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律"字的两个基本构件入手,先后分析了"聿"和"ㄔ"的含义。甲骨文"字本义可能为"手执律管吹奏"、"手执硬笔刻写"和"手执权杖管理",而其引申之义为"统一、协调、标准、区分、界限"等。甲骨文中的"ㄔ"记为",此即为甲骨文中"行"()的半边,"ㄔ"之义为"小步",其义大概来源于"行"。"步"在古代为测量单位,引申为"标准"。古人借助已有的"聿"和"ㄔ"组合成"律"字用来指称定音标准。"律"之本义为"音律",作为调音或定音工具,因而具有"规范、标准"之义,后演变为"军律"、"历律"。商鞅"改法为律"之后,由于统治者更为重视法律的"规范"功能,逐渐以"律"取代"法",用以指称成文法典。  相似文献   

2.
"名牌"木马网上卖"快乐老家"、"八一软件"、"大小姐"、"刺客"、"大少爷"、"天下无马"、"巴拿马"、"伯乐"、"比翼马"、"皇马"、"温柔马",看到这么稀奇古怪的名字,一般人并不会想到,这些在网上都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于新国发表的系列"辨析"文章,着重从"类系"与"类列"、"类号"与"类级"、"单位数制"与"多位数制",对"D920.0/.9和D911.0l/.09"修订采取"保留专类表"还是"取消专类表"等进行商榷,并对"加‘0’的主流规则"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4.
荣耻与劳逸     
"荣"与"耻",是一对道德范畴的概念。"荣"字一向与"荣誉"、"荣耀"、"荣光"等褒义词相接,而"耻"字则与"可耻"、"无耻"、"耻辱"等贬义词相连。可见,"荣"、"耻"二字,内涵有深刻的褒贬之别。古往今来,时势多变,但正直的人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宪法"是"宪"的一个衍生语词,二者词义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古人训"宪"为"法",多直解其义,未能尽疏其意。他们用"宪"称"法",初为特指先王之法或旧典,意为恒常有效、世代遵从之法。后词义扩展,"宪"多泛指各种法律,成为对"法"的一种尊称。在先秦,"宪法"有两种构词:一是"宪"与"法"同义连缀,泛指国法;二是"宪法"作为一个偏正语词,"宪"是"法"的修饰词,"宪法"有"显法"或"常法"之义,但无"根本大法"或"最高法律"之义。秦汉以降,"宪法"皆属同义联合语词,泛指"国法"、"王法"、"法制"、"刑法",有时还指称一种治道与治法,但仍无"根本法"之义,仅蕴涵着人们对法的一种敬意。  相似文献   

6.
《政治与法律》2012,(1):162
《政治与法律》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主管、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将政治学和法学融于一炉、以法学为主的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设有"特稿"、"主题研讨"、"专题研究"、"经济刑法"、"立法研究"、"争鸣园地"、"实务研究"、"案例研究"、"域外视野"、"史  相似文献   

7.
《中国刑事法杂志》是国内唯一的刑事法领域专业学术期刊,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主办。《中国刑事法杂志》设有"专论"、"刑法理论"、"个罪研究"、"诉讼理论"、"检察理论"、"调查报告"、"犯罪预防"、"案例分析"、"港澳台刑事法制"、"国  相似文献   

8.
《政治与法律》2012,(2):162
《政治与法律》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主管、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将政治学和法学融于一炉、以法学为主的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设有"特稿"、"主题研讨"、"专题研究"、"经济刑法"、"立法研究"、"争鸣园地"、"实务研究"、"案例研究"、"域外视野"、"史  相似文献   

9.
《中国刑事法杂志》是国内唯一的刑事法领域专业学术期刊,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最高人民检察院检查理论研究所主办。《中国刑事法杂志》设有"专论"、"刑法理论"、"个罪研究"、"诉讼理论"、"检查理论"、"调查报告"、"犯罪预防"、"案例分析"、"港澳台刑事法制"、"国  相似文献   

10.
《政治与法律》2012,(7):162
《政治与法律》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主管、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将政治学和法学融于一炉、以法学为主的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设有"特稿"、"主题研讨"、"专题研究"、"经济刑法"、"立法研究"、"争鸣园地"、"实务研究"、"案例研究"、"域外视野"、"史  相似文献   

11.
廉政新解     
本文分别从"廉"字和"政"字的古代汉语释义出发对"廉"、"政"和"廉政"进行新的时代阐释,得出对内"严格律己"、对外"光明正大"的新阐释。  相似文献   

12.
过去学界常将"九叶"诗人视作"反主流"或者"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其实这种"主流——边缘"的二元视角有失准确。相比而言,组成这一群体的《诗创造》一支与新诗传统有更多的延续性和同构性,他们身上有很多"主流"以及"残余"因素,在四十年代后期才开始体现出一些"新变"因素;而西南联大一支则更多地体现出过去新诗传统中没有的"异质性"。"九叶"诗人与左翼作家的分歧其实主要不是"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分歧,而是关于文学要不要体现"人民本位"、要不要当作"宣传工具"等问题上的分歧。尽管"九叶"的两分支体现出不同程度的"新变"因素,但是对于"人民文学"而言,它们都是"异端",都应予以"收编"。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理解"九叶"这一群体是如何被视为/自视为一个"流派"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刑事法杂志》是国内唯一的刑事法领域专业学术期刊,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主办。《中国刑事法杂志》设有"专论"、"刑法理论"、"个罪研究"、"诉讼理论"、"检察理论"、"调查报告"、"犯罪预防"、"案例分析"、"港澳台刑事法制"、"国外刑事法制"等栏目。  相似文献   

14.
民事义务的"拘束性"是由国家强制力赋予的,是权利"法律之力"的体现."约束性"、"强制性"及"制裁性"是义务"拘束性"的基本内含,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强制性"和"制裁性"隐含于"约束性"之中,只有义务负担者违反了"约束"的界限,"强制性"和"制裁性"才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邓正来 《河北法学》2008,26(3):2-16
中国法学界的"全球化论辩"可以从"肯定"与"否定"这两种态度加以分析。以"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区分为参照性判准,可以发现,"反法律全球化"论者与对"法律全球化"持肯定态度中的"唯法律全球化"论者其实都处在着同"去国家化"相关的"法律一元论"这一层面上,只不过前者主张的是"国家法律一元论",而后者主张的是"非国家法律一元论"。"法律全球化"是一种在全球层面上展开的包含"法律国际化"的进程,是一种从"国家法律一元论"走向"国家与非国家法律多元论"的开放性进程。中国法学论者之所以尊奉"法律一元论",实是因为教条性地尊奉"法律的唯国家意志论"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两个经典论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王捷 《北方法学》2013,7(4):133-138
《周礼》郑玄注云"狱"、"讼"分别指称"争罪"和"争财",但从出土法律文献视角通贯考察"狱"、"讼"二词在法律用语层面的语用,可以发现先秦时期的"狱"、"讼"二词并没有用于区分"争罪"和"争财",在法律用语层面上官府审案多称"狱",民间诉争则曰"讼",都是指称"案件"。郑玄注实是汉人以"汉今"律"周古"而得出的结论,以郑玄注为据而断定西周时的诉讼程序即刑民有分,于史实无证。  相似文献   

17.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 心的"德治"思想,提出了系统的"仁政" 学说。他的法律思想基本上是为实行"仁 政"服务的。他把法家的一套说成是"以 力服人"的"霸道",把自己主张的"仁政" 说成是"以德服人"的"王道",认为只有 实行"仁政"、"王道",才能统一天下,使 民心所向。孟子的"王道"政治具体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好的文学批评应该具有"正义"与"及物"的内在属性:好的文学批评不仅是在"寻美",更是一种敢于冒犯、体现知识分子批判理性的"求疵"过程,是散发着知识分子正义的"及物"活动,是批评者"不低于"批评对象的对话与"问诊"——这是我所理解的高明、有效的文学批评应该具有的品质和向度。当前文学批评中流行的"不及物"批评形态包括"化简为繁"式义理叠加、"邻猫生子"式的伪问题、"砍头割脚"式的阉割批评模式和"求全责备"式的错位标尺判断,其共同特征在于看似充满了各种"理性"和"问题",实是"不及物"或是非理性的胡搅蛮缠。  相似文献   

19.
《政法学刊》2020,(3):96-104
司法实践中"监察对象"的认定不明,且因《监察法》与《刑法》严厉程度不同、"公职单位"监察缺失和"监察机关"性质不明等,引起了其与职务犯罪主体"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差,阻碍了监察程序的推进。对"监察对象"法律定义中的"公权力""公职人员""从事公务"和"从事管理"四个核心要素的释义,可以建构从"行为"或"身份"识别"监察对象"的标准。对"宽打窄用"原则的合理适用、将"公职单位"纳入监察对象以及用"监察机关"类比"司法机关"等处理方式,可以在现有法秩序框架下助力监察程序的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20.
李冬星 《法制与经济》2013,(6):46-47,49
1997年《刑法典》增加"多次盗窃"型盗窃罪,盗窃罪犯罪构成成为"数额犯+次数犯"。而《刑法修正案(八)》出台后,将"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与"数额较大"等新型盗窃形式加入了盗窃罪规定,盗窃的基本犯罪构成成为了"数额犯+次数犯+行为犯",严密了刑事法网,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又出现了新问题:即"数额较大"与"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和"多次盗窃"与"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等"新型盗窃"①竞合时如何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