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生态文明建设要靠生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树立新的观念,运用新的思路,创造新的环境,切实推动和保障生态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沐川县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发展生态经济并重,以培育生态文化为根本,以加强生态保护为基础,以生态创建为抓手,提出了建设四川生态经济强县的战略目标和“一站、一心、两片、三地、四县”的“11234”发展思路,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的生态经济强县建设新路。  相似文献   

3.
一、金阳新区规划及水资源环境情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金阳新区的发展正在强力推进中,而金阳新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能够把金阳新区建设成为生态环保型、园林式、数字化、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区,有效地保护好新区周边的三个饮用水源,即保护好新区西北侧的百花湖、东北侧的三江水库、南侧的阿哈水库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公共信托理论是保护公民环境权的先驱。传统上,我国是以"建设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指导下,我国自然资源和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生态经济"是财产的生态观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态观点,与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公共信托理论之精神有着内在契合。我国有必要移植或借鉴美国公共信托理论的精神,作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一种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一、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破坏者付费原则,主要针对行为主体对公益性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退化的行为进行的补偿;  相似文献   

6.
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问题,是20世纪全球面临的中心难题之一,这标志着工业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对工业文明的变革和超越。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生态价值观、发展生态政治和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并使之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既与其自身生存及发展相关联,亦关乎一个国家及人民的切身利益。要求党与政府务必将“保护生态、解决生态”问题置于基本的政治活动中,以推动“生态文明”的合理构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需依生态学原理为导向,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及环境之间,努力寻求“发展与环境”之间的有机结合,“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便要求党与政府树立、强化“生态为政、生态法制、生态行政”的观念及意识,力求形成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符合“和谐社会建设”及“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政治形态。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之一。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各级党委、政府长期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认真实施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以及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始终保持资源林政管理严打高压态势,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态产业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森林玉龙”。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的整体环境观是对自我中心环境观的超越。这种环境观认为环境是具有整体性、有限性的自然对象,环境既具有绝对有限性又具有相对有限性。用习近平整体环境观指导环境法学知识体系建设,应当建立环境单元、人天关系、环境总行为、环境共同体等环境法学新范畴。用习近平整体环境观指导环境法建设,应当明确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环境法的基本立法目的,明确创设保护环境的普遍责任原则,完善总行为控制制度、环保区域合作制度、生态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南京市农村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推进,环境污染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为更好地推进农村环境建设,应注重从四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积极推广生态治污经验,着力修复农村环境;二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建设保障体系,不断增强农村环境保护能力;三是健全和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四是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不仅是中国生态安全的主要屏障,更是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关键地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在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解析陕西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部署,并剖析陕西段所面临的问题,从遵循法规条例、秉持保护优先、提升水土能力、完善屏障措施、建立协作机制、突出自身特色等六方面可以推进陕西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民主党派作为我国国家政权中的参政党和亲密友党,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控制人口增长,为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奠定了理论基础;积极调研,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献计出力;积极倡导资源节约,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关系我国生态安全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生态环境大数据信息丰富,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环境监测数据在生态保护治理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环境大数据既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提供了海量的环境信息保障和科学的环境决策,也拓展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途径。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要依托丰富的环境大数据资源,构建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技术体系,解决水环境突出问题;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生态环境协同监管体系,筑牢生态环境底线;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环境数据互联互通;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凝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合力;推动线上线下互动、上下左右联动的大保护、大治理。  相似文献   

14.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通过公众参与,在原生地保护整体文化环境并承担社区发展的新理念。其与青岛世园会的办会宗旨呈现三个维度的契合,即关注整体环境,体现人与自然融合,表达可持续发展的诉求。据此,本文提出青岛世园会的生态建设目标,并在世园会举办的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分别坚持生态优先、环境友好、永续发展的不同原则。最后,从园区文化、主体和环境三个角度入手,用生态博物馆理念指导资源的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使青岛世园会服务于当前和未来需,实现世园会成果的永久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将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在新的视角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内涵,并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中共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并紧紧围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和“一屏障三基地”建设,推进美丽玉龙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玉龙县政协紧紧跟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先后开展了“全县石漠化治理、县城周边环境整治、以煤(电)代柴”等视察以及“金沙江沿岸生态屏障建设、小水电开发、生态产业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发展问题”等调研活动,以提案的方式对全县关注的小流域治理、农村垃圾处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林政管理以及耕地保护等提出了意见建议。下面,笔者就在全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这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资源保护的理念是一致的,是生态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文章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这一视角,时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建设生态行政的必要条件、培育绿色非政府组织的重要推力和创新生态法律制度的根本保障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了构建生态型政府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8.
贵州苗族环境习惯法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苗族环境习惯法对保护贵州苗族村寨秀美神奇的自然环境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为苗族地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发展过程中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契机。本文拟就贵州苗族环境习惯法对苗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价值进行研究,以期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本土支撑资源。  相似文献   

19.
生态补偿政策在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过程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往往难以协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在建设美丽厦门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在汀溪水库实行了养殖退养和生态补偿政策,并在汀溪镇开发绿色资源,进行小城镇建设,这看似不相关的两项政策里却包含着兼顾生态补偿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制度机理。本文以汀溪水库生态补偿作为案例,通过文献收集和实地调研,发现汀溪镇经济发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较为落后,且对养殖业的依赖程度高。而在政府主导下的生态补偿政策与小城镇经济建设相结合,通过开发生态工业、绿色农业、乡村旅游、林下经济,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文试图发现其中的政策逻辑和经验,并厘清制度设计下生态保护、绿色资源开发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欠发达地区由于面临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观念相对落后,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相对突出,一直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而欠发达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力资源、巨大的开发潜力,又是其独特的软环境优势。在大力弘扬齐鲁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双重时代背景下,应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与生态城市建设融合的途径,既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又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新型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