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人和自然不可分割,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忽视  相似文献   

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环境伦理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环境伦理思想: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相统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人的有机身体与无机身体相统一,是人生存发展的现实法则;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相统一,是人利用自然界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  相似文献   

3.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而人又是自然界的有机身体,因此,人与自然界具有辩证的同一性.在人与自然界相互联系中,自然界居于优先地位,人则居于创造性主体的地位.这一辩证关系及各自地位,启示我们必须重构主客体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敬志伟 《工会论坛》2001,7(4):85-86
马克思把自然界纳入人的实践活动范围进行考察 ,在人与自然界关系问题上提供了既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又不同于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强调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是一种对象性关系 ;实践是联结人与自然界的纽带 ;社会性是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一般性质。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自然界不是杂乱无章的任意堆积,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有机的整体。恩格斯说:“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联系的总体。” (《自然辨证法》)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演化的产物,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不是简单地、消极地适应周围自然  相似文献   

6.
哲学是研究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学问。要想弄清哲学,就必须对现实的人进行研究,马克思曾说过:“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这一观点体现着实践唯物主义的光辉思想,本文拟对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进行研究,着重研究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形成过程、深刻意蕴和伟大意义,并试图探讨对中国和世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老子因所处时代不同,其思想肯定会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亦存在较多的相似之处。二者对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自然界对人的价值与意义都有清醒的认识:马克思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老子则用"天人合一"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二者采取的都是系统辩证思维方式,都推崇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过马克思侧重于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而老子更强调天人合一下的自然无为;对终极历史目标的追求,老子向往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小国寡民的自然生活,而马克思追寻的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统一的科学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观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继承与理性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可持续发展观是对“天人合一”生态观的历史继承首先 ,“天人合一”的思想阐述了中国古代哲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乐相融的关系 ,它认为人的社会活动与自然条件相对应 ,有共同的运动周期 ;人的自然机体和人的社会功能属性与自然界有统一的结构 ,有对应性的联系。人和自然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庄子》所谓“人 ,天也 ;天 ,亦天也”,可以说是天人之间的自然联系与自然统一的一种表述。总之 ,人与自然是紧密地相联系的 ,是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的。因此 ,社会应与自然相和谐 ,不仅要实现社会系统内部的协调 ,而且要达到社会系统与其外…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方式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粗放经营是以资源扩张为特征的,是同低水平的生产力相联系。集约经营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为特征的,是同现代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我国要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就必须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学术界深入展开了对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综合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理论研完成就,认为: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是一种感性世界、实践的生活世界;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全面生活理论。为此,积极推进马克思生活世界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以及复兴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实践相结合以实现其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就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1.
面向21世纪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近来哲学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话题。我们以为,发展固然必须从新的时代出发提出新的理论命题,但同时不应忽视马克思已经提出而没有展开研究的问题,或现今看来仍可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的问题。可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已由这么多人研究了这么多年,还有什么问题没被涉及到?或虽涉及到,是否对马克思原著中讲到的某些话非得在究其原本含义上争论不休呢?对此,当代解释学的一个观点倒有些启发意义:历史思想的意义在于现代人作出什么样的解释。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怎样找到马克思哲学思想通向当代人的桥梁。马克思的思想之所以没有过时,就在于马克思提出的问题在当代并没有过时。当代人类尚未解决好这些问题,或者正在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可以说,问题就是桥梁,正是共同的时代性问题把我们的研究同马克思的思想联系起来,这也是我们能对马克思哲学给出新的时代解释的基本根据。  相似文献   

12.
提出"美丽中国"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人的价值思想的进一步升华和发展;"美丽中国"思想是以加强自然界的生命力来推动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来改变"异化"达到人的良性发展,以城乡一体化来提升人的精神文化信仰与幸福。  相似文献   

13.
对世界本质的追问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尽管他们的观点针锋相对,但二者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即离开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活动去追问世界的本质。马克思哲学批判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他把从追问世界的本质转变为追问人的感性活动和现实生活,形成一种现实的感性世界。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通过实践不断地改造自然,显示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人类通过生产劳动、社会交往和语言符号形成了现实的人类世界图景。这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4.
自然界和社会环境每时每刻都对人的心理和身体产生影响,人们自然会经常面临各种大大小小的生活事件。通常情况下,人们经过适当的调整,能作出适应性反应。但是,一旦遭受的负性生活事件强度过高,比如,天灾人祸,衰老病死,判刑入狱,本人重病、离婚、丧偶、失恋等,加上个体的心身承受力太低,那么,一部分人就会成为精神创伤后应激性障碍。  相似文献   

15.
对世界本质的追问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尽管他们的观点针锋相对,但二者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即离开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活动去追问世界的本质,马克思哲学批判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他把从追问世界的本质转变为追问人的感性活动和现实生活,形成一种现实的感性世界.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通过实践不断地改造自然,显示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人类通过生产劳动、社会交往和语言符号形成了现实的人类世界图景.这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是唯物史观哲学,马克思通过工业劳动揭示了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劳动活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联系,是人对自然界的能动的、客观的物质实践改造关系。由此,马克思从生产力上(亦即物质实践活动上)揭开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谜,并以物质生产劳动活动这一唯物史观的实践论超越了一切旧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实践论的高度,对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实现了党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人类社会本质三个本质的统一,回答了共产党如何长期执政、如何始终保持先进性这一时代性难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认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人类从一开始,就自由地享受着这些自然资源,每一个人都有获取自然资源的一分权利,没有人控制这些资源,生活在自然公平正义之中。这是人类在自然界本来生存发展的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但是,阶级社会打破了这个规律。所以,马克思人学观认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使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全面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目的是人类发展的选择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那么,这种完整性和统一性表现在哪里呢?我认为,这种统一性就表现在它们各自从不同层面,对人的解放的理论追求和价值承诺上。可以说,人的解放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于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实质和核心,体现了马克思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辩证统一。它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各个时期,体现在马克思思想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9.
自然是先于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使自然界"人化";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把握自然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按照美的规律再生产自然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一经形成就应用于其对各种具体问题的理论分析之中.  相似文献   

20.
一、矛盾的层次性及对矛盾概念的新理解1.普遍性联系和普遍性差异的辩证关系构成了事物的表层矛盾。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一条基本原则的普遍联系,指的是“世界性的全面的包罗万象的”最一般意义上的联系。宇宙间的事物都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每一事物总是同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统一的整体之中。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物质到人的思维,普遍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与上述这种普遍联系相对应的是最一般意义上的普遍差异。讲联系,本身就意味着至少是两个不同的事物或一事物内部两个不同的方面之间的联系。商品得以交换的基础是价值,而交换的前提却是它们的差异,即不同的使用价值。完全相同的商品是根本不能发生联系的。绝对同一的事物只能是抽象的事物自身,无联系而言。有联系的事物一定是差异的,有差异的事物存在着联系。离开联系,无所谓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