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语》中体现孔子法律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和礼。其法律思想基于仁,实现仁则要靠礼去规范和强制。他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理想和目标,把礼作为仁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仁必须统一,以礼的准则来行仁,以仁的自觉来复礼,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达到完美统一,以此维系孔子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的孔子,很多人尤其是研究形而上学的学者并不承认孔子作为一个哲学家的身份,也否认孔子的思想是一种有体系的哲学。对于这一看法,从哲学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是有些道理的。然而如果从实践哲学的角度来看的话,此论或许有些偏颇。因为孔子的哲学思想是一种面向现实世界、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学说,这一学说特点是与实践哲学而非与形而上学相契合的。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主要言行的《论语》中显示出,孔子事实上建立了以"仁"、"礼"等范畴为普遍概念的实践哲学体系,在这种意义上,孔子的思想当然是一种哲学,而孔子本人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哲学家。  相似文献   

3.
论突发性群体矛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娅菲 《前沿》2006,(4):132-134
突发性群体矛盾从根本上说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突发性群体矛盾的关键环节。针对突发性群体矛盾在诱发、孕育、爆发、事后四个阶段的特殊性,思想政治工作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也有所不同。应坚持“三宜三不宜”,瞻前性、主动性,政策性和平等民主的原则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效地解决突发性群体矛盾,保持社会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4.
一、“先富后教”是民教的原则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周王室已趋式微,形若枯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王权徒具虚名。面对这种现实,孔子认为,要避免朝长暮消,达到长治久安,一要为政者施行德政,二要教育民众,使其成为忠信之民。关于后一点,最具代表性的是《论语·子路》中的一段:  相似文献   

5.
《简·爱》与基督教及其经典《圣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点毋庸置疑。不过学术界对《简·爱》是否与基督教相一致存在着争议,尤其集中在对简离开罗切斯特以及随后的回归原因的探讨。这一争论涉及简信仰的虔诚以及简爱情之路的障碍,这种情况的形成是由于小说在简的塑造上流露出的矛盾造成的,是夏洛蒂·勃朗特的宗教教育与情感经历冲突的流露。  相似文献   

6.
蒋义丹 《青年探索》2008,(3):50-53,59
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处于青年前期的未成年人群体道德成长的矛盾,归纳出较突出的四对矛盾,即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道德抽象与道德具体、道德协调与道德进取、道德约束与道德自由的矛盾,并分析矛盾的主客观成因,以期为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矛盾”     
  相似文献   

8.
孔子“仁”的三境界———《论语》伦理思想探微杨才年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十分推崇社会伦理道德。他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着眼于人生伦理道德问题,致力倡导一种以“仁”为中心的心灵境界学说。读一部《论语》,我们就可以深切体会到,孔子所讲的...  相似文献   

9.
左骏 《湖湘论坛》2004,17(1):28-29
在自然法思想指导下产生的<社会契约论>,从面世的那天起,就充满着争议.书中内在思想上的矛盾和各人对这些思想理解的矛盾不仅产生了对<社会契约论>的争议,更引发了对卢梭的无穷争辩.  相似文献   

10.
“矛盾”论     
我不敢议论哲学问题,只是对生活琐事有感聊发,之所以冠这样一个虚张声势的题目,却是从电视广告里学来的。  相似文献   

11.
《细雨中的阳光》通过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南方小城的爱与被爱的故事,表达了一个严肃的政治话题:自由。这正切合了当下“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题。好在我们开始进入法治社会、现代社会,并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现代法学的思想告诉我们,人的自由,不仅是整体人类的自由,我们更要个体的自由。自由和权利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个体的自由,权利就无从实现和落实;即使有了权利,没有自由的支撑,权利也不会牢固和持久,并且,权利会最终丧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12.
蔡霞 《同舟共进》2009,(10):30-31
某些群体事件的处置并没有真正消除冲突的根源,而是埋下再次发生事件的隐患。这样的处置产生的消极影响之一,就是从反面教会民众以闹大事态挟持政府,政府处于软不得也硬不得的困境中,政府效能急剧衰减。同时,一些干部的思维不自觉地向僵化回转,企图回到类似"文革"的意识形态,结果是更加自我孤立自我封闭。  相似文献   

13.
从《论语》看孔子的言语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春燕 《湖湘论坛》2004,17(4):48-49
《论语》鲜明地体出了孔子的言语观 ,而后学对此论及颇少。本文从言语内容、言辞表达和言语态度诸方面对孔子的言语观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成汝信 《岭南学刊》2007,1(1):104-106
张尚仁先生《矛盾辩证法质疑》一文中关于“矛盾”一词出处的引文有误,对“矛盾”一词原义的理解欠妥;“矛盾”这一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不容质疑;和谐不是“同,”而是“和,”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而是正确处理矛盾。  相似文献   

15.
刘烨 《湖北社会科学》2003,(11):128-129
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的矛盾运动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主要表现为教育者角色要求与自身主体性之间的矛盾。此矛盾的存在既是必然的亦是必要的,它使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真正成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德性共进的过程。这一矛盾在事实层面上表现为教育者的自身经验、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能否达到社会对其的角色要求;在价值层面上表现为教育者内心是否认同社会对其的角色规范。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孔子评价子张“师也辟”的“辟”,过去多被理解成邪辟或巧慧善佞,即使有被视为偏僻的.也是指其偏于博爱容众的一面。实际上“辟”指的是子张的偏异求新、逾越常理的性格表现,《论语》中子张的许多言论可以证明。  相似文献   

17.
吴红兵  陶炜 《理论月刊》2003,(10):41-42
"社会遵从"也称之为"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面前,采取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意见."社会遵从"现象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主要包括信息压力、规范压力、群体规模、群体的专长、群体一致性和个人心理特点."社会遵从"现象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也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整个《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其所包含的内容有着严密的思想内涵。“政”与“刑”的思想只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纲目,本文就此作些探讨,敬请同仁指正。 一、《论语》中“政”与“刑”的含义剖析 1、有序无乱的等级政治思想 “政”的含义在《论语》中大致有:(1)政治之意;(2) 从政、为政、治政之意;(3) 政令、政策、法令之意。后两层含义将与“刑”的含义一起分析。 孔子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春秋末年,等级制破坏,奴隶制解体,当时臣弑君、子弑父,诸侯僭越天子,陪臣僭越大夫的现象十分普遍,孔子对此十分不满。齐景公曾问政治于孔  相似文献   

19.
县级是将矛盾风险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理层级.建设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信访超市),可以更好地压实县级主体责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自去年初省委将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信访超市)建设列入重点改革突破项目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把“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方法、作风创造性地运用到社会治理领域,因地制宜推进县级中心建设,全力打造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化解“终点站”.  相似文献   

20.
矛盾的不平衡性与一分为二是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深入到矛盾内部结构的哲学分析,体现着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的三者一致的独特的理论创新,毛泽东通过强调矛盾的不平衡性与矛盾内部结构中的差异性所造成的矛盾主导性地位的转化,指出了现实的发展过程既不是无矛盾也不是矛盾的均衡论而是多种矛盾作为差异性构成的矛盾总体结构中由对抗性转化为非对抗性,由非对抗性转化为对抗性的制约和斗争过程。一分为二地看待矛盾就是要超越否认矛盾,不分矛盾主次地位以及仅仅抓住普遍性忽略特殊性的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主观主义思维。在矛盾的不平衡性与一分为二的统一中,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属于中国的道路,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科学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里程碑式的理论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