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习近平在同中央党校县委研修班学员座谈会时指出:"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清清爽爽、义无反顾地去当官。不要把当官作为一个满足无穷贪欲、获得无限私利的捷径,那样迟早要完蛋"。在这里,"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之句,是告诫、是警戒,是廉洁、是廉政;是人品、是官品;是关心、是爱护。在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下,教育党员干部"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一些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针对社会上当官心理明显强化的现象,提出了淡化“官本位”思想的对策,并大声疾呼:淡化当官心理事关国家民族之兴衰,国人务必清醒。我以为,这并非危  相似文献   

3.
“骂官”     
有句“骂娘”的话:“当官的没有好东西!”尖锐辛辣却也偏激得离奇。可是骂者听者皆不以为忌。这骂要是搁在二三十年前,那后果就难说了,给你扣顶“攻击”什么,“否定”什么,“污蔑”什么等的“帽子”,都不是不可能的事,虽然大家明白,一般像这样的笼统潭驾,常常不过是气话。宽松是一种社会进步,类似上述一类的“骂娘”的话,其之所以能够在现实中经常出现,除了应从所写对象那里加以解释之外,恐怕还要说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进步。由此角度观之,所谓的“吃肉骂娘”,实在是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的‘福气”。不过以“骂娘’减曰“骂官”…  相似文献   

4.
罗平琅 《政策》2002,(11):27-27
百行德为首,德是为人之本、为政之本。当官只是一时的,而做人则是一生的,当官首先是做人,人做不好,官自然也当不好。不是官位使人生辉,而是人品使官位增色。 当官要修德,就是要加强道德的修养,使之不断得到锤炼并臻于完善。要树立良好的人格形象,努力达到“重诚信,讲豁达,通情理,求公正,谋事业,为人民”。  相似文献   

5.
微观察     
《乡音》2014,(4):1-1
公务员应该有为国工作的荣誉感 《中国青年报》:特权本来就不是一个好事,特权是封建时代的东西。公务员就是一种职业,一种正常的职业,和其他职业是平等的。当官为了特权,可以坐轿子,可以娶小老婆,可以随便用公家钱,那是封建社会的特权。在社会主义社会,你不应该有特权。在取消一些不该有的浪费、侵占、挪用公共资源的特权后,有人说官不好当啦。当官没意思啦。我们是人民公仆,不是封建官僚,这点一定耍弄清楚。所以,我觉得,现在社会上一些人的想法就是有问题的,好像当官就是要发财,不发财我就不来;当官我就要享受,不享受我就不来。公务员本来就是一个奉献岗位。  相似文献   

6.
记不清哪位有识之士曾经这样大声疾呼:当官不许发财。起初我还不敢苟同,甚至不免替当官的"打抱不平",现在看来,这句话原本是无懈可击的,是非常正确的。当官发财只能是历史的产物。在旧社会,当官不仅是权势的代名词,而且还是发财的同义语。黎民百性,达官贵人,往往都习贯于把当官和发财连在一起,甚至将其等同起来,当官便意味着发财。历史事实也是如此,只要当官就享有"荣华富贵"。"三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就是极生动的写照。时代不同了,新社会当官与发财应该彻底决裂。现在的官儿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革命公仆,要时时处处想着老百性,为人民谋利益,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将党的宗旨和自己的义务忘得一干二净,更不能把当官看作是发财的"捷径"。只顾自己发财,不管百姓的疾苦。  相似文献   

7.
“官二代”现象背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当官二代的成长,成为一种破坏社会公平和法治精神的官场体制或官场形态的时候,它才会触及社会最敏感的政治神经,并饱受舆论的指责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在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说:"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清清爽爽、义无反顾地去当官。不要把当官作为一个满足无穷贪欲、获得无限私利的捷径,那样迟早要完蛋。"由习总的话,我联想起《秋灯丛话》里的一则趣事,有齐女待嫁,东邻富而丑,西邻俊而穷,两人均来求婚。问她  相似文献   

9.
有人想做官,有人想辞官,人生选择多样化,这是一种社会进步。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有的人经商发财,有的人从政当官,有的人治学出名,有的人散淡有闲,人们发展的志向与机会都是多元的。但在我国,崇官、尊官、当官的传统极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十年寒窗”,为的就是“官袍加身”。“学而优则仕”的心理基质至今仍然潜在多数人的内心。人们为什么想当官?这是历史与社会造成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劳心者治人”,若想“修齐平治”,手中得有权力;想改变生存状态,只有做官,才算“人上人”,“升官”才能“发财”。新中国成立后,虽说政府…  相似文献   

10.
杨维兵 《群众》2017,(4):69-69
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央视开年大戏《于成龙》,以宏大的历史视角,生动诠释和弘扬了清代名臣于成龙“以民为本、勤政清廉、敢于担当”的为官之道。于成龙展示的人格魅力和为官风范在当今仍有值得学习之处,特别是他在当官前、考试中、当官后等几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格,对今天的全面从严治党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需要更多“于成龙”式的旁观者。  相似文献   

11.
正(宋)吕本中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然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己。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役用权智,百端补治,幸而得免,所损已多,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司马子微《坐忘论》云:"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此天下之要言,当官处事之大法,用力简而见功多,无如此言者。人能思之,岂复有悔吝耶?  相似文献   

12.
常修为政之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苦,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这是对每个共产党员的严格要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常修为政之德,就是要解决好为什么当官,怎样当官的问题。当教师的要有师德,做医生的要有医德,当领导的要有官德。所谓官德,就是为官者所应当具有的正确理念和行为准则。共产党的干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因此,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为政之德,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说官架子     
万锦 《现代领导》2001,(2):31-31
官架子来源于官本位。中国社会,万事万物,唯官为大。古代“官”之上还有“君”,就更了不得。如果儿子足君,父亲去见儿子,也要“先行君臣礼,后叙父子情”.不当官没架子;一当官.就来架子;官越大,架子也越大。  相似文献   

14.
<正>政局决定饭局,饭局影响政局,凡是不能转变作风者,都将要被清扫出局2013年是作风转变的"元年"。它始于从政治局自身做起的八项规定,继之以实招频频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辅之以"‘老虎’‘苍蝇’一起打"的连台好戏,新风习习、清风阵阵、令人振奋。其中,最易为人们强烈感知的,恐怕莫过于狠刹公款吃喝风了。随着各项新规定的陆续出台,官员饭局次数一减再减,其档次也是一降再降。人们纷纷感叹,当官这碗饭越来越不好吃了,至于餐饮、烟酒、礼品等公款生意,也是越来越难做  相似文献   

15.
在司法独立和现代法治理念下,『想当官的法官不是好法官』!近来,各地法院内部中层领导职位竞争上岗增多,一些法院把这种激励机制作为法院内部改革的重要措施来抓,许多新闻媒体也将之当成  相似文献   

16.
名利如明镜,但凡为官者,历来离名利场很近,面对诱惑,有人趋之若骛,也有人淡定从容。按理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边当官边留名无可厚非,但当官切不可刻意追求留名,一旦刻意为之,就可能造成价值取向的变异。诚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日前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表示的:如果做一个地方的领导,  相似文献   

17.
当“官”与做事叶怀祥做人应该有理想,当官就更应该有理想。对当官的人来说,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处理好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关系。做人是当官的基础,做事是当官的责任,做学问是对做人、做事的总结和升华,也应该是当官的基本功和新特点。这三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曾经入木三分地指出,“中国人的官瘾实在太深”。官瘾很深的人,骨子里只想当官,当了小官还想要当大官,当了大官还当更大的官,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他们想当官想得死去活来,连做梦都在想,为了当官可以不择手段,连脸面、良心、人格都不要了。  相似文献   

19.
当官十难     
当官十难当官难,难当官,官难当。当官者也有一本难念的“经”。难在何处?笔者以为至少有十难:当上级交办的事不符合实际时,你办不办?办了下面说你“不实事求是”、“官僚主义作风”。不办,上面说你“不听话”、“组织观念淡薄”。办了不行,不办也不行,此为一难。...  相似文献   

20.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做“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作为一种艺术的语言,出自封建社会的清官之口,是可以的。然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有人把这句话当成座右铭,俨然以能够“为民作主”的好官自誉,这就值得研究了。“为民作主”不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范畴,不应该把这种说法同社会主义民主混为一谈。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