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一方面大力支持中国抗战,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在对华问题上又表现出严重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因而对中国抗战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马凌 《东南亚纵横》2012,(11):71-74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抗击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战爆发后中日之间由于国力的差距,中国抗战面临着严重困难,而当时的欧美列强又为了自身利益大多袖手旁观,使得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而东南亚华侨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支援祖国抗战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国运动,华侨在经济方面捐款捐物、认购公债,抵制日货,为祖国抗战提供了巨大帮助。而更为人称颂的是不少华侨回国参加抗战,将青春与热血献给了祖国的抗战事业。  相似文献   

3.
中国抗战胜利的受降大典最终选择了南京,而非抗战中做为国民政府临时首都的陪都重庆。重庆在抗战中曾为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但南京是辛亥革命后于此建立中华民国,由孙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宏观角度论述抗战诗歌精神风格的总体发展及历史贡献,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本文认为,抗战新诗在继承五四新诗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反映了近代史以来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历史主题和时代要求。抗战前期和中后期诗坛上精神风格的不同变化,既反映了历史的合理性,又包含着历史的不成熟性。抗战新诗至少有两点给我们以启示:一是真正的民族解放必须有赖于社会解放;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顽强生存精神不可轻侮。这后一点,对敌人是个教训,对历史则是一条经验。  相似文献   

5.
抗战之初与英美等国对日绥靖、大搞“远东慕尼黑阴谋”相反,苏联对中国抗战采取了积极支持和帮助的态度.因此,1941年以前,中国舆论的主流是对苏联友好.但是《苏日中立条约》签订以后,以《大公报》为代表的中国舆论界对苏联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由友好到不满、指责.《大公报》是中国著名大报,抗战期间其地位更是举足轻重,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管窥当时中国舆论的这种转向.  相似文献   

6.
"南侨机工"是抗战时期南洋华侨社会人力支持中国抗战的重要群体。"南侨机工"人数除了"南侨总会"派遣的3192名华侨青年之外,还包括泰国、菲律宾社团派送的华侨青年、曾服务于中国各部门后经介绍参加运输的华侨青年以及"西南运输处"在越南招募的华侨青年组成。"南侨机工"是一个年轻、技术精湛的群体,他们返回中国参加抗战运输活动,对中国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八年抗战取得的伟大胜利,是整个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结果。海外华侨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他们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华侨除了以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祖国抗战外,还掀起了文化救亡运动,本文拟就战时东南亚华侨的文化救亡运动作一初步探讨。一、宣传祖国抗战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华侨除了输材输将、捐款献物外,他们文化活动的中心转为宣传祖国的抗战,揭露日本侵华暴行,争取国际援华,起到了国内舆论工具所起不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纵横》2000,(5):1-1
194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覆灭已成定局,蒋介石便开始寻求将台湾作为最后的退路,并积极进行部署.他任命陈诚为台湾省主席与台湾警备司令部司令,孙立人为台湾防卫司令,蒋经国为中国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严家淦任台湾省财政厅长.同时,把大量黄金与重要物资运往台湾.  相似文献   

9.
正辽宁人民出版社在抗战胜利69周年前夕,推出一批有关抗战题材的重点图书,从不同角度记录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罪行,如《日本三代天皇操纵侵华战争内幕》(王天平著)、《日军侵华战争》(四卷本,王辅著)、《日本遗孤》(刘国强著)、《日本战犯改造》(张巾著)、《谁该向中国忏悔——抗战胜利反思录》等。  相似文献   

10.
地道神威日伪丧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参观记吕新国焦庄户村距北京60公里,位于顺义县东北燕山余脉歪坨山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焦庄户民兵和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赢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解...  相似文献   

11.
应“烽火忆抗战”征文编委会之约,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长张楚琨刚刚为其回忆文章《与叶挺将军一席谈》划上最后一个句号。当记者来到中国侨联张楚琨的办公室,请他谈谈华侨、归侨在抗日战争中所作的特殊贡献时,这位三、四十年代在国内采访抗战新闻,且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同胡愈之、郁达夫等文化名人在苏门答腊丛林度过流亡生活的归侨老报人抚今思昔,感慨万千:“我亲身经历过八年抗战这段峥嵘岁月,可以说是个见证人和记录者。广大华侨、归侨同国内外人民一道抗击侵略者的壮举,恍如昨日。他们救亡御侮,出钱出力,为抗战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相似文献   

12.
“七·七”事变后不久,淞沪抗战爆发。中共中央十分关心居住在上海的宋庆龄的安全,特意拍来电报,敦促她尽快离开上海,在这外敌入侵、国事危急的紧要关头,宋庆龄听从了毛泽东、周恩来的意见,放弃了坚守沪上的念头,乘船到了香港。 创建“保卫中国同盟” 为了便于开展对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的统一战线工作,争取他们对中国抗战大业的支持,宋庆龄  相似文献   

13.
x抗战胜利后,东北的交收问题成为中苏间重要议题之一,但国民政府的多次对苏交涉均处于下风。苏联为着自己的政治目的,一再延迟撤军,加上苏军的一些违纪行为,终于激起中国民众的不满,1946年2月爆发了蔓延全国的反苏运动,国民政府由最初的始料不及到被动应付,并引起国际的关注。在反苏运动和国际压力下,苏联军队最终被迫撤出东北。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爱国僧人们为了打破日本的欺骗宣传并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外援,在东南亚积极进行抗日宣传。他们采取发表演讲和公开信、会晤各界人士、创办刊物等形式,揭露日军侵华的暴行,揭露日本企图吞并中国、侵略东南亚的野心,向东南亚人民介绍中国抗战的状况,号召全世界佛教徒联合起来共同努力还世界以和平。他们的宣传使东南亚国家同情并支持中国的抗战,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交流,也为中国的抗战募集了资金。  相似文献   

15.
汉奸的下场     
汪伪政权覆灭之后,军统又开始“肃奸”行动,曾逃脱于军统杀手子弹的汉奸们,仍逃脱不了正义的审判。因为军统在抗战中对汉奸予以坚决清除,所以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把肃奸和接收伪产交予军统局执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蒋介石与戴笠策反汉奸有重要内幕,不能外泄,只能交军统办理。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扬言要在三个月内消灭共产党,扫平共产党所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独享抗战的胜利果实。但是国民党蒋介石对  相似文献   

17.
在抗日战争胜利68周年之际,著名军旅作家沉石,经多年艰辛寻访,精心创作的40多万字著作《血战腾冲》,近日由西苑出版社出版。《血战腾冲》,是沉石继《谍杀——中共对日军反间谍大较量》之后,又一部抗战题材的作品。五年来,为了写这两部抗战作品,沉石从太行山走向了西南边陲腾冲,  相似文献   

18.
这就是那位曾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过杰出贡献的著名女记者吗?她平凡、朴实、爽朗,更像一位慈祥的老奶奶。然而,正是这位貌似平常的杰出女性在三四十年代,以笔做刀枪,令敌人闻风丧胆,将中国抗日斗争实情发往海外,对当时的海外华侨、华人了解中国抗战真相,增强抗战决心,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肖克将军盛赞黄薇“以笔为剑,当得三千毛瑟枪”。  相似文献   

19.
"南侨机工"是南洋华侨人力支援中国抗战的重要群体,他们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对南侨机工与南洋华侨社会关系的考察,发现"南侨机工"在中国能够积极参加抗日运输工作,与南洋华侨社团和机工家属对返国机工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南洋华侨对"国"和"家"的观念是分离的。二战胜利后,在东南亚民族主义高涨的背景下,南洋华侨"国"和"家"分离的观念差异成为影响南洋华侨政治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民众爱国热情高涨,或是直接奔赴前线参军抗日,或是后方宣传募捐支援抗日……而大多数民众只能通过后者声援和支持抗战。而在1941年的香港,特殊的地缘环境、特殊的人员群体,在宋庆龄个人感召下孕育的"一碗饭运动"充分展示了香港民众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