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省管县"体制改革:动因、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操世元  姚莉 《理论导刊》2007,(11):21-22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正从减人、减事、合并机构的行政职能调整,开始扩展到"减少层级"的行政改革,省管县的行政体制改革正是暗合了这样的趋势。省管县体制改革要克服地方层面原有体制的惯性与利益因素和中央层面对政治统治有效性的疑虑的障碍,为此,中央政府必须加大推动力度,适度增加省级政府的数量,主动调整县级行政区划,合理维护现存的地级市的利益并推行电子政务的跟进,才能使这一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三大将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工会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工会将在我国政治舞台上起什么样的作用?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日前,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罗干就工会维护职工利益、多层次参政议政和工会自身改革等问题及新的《工会法草案》起草情况,向记者谈了他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3.
《瞭望》2006,(46)
国务院常务会议8日提出,实行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和保护广大职工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论职工在国企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张洪兴丛荔敏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工人阶级作为国家和国有企业的主人应当在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在某些企业中,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在下降,权力和利益被削弱,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有效发挥,这一切严重影响着国有企业改...  相似文献   

5.
文化体制改革承载着对外保护国家文化主权和对内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双重意识形态安全责任。在当前的文化体制改革中,要警惕"去意识形态化"与"泛意识形态化"两种相反的极端倾向。必须把握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推进文化市场体制与管理改革,切实维护国家文化主权与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6.
毛力熊、冯梦成的“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一文指出, 当前,我国各项改革的配套性和关联性在加强,经济体制改革要顺利推进,还必须加快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而政府改革既联接着经济体制改革,又联接着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因此,中国改革能否有实质性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改革的进程。而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将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的中心和重点。  相似文献   

7.
从政治学视角分析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利益及利益变化、建立政府与社会和谐关系、实践的变化等是行政改革的动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行政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是手段,其直接目的是维护政权稳定,即政府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发展民主政治。中国行政改革的未来走向是:在改革的方式上,继续采取渐进式的行政改革;在改革的方法上,坚持行政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有机统一;在改革方向上,将是实现真正的民主行政,发扬政治民主。  相似文献   

8.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十大风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是国有经济关系的根本性调整,必将在更深层次上触动原有的行政格局和利益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无异于一次体制革命。改革具有深刻性的同时,也具有更大的风险性,正确认识并有效防范风险,有利于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心态的驱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反映了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不尽如人意之处及人们改变现状的期待,体现着官民在改革实际利益问题上的博弈和互动,既要充分考量社会公众在变革中的社会情感,壮士断腕地推进政府自身革命,又要理性对待公众情绪,以群众满意基础上官民利益共享作为检验标准,凝聚共识,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在这20年中,中国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探索这一改革目标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争论,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一系列论述,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纠正了造成人们思想混乱的错误认识,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国家的改革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确立正确的改革目标和寻找到正确的改革道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进  相似文献   

12.
司法体制改革是新形势下加强依法治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法官员额制改革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法官员额制改革对于推进法官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从而将优秀法官集中到办案第一线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其本质上是一场利益衡量的变革,涉及个体利益、群体利益、制度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必须正确认识法官员额制改革的目标意义,防止认识误区和行动困境,为此,需要根据利益衡量甄别规则,厘定可相容利益位序,嵌入与改革目标一致的利益,在不相容利益间做出选择,抽离与改革目标相背离的利益,在此基础上推进实践建构.  相似文献   

13.
一、必须正确认识企业改革中的人民内部矛盾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把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一场深刻的经济运行机制、产业结构、产业格局的大变革,也是一场社会利益格局的转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中分化和产生出许多新的利益群体,如个体生产者、私营企业、各种各样的经济联合体。各个利益主体之间、新旧利益主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摩擦冲突,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生存和发展。各种利益主体由于各自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和所承担社会职能不同,获得收人的方式不同和…  相似文献   

14.
严峻的能源市场环境,往往是协调各方利益,推动能源价格改革实现突破的机会伴随着国际油价屡创新高,在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的同时,新一轮能源价格体制改革的大幕也正在拉开.  相似文献   

15.
十年的改革给古老的中华大地带来了空前的生机和活力。在改革的巨轮推动下,社会的发展迅速实现了十一亿人的温饱,并向小康社会过渡。然而,十年来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社会利益的多样化逐步积淀着的矛盾、摩擦和冲突,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威胁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这场改革能否成功,社会发展的目标能否实现,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在由温饱向小康过渡中,在体制改革、结构转型的震荡中,能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所作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认真学习、深刻理解这一指导性文件,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小平同志改革思想的导引下,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是,全局性的大的改革尚在研讨之中。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目前的改革从何入手,各地如何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改革的突破口,走好改革的头着棋,是保证这一系统工程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地顺利进行的首要问题。小平同志在这一重要讲话中,首先论述的是干部制度的改革,并把其他方面的改革与干部制度的改革联系在一起。根据我们对邓小平同志讲话精神的理解,结合在改革实践中得到的一些启发,谈谈对这一问题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改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必然呼唤着政治体制的改革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目前,全国各地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研讨会、座谈会纷纷举行,理论工作者献计献策,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内涵、突破口、改革的目标、重点和途径等,进行理论探讨和科学论证。我们把其中部分观点摘选汇集,与大家互通信息,交流情况,热诚欢迎同志们、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参加到这一讨论中来。本刊拟以一定版面登载这方面的文章、发言稿,望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主旋律,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也使人们的文化意识和思维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作为一场革命,打破了旧的利益分配格局,但新的利益分配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尽管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创造,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很多影响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进一步深化改革,涉及更复杂、更深刻的利益调整,消除制约经济发展体制性障碍的难度越来越大,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面临更艰巨的任务,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这种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合理性”探讨申晓梅随着改革对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新的利益分配格局的形成已成定势。在新的利益分配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一部份人相对利益和地位的下降,而另部份人相对利益,地位的上升;并且随着分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不同地区、不...  相似文献   

20.
方射娟 《学理论》2013,(6):9-10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部分统治者为了抵御西方入侵和镇压人民起义,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一次改革。洋务运动与当今改革开放是中国在不同时代的两次现代化尝试,虽然二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也存在一些相似点。对二者的比较分析启示着我们,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今后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