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重要理论品格,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争议出发探讨我国的法治进步,有助于重新认识我国法治进步的重大理论意义。基于社会主义性质,关于我国法律的"阶级性"争议问题得以解决。尤其近年来,党中央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法律关系的探索,既深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因历史局限而未能深入阐释的地方,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律实践,填补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空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 改革开放30年,与经济飞速发展相伴随的重要方面是法治建设的巨大进步。30年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的日趋完善……中国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3.
这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作出部署,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齐心协力,为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奋斗。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建设实践中,它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不断总结建设经验,开创出一个又一个新境界。在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中,同样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法治的文明化进程加快,特别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到法治文明化的轨道.三十年来法治文明的演进表现在两个转变:从社会主义法制到社会主义法治历史性转变;从法律制度外在的强制性约束到法治理念内在的自觉性意识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法治的文明化进程加快,特别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到法治文明化的轨道。三十年来法治文明的演进表现在两个转变:从社会主义法制到社会主义法治历史性转变;从法律制度外在的强制性约束到法治理念内在的自觉性意识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7.
去年底中央政法委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在全国政法系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4月11日至13日。在中央政法委举办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讨班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于指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邓齐滨 《奋斗》2023,(1):43-45
<正>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相似文献   

9.
《党建》2009,(1):6-7
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 《实践》2021,(3):4-11
这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作出部署,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齐心协力,为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奋斗。我们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大量法律法令,创造了马锡五审判方式。  相似文献   

1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体系,首先就是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了立法在法治体系建设中的先行地位,并对新时期的立法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举措作了明确,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立法工作,充分发挥好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指明了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必将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成法治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党的建设》2014,(12):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从项层设计为法治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开辟了法治中国的新纪元。建设法治中国,需要法治干部。领导干部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示范者,是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执政主体,其法律素质的高低、法治理念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党和政府依法决策和依法办事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3.
李林 《求是》2015,(3):11-13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指引、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根本思想指导;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了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法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和显著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法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和显著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正>2021年12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行第35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提高全面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也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科学理解。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集中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典型特点,它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缩影和代表。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法治道路探索,在这个探索中我们实现了从法律虚无主义到重视法律制度建设的转变,实现了由法制国家的静态法制到法治国家的动态法治的转变,实现了从法治主要是治民到法治的核心是对公权力的制约的转变。如今,我们党不仅提出全面依法治国,而且明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已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引领性、支撑性和基础性的作用,法治已经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20.
李君如 《当代贵州》2007,(22):24-27
我们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帮助读者深入学习和领会,本刊特约著名理论家、中央党校副校长、本刊顾问李君如同志撰写此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