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两部以东北作家萧红的人生经历为蓝本拍摄的电影《萧红》和《黄金时代》,让萧红进入大众视野,人们通过屏幕阅读她的作品,感受她的人生,体会她对爱与自由的执着追寻.萧红自觉意识的觉醒与抗争,在那个时代,也终因没有获得经济地位而成为男权社会的附属品,是大时代下的小女子.两部电影都对历史进行了个人化的解读,以他者视角对地域文化和人物形象进行了想象与建构.  相似文献   

2.
绘画创作属于艺术范畴的精神性创造,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凝聚着艺术家的辛勤劳动,需要艺术家深刻地感悟理解生活,形成成熟艺术的创作心理素质;陶冶性情,具备深厚良好的绘画修养;处理好写生与创作的关系;思想、生活和技巧三位一体,加之经年累月努力,才能有不朽的作品出现。  相似文献   

3.
"文如其人"与"潘岳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创作是最不具有遮掩性的“欲盖弥彰”的“人格控制”活动,是最自由、最全面地表现创作主体的本质,最充分、最完满地展示其主体性的精神创作活动。文学创作的主体性首先表现为创作主体的主导性,呈现出“文如其人”的基本情状;同时也体现为创作主体的精神超越性,导致了“潘岳现象”的发生。创作主体的现实人格与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艺术人格有基本的一致性,也有某种程度的区别与距离。“潘岳现象”不是对“文如其人”的否定,而是文学创作的主体精神超越性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4.
萧红与三毛都是极富才华的女作家,尽管她们生活的时空不同,命运也不相同,但她们都具有自觉的生命意识萧红在抗击"男权文化"方面慷慨悲歌,尽显女性意识的自觉;而三毛在张扬"自由生命"方面独步世界.她们都在自己的时代活出了精彩,自觉的生命意识使她们的人生与众不同,这才是其构筑自己独具韵味的具有生命自传特色的艺术世界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一些作家疏离现实生活导致了自身对于生活发言权的丧失。军事文学创作突破上的困难,致使一不少作家对军事文学创作进取心明显淡化。现实生活的巨变,使作家的生活与艺术的判断力都受到挑战。军事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呈现的非主流趋向,使一些作家在创作选择上发生偏移,不再把注意力放在军事题材上。要改变这种局面,就既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又要看到中国军事文学创作的优势。如我们拥有丰富的战争生活内容,拥有对生活进行深思的传统,拥有相当宽松的创作环境,拥有一批对艺术追求锲而不舍的作家,我们有理由而且能够创作出真正一流的军事题材作品。  相似文献   

6.
艺术良心:文学创作的"通灵宝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良心是创作主体艺术人格的重要体现.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实践表明,艺术良心,是一切真正的文学创作的一块须臾不可离开的"通灵宝玉",是一个优秀的创作主体的审美与道义的源泉.所谓艺术良心,就是对生活、对人民、对正义、对艺术的忠诚与热爱,就是以生活为源泉、以人民为上帝、以正义为号令、以艺术为生命的自觉与选择.  相似文献   

7.
女性作者叙事文本往往具有矛盾的双重属性.就中国现代女性作家而言,其身处时代急剧变迁的进程中,既被时代挟裹着前进,又在被挟裹中有了自我的觉醒,这是中国女性作家小说叙事双重性的重要体现.作为较早建立女性文学自主意识的作家萧红,其作品《生死场》的叙事双重性特征尤为突出.在《生死场》中,表面牵强的革命叙述背后,着力凸显的是女性生命的苦难.《生死场》呈现了女性与乡土的象征性和女性与动物之间的同构性.萧红一方面归附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谋求话语权威;另一方面,她又超越了这一话语,揭示了这一话语对女性命运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8.
奥斯卡.王尔德的短篇小说《亚瑟.萨维尔勋爵的罪行》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叙事手法等方面,反映出王尔德唯美主义文艺观的丰富内涵。王尔德的文学创作并非都是“为艺术而艺术”,其中有些作品既是唯美主义又具有现实主义社会批评性质,是两者的巧妙融合。  相似文献   

9.
萧红的《呼兰河传》,通过小城人们单调、呆板的生活,描写了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下,那里人们的生活状态,控诉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唤醒人们为争取自由而斗争。作品文笔细腻、深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语言风格上,既清新、明丽,又具有讽刺和幽默。  相似文献   

10.
萧红的独特在于不使用理念的语言表达思考,而是以情感的语言表达思考的理念.<呼兰河传>浸渍情感的写作倾泻了她对生命与生存的思考,寂寞的歌哭对呼兰河子民卑琐、平凡生活的哀痛,童年感伤的记忆和成年悲惨的爱情皆化作荒凉的情感表达,诠释着生命的荒凉,阐释着沧海桑田,人生无常.字里行间流泻着孤寂中的故园之恋与生命的哀思,张扬着女性意识,她一直都在寻找自己的声音,她渴望飞翔.  相似文献   

11.
英雄主义在文学创作中是一把双刃剑。它以人物形象塑造为基本手段,通过对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描写,潜移默化地表达作者的英雄主义情结和理想。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又值得回顾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在文艺作品中希望重新看到英雄主义的愿望日渐强烈,如何在新的条件下塑造英雄主义人物形象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2.
人身权(人格权)因出生而当然获得,而财产权则因生产劳动、交易、创作、接受赠与、继承等方式方能获得。从自然状态演进到政治国家社会,人的一些本能行为被限制或剥夺,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原有的获取财产权的通道被封闭了。作为人类社会从自然状态演进到政治国家社会的代价,国家(政府)负有一种义务。从另外一个视角,即每个人从其出生之时,拥有从国家(政府)获取一定财产的天然的权利。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对资源的享有和占用是极其不平等的,资源享有者对资源虚无者负有一种义务。反观之,则是资源虚无者对资源享有者拥有一种天然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清代吴越地区的女性文学活动异常活跃,涌现了一大批女作家,其中女诗人汪端的咏史诗和论诗诗开辟闺秀文人创作的新领域.她的诗学天赋和独特的成长背景是她能够在清代才女中独树一帜的先决条件;她虽身为闺秀,然其咏史诗却显然流露出一股热血男儿的英雄气概;汪端对性别意识的表达比较含蓄,对婚姻和家庭的感受在诗歌中鲜有体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理性的声音.汪端诗集<自然好学斋诗钞>,是她对历史的评价和时女性角色的认知的载体,体现了她闺秀和学者的双重身份.  相似文献   

14.
颜延之的《陶征士诔》是对陶渊明一生的总结和评价。虽然,颜延之对陶渊明的认识,特别是对他的创作是有所保留的;但陶渊明那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以及“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潇洒,则让他感慨万端,不能忘怀。不仅如此,通过《陶征士诛》的写作,还可以进一步了解颜延之的情感经历、仕宦生涯与同时代的文风、追求,并由此洞见其精神与创作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人道主义是屠格涅夫创作的出发点,只有从此出发,才能发掘屠格涅夫作品的普遍意义,才能避免只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角度评价他的作品,过分地责备他的立场的“保守,”甚至怀疑他的真诚。  相似文献   

16.
英国谚语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国谚语源远流长,源头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来源之一是家喻户晓的《圣经》;来源之二是不计其数的英国文学作品;来源之三是脍炙人口的《伊索寓言》;来源之四是欧洲一些具有影响的外来语;来源之五是英国民众聪明睿智的创造。  相似文献   

17.
信上蕴含了“作品”“隐私”“财产”“文化遗产”等多种法律价值,因此,其在世界各国著作权法中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我国著作权法没有对书信予以特殊规定,其多属于文字作品及未发表作品范畴,不仅书信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难以适用,且其与死者人格利益保护期限、公众知识获取、隐私权等制度间的冲突亦不易协调。在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中,我们应借鉴国外立法例把书信作为“特殊作品”予以规定,并专门构造其发表权制度,以协调其间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18.
夏洛蒂作品《教师》的女性意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伟大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第一部小说,是夏洛蒂生活的一副精美素描,她把自己自尊自强的女性意识及对未来的家庭婚姻设想融入这部小说,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理想的色彩,但却揭示出夏洛蒂对女性生活和命运的深层思考,由于小说所体现的超前的女性意识,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也为后来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