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被冯友兰先生誉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现象学”,深入分析,就可以发现《周易》蕴含了团结统一、中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道德经》英译本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部伟大著作。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对中华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尽管《老子》一书仅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及辩证思想。为此,该书也引起了欧美学者的兴趣、关注。不同时代、时期、文化背景下的学者,仍不满足于前人的翻译,总希望获取新启迪、感受,因而留下许多见仁见智的译本。在对《老子》部分英译本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我们期盼更新、更好的译本问世,以利于老子研究方面中、西文化的沟通  相似文献   

3.
今年岭南冰灾,四川地震接踵而来,中华儿女抗震救灾团结应对,多难兴邦表现非凡,震憾世人。又一次体现出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对此,人们都企求从理性上给以回答。笔者从最近出版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一书中得到不少启迪。故想从几个角度谈些看法,向有关人士请教。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的成语 ,是中华民族汉语言文学中的瑰宝。它以其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及以少总多、一言穷理 ,读来朗朗上口 ,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为成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感恩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之重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担负着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之重任。本文通过提出问题,分析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探讨如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6.
对《红楼梦》中的詈语尽可能地进行了穷尽性梳理,共得詈语407个,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对“詈语”的概念进行界定;接着,从詈语的语义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共分为七类,认识到《红楼梦》中詈语是一个种类繁多、语义丰富、形式各异的庞大的詈语家族,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对《红楼梦》詈语以文化透视,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积淀。最后,分析詈语在《红楼梦》创作中的作用及詈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蒙》是关学创始人张载的代表作,该书包含张载哲学思想的精华,历来以难懂著称,后世有多家《正蒙》注释著作。明代《正蒙》注本颇丰,翻检目录史志,在多家注者中陕西籍学者有刘玑、吕楠和韩邦奇三家。三家《正蒙》注,是明代关中地区《正蒙》注释著作的代表,也是重要的关学著作,考察清楚它们的作者、著录情况以及撰写时间,当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旧唯物主义的起跳点。从《手稿》到《提纲》,它们的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在《手稿》中体现了科学实践观的萌芽.对旧唯物主义直观性的否定;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哲学的历史使命必然由认识世界转向改造世界。马克思在《提纲》中基本确立了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宣告了哲学的历史使命是改变世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变革与发展处处体现着科学实践的作用,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实践性。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与《灵枢》、《素问》关系,晋·皇甫谧认为是由《黄帝内经》一部书变成《针经》、《素问》二部书。元·吕复和清·姚际恒则认为《灵枢》、《素问》是汇聚而成。本文考析认为:《汉书》之后的东汉时期医经七家曾经历了一次改纂过程,可能由医经七家被分别集纂成《灵枢》、《素问》、《难经》,一直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对辛亥革命纪念报道的梳理,概括其还原历史本真、总结历史经验,弘扬辛亥精神、促进和平统一,整合各方力量、振兴中华民族的特点。张扬纪念报道的价值,一要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二要注重报道的数量、规格和效果;三要重视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反对强暴”的历史观是司马迁的一个重要的史学思想,它贯穿于《史记》近三千年的历史记述中。它虽然超出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正统史家的非难,但这正是司马迁思想闪光的精华所在。围绕“反对强暴”的理念,司马迁在书中确立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勇于抗暴的民族精神。它对后人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对《内经》及古佚书《汤液经法》都有较多的记载,其中对五脏苦欲补泻配方原则的记载,与林亿校本《内经》有所不同。其中所载条更为合理,可再现古佚书《汤液经法》之原貌,书中多次提及南阳张机及其作《伤寒杂病论》。故本书的学术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学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其文虽只有一千两百二十九字,但却被奉为中国儒家学术思想中的经典之作,是先秦学习思想的集大成。众多学者们分别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研究其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各有其侧重及当代价值。撇开其他研究角度,仅就教育学领域对《学记》的研究而言,存在着过于强调“教”而忽视“学”之不完善性。通过对《学记》通篇的仔细研读可以看出,“以学为本”的“学本论”思想是全文的主线。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周王朝以"明德"为主流的礼乐文化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品读《诗经》,能够为塑造理想人格提供丰厚的心灵滋养,从历史文化的视阈中增强文化认同。它启发我们:一要崇德尚礼,提升人格魅力;二要孝悌恩爱,构建和谐家庭;三要积极进取,助力职业成长;四要爱家爱国,担当时代使命。这些修身智慧蕴含无穷的力量,伴随华夏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相似文献   

15.
文天祥的《正气歌》充满了至刚至正之气,弘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最可宝贵的精神气节。这首气贯长虹的杰作,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将千秋万代地传颂下去,不断激励人们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  相似文献   

16.
灾荒与人类文明同样悠久,人类一直被灾荒威胁和困扰。在我国,各种灾荒时有发生,给社会和文明造成了重大破坏,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诗经》作为纪实性的诗歌总集清晰记述了先秦时期发生的自然灾荒史实,揭示了灾荒苦难和人民抗击灾荒的事迹和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和乐观向上、生生不息的坚强信念。  相似文献   

17.
《周易》早于西方明确地提出管理的权变理论,它强调管理应该依“时”、“位”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对策,但必须以遵守“中”道为原则。以《周易》中的《乾》、《革》两卦为例,它们体现了管理的灵活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对母亲潘姥姥感情淡薄,多数读者都因此怪罪她,说她“不孝、可杀”,很少有人意识到这其中有潘姥姥咎由自取的因素。潘姥姥自私自利,两次卖掉潘金莲,使潘金莲在社会上的地位一直很低贱,命运比较悲惨,这导致潘金莲对母亲“不孝”,母女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19.
《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差别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对《黄帝四经》、《老子》、《庄子》从多个视角进行比较,论证了这三本被誉为先秦道家经典的著作之间的思想差别。并据此进一步分析了道家内部各派在整体上的思想差异,对学术史上有关该问题的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作了求证工作,提出了自己或赞同、或反对、或质疑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史记》和《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写人艺术成就出色的两部代表作品。《史记》刻画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红楼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艺术典型。司马迁以其独到的眼光选择了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为其立传,使这些历史人物形象名垂千古;曹雪芹用艺术家的眼光塑造了《红楼梦》中的经典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在文学创作中也是熠熠闪光。综观《史记》和《红楼梦》两部作品,尽管一为史传文学,一为小说,但《史记》的写人艺术对《红楼梦》里的人物塑造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