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5年2月24日,国民党人知道孙中山的病情已十分危险,极力主张预备遗嘱,以备万一危急时由他本人签字,作该党永远遵守的信条。这件事由汪精卫承办。汪精卫来到孙中山的病榻前,请孙指示数语。孙中山先是一阵沉默,接着说了一些耽忧的话。在汪精卫进一步的恳求下...  相似文献   

2.
1940年4月26日,原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与日本政府媾和,在南京成立新的“国民政府”。自此,进入新的“三国”时期——汪精卫的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的重庆国民政府、共产党的延安边区政府势成三足鼎立。汪精卫上任后展开三大政策:在势力范围内展开建军,清乡剿共,同时诱招失意蒋派军政要员入阁。1942年10月10日,汪伪政府举办庆祝国民政府成立三十周年的盛大仪式,一名汪伪政府的要员被枪杀,引起了19本方面的高度重视。日军特务机关长武田怀疑这一系列暗杀行动是北平地区共产党领导人“老枪”策划的,希望抓住这次机会破获他的组织。  相似文献   

3.
略论汪精卫投敌叛国与蒋介石之对策朱荣庭汪精卫投敌叛国已过去五十多年,但许多问题,诸如汪精卫怎能逃出重庆?这个名噪一时的革命党人,怎会堕落到这种地步?蒋介石在汪精卫叛逃后,又采取了哪些对策?是否包庇了汉奸?都是很值得探讨的。一、汪精卫是怎样逃出重庆潜赴...  相似文献   

4.
吴昌华 《黄埔》2006,(3):42-45
第七章虎落华阳 陈赓冒死救校长 蒋介石借“廖案”替汪精卫清除“代帅”胡汉民,又得到汪默许,礼送许崇智出境,汪蒋之间关系更加密切。1925年9月14日,由汪精卫继廖仲恺出任黄埔军校党代表。从此汪蒋在党、政、军方面进入最高权力决策阶层,他俩的话一言九鼎,连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张继也不得不让三分。  相似文献   

5.
杨飞 《现代领导》2014,(3):44-44
在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上,汪精卫绝对是个高度脸谱化的人物。只要一提起汪精卫,人们的第一反应恐怕就是“汉奸”。其实,投敌之前的汪精卫绝非人们所想,非但不是汉奸,相反还算当了多年政坛上的“道德完人”,不贪财不好色不恋权不畏死.年纪轻资历老功绩高长得帅,全身上下都是光环。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最后竞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投敌”.令人叹息不已。  相似文献   

6.
刘典 《现代领导》2014,(2):45-45
陈公博1892年10月19日出生,祖籍广东乳源,其父亲曾任清末广西提督。1920年,陈公博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回广kil创办《群报》,任总编辑。翌年春参与组织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参加中共一大。1923年陈因投靠军阀陈炯明被开除党籍,同年2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1925年回国任广东大学教授,代理校长,在此期间加入了国民党。北伐战争推进至长江一线之后,国民政府分裂成武汉和南京两个政府,陈公博选择支持汪精卫,1927年与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  相似文献   

7.
<正>1938年12月29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公开投敌。而追随汪精卫的两位重要角色——高宗武、陶希圣,突然潜赴香港,揭露了他的叛国行径。这便是抗战史上的"高陶事件",又称"小西安事变"。在陶希圣之子陶恒生出版的《高陶事件始末》一书中,事件的真相愈加清晰。  相似文献   

8.
正汪精卫27岁时刺杀摄政王载沣,虽然暗杀失利,身陷大狱,却因此闻名天下。张学良也早就想一睹他的风采。1921年,为了联合反直,奉粤之间往来频繁,汪精卫作为孙中山的使者,曾6次来奉天,张学良与汪精卫有了初步接触。每次汪精卫到奉,张学良都登门拜访,促膝相谈。多年后,张学良回忆说:"年轻时候我最佩服汪精卫!"客观地说,汪精卫对张学良民主爱国政治思想的形成曾起过积极的影响。此后,张学良一路攀升,最终荣登"中  相似文献   

9.
1927年3月21日,在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人领导下,上海80万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经过30个小时血战,战胜军阀张宗昌部队,占领了上海。 此时,率领北阀军进军上海途中的蒋介石在安庆命令杨虎等人捣毁安徽临时省党部及各民众团体。 4月5日,陈独秀与汪精卫发表《汪精卫、陈独秀联合宣言》,为蒋介石的反革命活动辩解,称“国民党领袖将驱逐共产党,将压迫工会与工人纠察队”等等,都是所谓谣言。  相似文献   

10.
南昌起义他们又走在一起1927年7月,掌控国民党中央大权的汪精卫公开暴露他的反革命面目,与蒋介石联手镇压革命,彻底毁坏孙中山确立的国共合作,大革命至此彻底失败了。7月14日,彭泽民在最后一次参加汪精卫主持、排除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主席团的“分共会议”上,坚决反对“清党方案”未果,终因势单力薄被汪为首的右派强行通过。父亲愤然离开会场并从此与汪精卫彻底决裂。父亲含着悲愤离开会场时,他首先想到反革命就要在明晨动手屠杀了,于是不顾个人安危,连夜赶往共产党人吴玉章、林伯渠等人住处通告“分共会议”情况,催促他们及早应对准备。…  相似文献   

11.
吴昌华 《黄埔》2007,(2):40-43
1927年8月14日,蒋介石离京赴沪,发表“辞职宣言”后,率卫队及亲信200多人返回奉化溪口老家。他深知,若恋栈不下野,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他要在此关键时刻“急流勇退”,让汪精卫、唐生智、张发奎这些新军阀互相拆台、互相残杀,他坐山观虎斗,到了定火候,再出山收拾“残局”。  相似文献   

12.
贾晓明 《黄埔》2013,(5):86-87
1925年10月7日,苏联顾问鲍罗廷在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第66次会议上,正式宣布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筹建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建立,同时建议国共两党迅速选派学生赴该校学习。根据他的建议,广东国民政府成立了由汪精卫、谭延闾、古应芬组成的选拔委员会,鲍罗廷任选拔委员会顾问,并立即着手在广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地选拔学生赴莫斯科学习。  相似文献   

13.
向警予与《大江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后不久,汪精卫也撕掉了左派的假面具,于7月15日发动反革命政变,蒋汪合流,公开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武汉三镇一片白色恐怖,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  相似文献   

14.
吴昌华 《黄埔》2007,(1):40-43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即著名的“八七”会议)。会议由瞿秋白、李维汉主持。在当时汪精卫公开反共的险恶环境下,会议只开了一天。毛泽东在会上发言,认为党中央所犯的错误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没有认识到军队的极端重要性。他强调指出,全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从此“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名言,成为共产党武装斗争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15.
第七章虎落华阳陈赓冒死救校长蒋介石借“廖案”替汪精卫清除“代帅”胡汉民,又得到汪默许,礼送许崇智出境,汪蒋之间关系更加密切。1925年9月14日,由汪精卫继廖仲恺出任黄埔军校党代表。从此汪蒋在党、政、军方面进入最高权力决策阶层,他俩的话一言九鼎,连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张继也不得不让三分。东征军回师广州,讨伐杨希闵、刘震寰叛乱后,国民党左、右派斗争尖锐,在英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支持下,陈炯明东山再起,纠集东江、粤南、北江残余军队约4万人,占领东江一带,威逼广州,企图一举捣毁广东革命政府。9月27日,叛军先头部队攻占距广州150公…  相似文献   

16.
叶慕安 《现代领导》2011,(10):39-39
华克之,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上的杰出战士。早年是国民党左派,“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从事反蒋活动,1935年策划和主持了刺杀汪精卫的事件。1939年进入潘汉年的情报系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潘汉年在香港和上海工作的得力助手。  相似文献   

17.
汪精卫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大的汉奸头目",这个结论早已板上钉钉,尽管海内外有不少学者为他鸣冤、翻案.青年时期,汪精卫以贯虹之侠气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未遂);中年时期,汪精卫以凌云之健笔为国父孙中山起草临终遗嘱(成文);再加上他的伟词雄辩、英风俊貌堪称一世无几,"卿本佳人,奈何作贼",这些都是令世人痛惜其落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十三1938年10月,日军从三面包围了武汉,日机频繁轰炸武汉市区。武汉即将沦陷,人们忙着撤退。八路军办事处也在做撤退的准备。李克农从秘密情报工作布局考虑,决定派马景平去上海,指示他在上海站住脚后,不但要搜集日本人的情报,搜集汪精卫的情报,还要了解国民党的动向以及他们同汪伪可能出现的合作此时,周恩来派人将李克农的妻子赵破和小儿子李伦接到武汉,并安排他们与办事处的其他家属一起先行撤往长沙。10月22日,李克农率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社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共一百多人,乘轮船从水路离开武汉。第二天,当轮船行至湖北省嘉鱼县燕…  相似文献   

19.
樊振 《前进论坛》2011,(5):40-42
1927年3月7日,在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邓演达当选为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兼中央农民部部长、中央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土地委员会委员。是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所形成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无比愤慨的邓演达决意与蒋、汪分道扬镳,先后拟具了《告别中国国民党的中国同志们》、《上中执会呈》、《辞职宣言》以及《中央农民部长的辞呈函》,毅然脱离国民党政府,秘密离开武汉前往莫斯科继续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前进论坛》2014,(1):64-64
<正>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所形成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在联共与反共的大是大非面前,邓演达坚决反对与共产党分裂。宋庆龄发表严正声明,宣布退出武汉政府,公开与汪精卫决裂。为了坚持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