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鲁秀伟 《世纪桥》2008,(8):83-84
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培育人才要从培育人才的创新精神入手。科学哲学在培育创新精神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哲学在科学创新实践中,从科学本体论、科学认识论和科学价值论三个维度培育了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实现公共服务创新是新时期一项重要任务,有赖于各种力量的共同努力。公民参与有助于把握公共服务创新的基本方向、丰富其基本内容、保证其基本质量、达成其基本目标。实现公共服务创新必须大力推进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思维科学”概念,倡导开展思维科学研究,高士其先生认为“钱学森同志所倡导的‘思维科学’确实是一门对于当前和未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影响的科学。”然而时至今日,关于思维科学的学科地位、体系结构等等问题,仍是学界热烈讨论的话题,远未达成共识。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思维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道理很简单,这是由思维对于实践的重要意义决定了的。成功的实践有赖于正确的思维,实践创新有赖于思维创新。二十年来,关于思维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由青年学者黄辉副教授撰写的、…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是具有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是引领科技创新与重要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对克服“卡脖子”技术困窘、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发展安全性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高度重视培育和开发拔尖创新人才,长期稳定拥有大批量的拔尖创新人才,才可能建设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技术创新中心与创新高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5.
《党课》2009,(9):7-7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关心人才,人才发挥作用的条件越来越好。现在,国家发展更加需要人才,国际人才竞争更加激烈,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未来。因此,我们必须要把人才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研究人才成长途径,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和创新团队,注重发挥市场和企业在人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改革人才评价、激励等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误、公平公正的人才发展环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各类人才作用充分发挥。要提高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要克服官本位、学术浮躁等不良倾向,稳定一线科研人员,鼓励潜,£研究、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2,(14):43-43
要立足中国实际和实践探索,借鉴国际有益经验,从理论、政策、制度、方法、保障等方面,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创新创业人才开发体系的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和参与国际竞争需要,确定人才开发的目标和重点。要以用为本,建立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创业的人才评价、流动、  相似文献   

7.
《党课》2007,(9):9-9
创新创业,人才为本。一个国家也罢,一个地区也罢,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因此,各地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加大引进和培育创业创新人才的力度,努力营造集聚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重点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建功立业。这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工作中的科学运用和具体体现。坚持以用为本,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9.
党建短讯     
潍坊市高新区四措施凝聚高端人才。一是通过设立1000万元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新引进100名高端人才、新增100万元人才创业奖励、出资100万元奖励博士创新成果,广引高端人才;二是组织实施高端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全区创新人才信息库等,培养高端人才;三是加快实验室建设,搭建用才平台,通过在高端人才聚集地成立博士党支部,  相似文献   

10.
何东 《求贤》2013,(9):17-17
近年来,河东区围绕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创新人才服务政策,集中精力构建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服务环境,逐渐形成了体现河东特色的人才工作新亮点,为实现河东区更好质量、更高水平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指出:“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动的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第四军医大学党委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才建设.着力造就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活力进发的精英人才队伍,为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12.
<正>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才蔚起,方成大业。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近年来,辽宁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围绕服务振兴发展大局,紧扣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动,全力打造国家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辽宁智慧、展现辽宁作为。  相似文献   

13.
一、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 1.创新人才匮乏。企业是否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人才。人才整体素质偏低,自主创新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稀缺是当前制约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创新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招不进、留不住人才成为普遍现象,不能形成稳定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4.
罗冬甫 《学习月刊》2009,(20):54-55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全面促进通城教育协调、健康、持续发展,是我们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所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通城地处鄂南边陲.由于资源和区位条件所限.要实现“科技兴县、兴工强县”的发展战略.就只能在人才的培养上谋求突破.而人才的培养又有赖于教育的奠基和支撑.为此.全面振兴通城教育事业.既为民生所系.也是兴县之举.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09,(4):7-7
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是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一要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处理问题,既统揽全局、统筹规划,又在重点突破中推动工作协调发展。二要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善于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要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善于发现人才,正确识别人才,科学评价人才,合理使用人才,  相似文献   

16.
肖静 《当代贵州》2023,(7):72-73
<正>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永恒的主题。高校作为国家教育和科技创新的阵地前沿,要深刻认识人才发展的重要意义,重视人才、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切实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相似文献   

17.
管丽娜 《新长征》2023,(1):29-30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战略重点,明确了推进方向。近年来,白山市江源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突出“党管人才、政策创新、需求导向、载体建设、激励关怀”,努力营造创新务实、开放包容的人才生态环境,为打造生态宜居富裕和谐新江源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中国应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紧密相关,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努力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9.
《求贤》2012,(3):16-17
滨海新区人才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新区人才工作会议的具体部署,紧紧围绕打好“十大战役”、深化“十大改革”,以提升人才竞争力为主线,以培养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动力,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快打造人才高地,为滨海新区打好开发开放攻坚战、争当科学发展排...  相似文献   

20.
《求贤》2013,(4):11-11
本刊讯 近日,科技部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对象进行公示,天津市11个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入选。其中,南开大学陈军,天津大学尧命发、邾继贵,天津工业大学夏长亮,天津医科大学张宁.公安部天津消防所宋波,天津科技大学王硕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