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
北京铁路公安局按照《全国公安移动警务建设总体技术方案(2016版)》总体要求,结合行业公安自身特点,合理设计移动警务体系框架,并完成移动警务平台建设工作。移动警务平台建成后,应用系统功能覆盖辖区各类车站(包括高铁车站)、铁路沿线、高铁线路、既有列车及高铁列车等全部业务环境,显著提升了警务实战效能,加深了科技信息化建设程度,使铁路运输安全保卫工作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介绍天津市公安局建设新一代移动警务平台创新警务应用过程中采用的关键技术、组成架构、工作原理和突出成果,并总结新一代移动警务对当前警务模式变革的影响。平台采用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应用防护、网络防护、数据保护、设备管控、国产密码、可信防护、集中管控等多项关键技术组成应用跨区域安全防护体系保障基础设施安全,采用统一认证授权、移动服务总线、应用开发与发布管理、应用监测等关键技术组成应用管理和运行支撑平台,并提供丰富的基础共性应用和应用组件,构建良性移动应用生态体系,支撑全局各类应用的快速开发、部署对接、上线运行和迭代完善,创新警务应用模式,引领警务模式变革。  相似文献   

3.
基层民警信息警务系统,是当今警务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采取个性化设计的基层警务系统,是对目前集中警务综合信息应用平台的有效补充,实现了集中式警务平台和个性化基层警务应用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相补充。本文提出了基层警务应用系统的建设目标、设计原则和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4.
北京铁路公安局按照《全国公安移动警务建设总体技术方案(2016版)》总体要求,结合行业公安自身特点,合理设计移动警务体系框架,并完成移动警务平台建设工作。移动警务平台建成后,应用系统功能覆盖辖区各类车站(包括高铁车站)、铁路沿线、高铁线路、既有列车及高铁列车等全部业务环境,显著提升了警务实战效能,加深了科技信息化建设程度,使铁路运输安全保卫工作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5.
为破解苏州原有移动警务工作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基于开放式架构的新一代移动警务平台的建设方法.依托该平台可以实现移动警务应用从开发、审核、发布、应用整个流程规范可控,系统开放式理念,不仅培养了全新的应用生态,更提升了移动警务工作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了提高公安行业的执法效率,吉林省公安厅依托公安部的相关规范,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于2010年建设了移动警务系统。然而,该系统在应用的过程中暴露了一系列弊端,包括信息采集任务繁重、采集数据不够全面、管理工作不到位、安全和应用结合不紧密、功能和需求存在差异等。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吉林省公安厅规划建设了新一代移动警务系统。对传统移动警务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介绍新一代移动警务系统的建设内容、安全接入体系和主要业务功能,总结该系统在吉林省应用和推广以来产生的成效,并对移动警务市场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结合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要求和移动警务发展现状,提出将移动警务应用于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设计思路。根据治安防控体系各个业务系统的功能要求,结合新一代移动警务架构和技术特点,阐述了新一代移动警务相关系统在智慧街面巡防、智慧安防小区、治安检查站、大型活动安保等业务系统中的应用设计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移动警务综合业务处理平台实现省、市两级警务平台数据资源的联动,为移动应用提供数据资源整合和共享服务,解决了民警信息查询、信息核查、数据录入、业务办理等警务活动时多数据渠道、跨平台、跨区域等资源访问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移动警务新体系给移动应用带来了新的变化,同时也就需要新的应用生态环境支撑。新一代移动警务体系是基于开放的理念,构建开放架构并通过技术支撑平台支撑移动应用的创新。尝试从应用开发、应用部署、应用使用和效果评估等移动应用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探讨技术支撑系统构建,营造应用生态支撑环境,促进移动应用的发展和成长。  相似文献   

10.
移动警务支撑平台及应用模式创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安领域正在步入移动互联时代。新技术、新应用模式的不断涌现,给现有移动警务建设理念、技术体系、基础平台、安全保障、创新机制等方面带来新的挑战。现有的移动警务建设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公安信息整合与信息共享需求,难以对移动警务应用提供全面高效的支撑。尝试从移动警务应用生态体系建设角度出发,分析阐述统一移动警务支撑平台的总体构架和组成,并说明统一移动警务支撑平台在移动警务应用生态体系中的作用。同时,针对目前公安行业移动信息化新型应用需求,对信息惠警、信息惠民、警民互动等方面提出应用模式创新设想。  相似文献   

11.
公安领域正在步入移动互联时代。新技术、新应用模式的不断涌现,给现有移动警务建设理念、技术体系、基础平台、安全保障、创新机制等方面带来新的挑战。现有的移动警务建设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公安信息整合与信息共享需求,难以对移动警务应用提供全面高效的支撑。尝试从移动警务应用生态体系建设角度出发,分析阐述统一移动警务支撑平台的总体构架和组成,并说明统一移动警务支撑平台在移动警务应用生态体系中的作用。同时,针对目前公安行业移动信息化新型应用需求,对信息惠警、信息惠民、警民互动等方面提出应用模式创新设想。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移动警务系统建设的逐步完善,公安机关开展移动办案执法的条件更为成熟,通过移动警务系统让警务智能数据赋能基层实战成为可能。智能数据将为基层提供更为丰富的安全手段、更为高效的核验效率、更为和谐的警民关系。针对大型活动安保场景,从需求分析、系统架构、关键技术、业务流程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并结合具体案例说明智能数据在安保实战应用中的战果,最后探讨了未来基于移动警务系统开展智能数据赋能基层应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刘敏 《警察技术》2020,(2):17-19
移动警务作为公安信息系统的延伸和补充,为云南边境管控中的各类实战业务工作提供了较好的移动应用支撑,也为下一步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和应用提供了移动应用思路。主要介绍云南边检移动警务平台的建设方案、与公安厅平台交互方案、应用实例和下步展望。  相似文献   

14.
浙江公安在新一代移动警务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傅凌 《警察技术》2019,(2):17-20
公安信息化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如何围绕云平台大数据作为重要战略核心设计与配置相应的移动警务平台,从而改变传统警务工作模式,是今后一段时期公安机关研究的重点工作之一。浙江公安自2016年以来,大力实施移动警务战略,将打造移动数据警务作为公安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结合工作实际,分析阐述浙江在整体平台搭建和应用支撑体系重构中的探索与实践,并以实例说明公安移动警务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移动警务是目前国内警务系统发展的必然方向。由于警务工作的涉及面日益广泛,对警务系统越来越要求广域化、实时性,因此,原有的固定网络形式对于警务工作的发展就凸显出其局限性。而移动警务相关技术的发展充分补充了警务工作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需求。在发展移动警务技术的同时,相应的安全技术也必须同时匹配,以确保移动警务系统在应用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新一代移动警务平台建设经验分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一代移动警务相对上一代移动警务而言其优势在于整个平台从设计到建设到使用都秉承着"开放"原则,基于此原则下可以服务更多的用户群体,引入更多的数据资源,满足更多的实战场景。但是在落地阶段,由于涉及到的技术点更多,需要承载的业务更加复杂,因此落地难度也大大增加。为了加快方案落地建设的效率,避免建设过程中已知的问题,提高整个平台服务的质量,对新一代移动警务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思路进行总结分享。  相似文献   

17.
针对公安即时通信存在的多系统异构和跨地域隔离问题,基于新一代移动警务总体技术要求和部省两级移动警务平台互联现状,设计即时通信消息互联方案和安全机制,最终实现各厂家应用系统跨区域的消息联通。  相似文献   

18.
警务微信在社区警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信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社交工具,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社区警务工作中,警务微信搭建起了一座无形的警民沟通的的桥梁。警务微信应用于社区警务工作,既充分利用了微信的作用,又符合社区警务的特殊性,实现了便捷高效的警民互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警务微信的应用通过构建社区警务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不同受众群体的微信群和加强社区民警使用微信的能力三条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卢煜  浮欣 《警察技术》2018,(2):66-71
公安移动信息化推动建立新的移动警务技术体系和移动警务终端的更新换代。结合新一代移动警务终端标准,从终端分类、基础要求、安全性要求等几个方面介绍了终端新的技术要求,预测了移动警务终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根据公安部要求积极开展新一代移动警务建设。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和长期实践,全国各地的移动警务建设工作现已基本完成。随着新一代移动警务平台的逐渐完善和移动警务应用的不断发展,移动警务运维管理工作已成为移动警务工作开展的重要部分。根据广西移动警务的建设情况,依托广西公安厅的运维环境,对移动警务运维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述,并对移动警务运维管理工作的部分工作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