余年,被称为“淮南世家第一”。在李氏家族五百余年的发展史上,产生了许多“灯塔式”的人物,如李春芳、李信、李清、李鱓、李详、李继侗等,他们或因科举激励子弟,或因忠烈影响众人,或因著述福泽子孙,或因教育造福家国。江苏兴化城区中心四牌楼上高悬的与李氏家族相关的“状元宰相”“极品封君”“九世一品”“阖门忠孝”“诗画名家”“万邦总宪”六块匾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氏家族的家风家教和精神文化风貌。其中,李春芳无疑是李氏家族精神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13.
今年高考过后,重庆爆出31名考生伪造少数民族成分谋求加分,其中包括文科状元何川洋。何川洋的父母均在重庆市巫山县政府部门工作。父亲何业大任巫山县招办主任,母亲卢林琼任巫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巫山县纪委组成的调查组调查发现,2006年上半年,何业大找到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万民强,请他帮忙更改  相似文献   

14.
位于塞上江南、枸杞之乡的宁夏中宁中学。是全自治区示范重点高中,具有61年的悠久的办学历史。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全区安全文明校园、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四”红旗团委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学校连续25年培养出中宁理科状元.三次夺得中卫市理科状元,多次获文科状元。高考升学率、重点大学人数、高分段学生数等连年居全县第一、区市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宁中学创建全国文明单位活动结出的硕果。  相似文献   

15.
李天锐 《廉政瞭望》2014,(19):15-15
29年前,江西景德镇大通湖一中的教师李成英,教出了该校文科状元余刚,并对其职业选择有深刻影响。今年6月,46岁的中央政法委办公室原副主任、周永康秘书余刚在反腐风暴中落马。  相似文献   

16.
第一代闯荡港岛的宁波人,人数相对较多的是在抗战前后一个时期.第二代赴港宁波人,多在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在香港崭露头角.第三代在港宁波人,不少已成为在港商界有相当实力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宁波人才文化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体现为一种文化。人才的培育、成长、涌现及其作用的发挥 ,人才消长的规律性 ,人才得以熏陶、孕育的人文环境 ,无不与文化有关 ,也与经济的需求、社会的进步有关。因而人才是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 ,它反过来又成为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宁波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精英荟萃 ,历代各类人才如群星璀灿、绵延不绝、蔚为大观。其中不乏“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的第一流人物。元人危素曾说鄞县“为文献之邦 ,宗公大儒 ,前后相望” ;至于“满朝朱紫贵 ,尽是四明人”之说 ,则更是这一“大观”的生动描绘。据统计 ,南宋时宁波推举进士达98…  相似文献   

18.
如何借鉴宁波传统文化的精华,促进现代企业名牌的发展,本文对此作几点探讨。一、什么是宁波文化宁波传统文化是长江流域文化的分支,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时代的跨越看,上溯河姆渡文化,下及南宋杨简为代表的四明学派——明朝时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姚江学派——清初以黄宗素为代表的浙东学派,至近代又形成了宁波商帮文化,以及宁波现代港城文明,构成了宁波文化的主干。从具体内容构成来看,宁波文化可划分为八大类:l、宁波企业文化;2、宁波服装文化;3、宁波饮食文化;4、宁波藏书文化;5、宁波佛教文化;6、宁波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19.
话说状元     
快乐大叔 《党课》2009,(5):102-103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大清帝国正处在风雨飘摇、日薄西山之时。为了庆贺自己的七十大寿,慈禧太后置社会要求改革科举制度的呼声于不顾,安排了会试,并亲点刘春霖为状元。不久之后,在袁世凯、张之洞等朝廷高官的强烈敦促下,清朝政府下谕,从次年也即公元1905年起,全国废止科举考试。至此,在中国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终于寿终正寝。刘春霖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相似文献   

20.
有宋一代,名臣辈出。爱民敬民的王十朋便是其中之一。王十朋(1112-1171年),字龟龄,号梅溪,浙江乐清人,南宋高宗时进士。他少时学通经史、诗文远近闻名,但因南宋政治腐败、科场黑暗,屡试不第。公元1157年3月,已46岁的王十朋"时来运转",高宗皇帝赵构在主持和批点殿试时,认为王十朋"经学淹通,议论醇正,可作第一人",故录为状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